张功悫的意境

2012-05-30 10:13水天中
新民周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林风眠世纪画家

水天中

日前,张功悫的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许多观众对这位艺术家比较陌生,这不奇怪,他已经九十高龄了,还是第一次办画展,至今也没有卖出过一张画,在这个大家扯开嗓门尖叫的时代,绝对是一个另类。所以,他的作品也印证了一个真理,谁耐得住寂寞,谁就拥有这个世界。

20世纪的中国绘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世纪初在艺术观念和形式方面探寻变革,张扬艺术个性,到世纪中期的艺术臣服于政治斗争,限制艺术的个性色彩,使艺术成为人与人相斗的棍棒。在付出严重的人身和精神代价之后,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绘画向它的本源回归。人们追忆世纪初的艺术绿阴,四处寻找被丢弃的艺术种籽,期待自由的艺术生命重回人间。在这种情势下,以林风眠、吴大羽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重新受到美术界的重视。而张功悫正是他们的后继者。张功悫于1945年考入国立艺专,当时学校在重庆,校长是潘天寿。艺专迁回杭州,他先后在方干民、吴大羽画室学画,在艺术上影响他最深的,就是他所敬爱的吴大羽先生。

和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一样,走出校門的张功悫遇到波诡云谲的政治环境。在1948年毕业之后的三十多年间,艺术创作几乎难以为继,个体及其家庭的生存成为最高追求。他曾担负各种与艺术有关或无关的工作任务,描绘过各式各样的绘画作品。但他在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澄明的艺术天地,那就是由他的老师林风眠、吴大羽所开拓的绘画道路。他沿着这条路前行,摸索与曲折并行,而目标却始终不曾放弃。

我们可以从张功悫作于1940年代的静物和风景作品中,约略窥知他的艺术足迹。从40年代的《街景》和《花》,可以感知吴大羽的风格影响与他本人内在气质上的大体接近和微妙差异,而《水仙》和《壶》等作品,则显示了他那一辈艺术家与世界绘画潮流同步发展的节奏。可惜由于战争和政治运动接踵而至,大部分作品遭到损毁。

进入50年代以后,现实人物形象在张功悫的作品中比例有所增加,我们看到画家个人艺术追求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以及在这巨大张力之下他是如何迂回向前的。上世纪80年代,年过半百的张功悫将“地下”状态的绘画恢复为正常的艺术创作。长期封锁的文化艺术信息像潮水一样涌进中国,而新一代画家惊奇地发现,吴大羽和他的弟子们早就在现代绘画的土地上有过可观的耕耘和收获。被称之为“新时期”的十年,是张功悫绘画才艺得到充分发挥的开始,我们从《景色》(1981)、《逐》(1982)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家所赞颂的“解衣般礴”的精神境界,即冲决既有习规的自由表现,这显然是进入成熟期的艺术自信。

与林风眠、吴冠中相比,张功悫的水墨作品较少,与赵无极、席德进相比,他处于一个封闭的文化空间。但他凭借敏锐的悟性,一开始就达到抽象艺术的较高品位。尤为特异的,是他在无从借鉴世界现代绘画的条件下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张功悫的笔意更见流畅淋漓,画面趋于单纯开朗,在许多场合,“书写”代替了“堆砌”与“塑造”。这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意味着绘画向抒发性灵的理想境界靠近。进入老境之后的美国、加拿大之旅,让画家体验了另一种自然环境和文化气氛,这给他的艺术以新的创造酵母,我们可以从《花》、《加拿大魁北克》、《港》等作品中感觉到他创作中似乎有新的萌芽露头,流动、畅快的笔触,松散、潇洒的结构,似乎与清新的空气与明朗的阳光一起来到画家眼际心头。

猜你喜欢
林风眠世纪画家
世纪赞歌
林风眠《静物·瓶花》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1999,世纪大阅兵
酷炫小画家
My School Life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
林风眠与20世纪的中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