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渝
4月7日,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一处疗养院中平静去世,享年93年,他去世的时候,家人陪伴在身边。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莱斯利·穆恩维斯当天发表声明说:“我们怀着巨大的悲痛缅怀迈克·华莱士。”CBS早间新闻主持人鲍勃·谢佛尔也在节目中说,“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对于他的辞世,众多新闻同行也不吝溢美之辞。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发表评论称:“几十年以来,迈克·华莱士给身负重任的调查记者的形象做出了定义。”《华盛顿邮报》4月10日一篇题为“迈克·华莱士:纪念‘60分钟节目记者”的文章中称:“迈克·华莱士是个令人恐惧的采访记者”,四个字的“迈克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成为当代英语语言中吓唬人的流行语。
早逝的儿子启发了事业
1918年,华莱士出生在波士顿一个犹太裔的普通家庭里。在他进入大学求学之际,广播电视业悄然兴起,“播音员”是个令人不甚明白的新职业。华莱士告诉父母他要当“播音员”,父母一脸茫然,问这个职业可以当上“议员”吗?华莱士说“播音员”可以让天下人听到你的声音,而“议员”则不能。
大学毕业后做了几年“播音员”后,适逢二战爆发,华莱士应征入伍,在海军当了两年半军官。退役后,他回到芝加哥,重操旧业,声名鹊起。然而,名气与绯闻毁了他的第一次婚姻。1949年,他与电影明星芭芙结婚,一起主持了一个深夜清谈节目“姿帕斯讲场”。
“姿帕斯讲场”成了火爆节目,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把他俩同时挖过去,推出了与“姿帕斯讲场”类似的“迈克·华莱士与芭芙·科贝”清谈节目。加入CBS,使其从“播音员”转型为“主持人”,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
然而,持续了7年的婚姻又面临破裂,1955年,这对“金童玉女”分道扬镳,他们的节目也宣布结束,华莱士的事业陷入低潮。他从CBS转到纽约电视台,开始主持另一种风格的节目“深夜追击”。
“深夜追击”节目一改之前的清谈节目,不再缠绵于小家庭的“琐事”,而以致力于揭露社会真相的调查节目取胜。这一转型也符合了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思潮。
但让他彻底定下铁心做更有意义的“调查节目”的动因,则来源于家庭的变故。1962年,华莱士19岁的长子彼得在独自去希腊的旅行中失踪。他沿着儿子的路线搜寻,一直找到一处悬崖边,看到悬崖下儿子的尸体后,不禁悲痛欲绝。
他想起彼得曾跟他谈过的话,说美国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颓废精神,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所重视。当时,华莱士对儿子说:“凡是涉及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事,我都将深入到新闻背后。”
彼得离开后,华莱士认识到余下的半生,唯一该做的就是严肃的新闻。“我应该做一些让彼得为我感到骄傲的事。”从这一年开始,华莱士放弃了收入丰厚的清谈节目,全副精力投入到电视新闻调查中去。
1968年,华莱士重返CBS,推出“60分钟”时事节目,并在黄金时段播出,“60分钟”成为CBS最具冲击力的引爆社会舆论的重磅炸弹。开播40多年来,“60分钟”一直位列全美收视率前十。
成功背后的辛酸
华莱士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他的新闻观——放肆,张扬,真实,深入。华莱士被同行称为“传媒帝国的异教徒,新闻行业的盗火者”。他经常“突袭采访”,在事先未通知受访者的情况下闯入办公室,用麦克风指着受访者。华莱士以咄咄逼人的风格,敢提别人想问但又不敢提的问题。他采访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时,直接问“埃及总统为何说你是‘疯子”,令霍梅尼大惊失色。他采访一位当红影星,问她“为何祖母称你是‘婊子”,让影星彻底崩溃,当场痛哭。
然而,1981年一档节目播出后,让他惹上了麻烦。在节目中,他以审讯式的口吻,逼问越战将军威斯特摩兰是否谎报军情,夸大越共实力,导致美军在越战泥沼中越陷越深。这场节目播出后,愤怒的将军把华莱士和CBS告上法庭,并提出了1.2亿美元的赔偿要求。
这场冗长诉讼,令华莱士患上了抑郁症。他说,“我作为一个记者的道德和名誉被撕裂了,即使审判结果完全有利于我们,都不能弥补这种伤害。”在其人生再次坠入低谷时,他的第三次、延续了20多年的婚姻又结束了。
在美国ABC广播公司网站一篇纪念华莱士的文章称,华莱士80年代初那段令其绝望的时期,一瓶安眠药和一份自杀遗言,看似是这位传奇记者打破困境的唯一办法。
ABC的文章称,虽然华莱士以令全世界领袖们紧张得出汗的采访风格而著称,但对于那些遭受抑郁和精神疾苦的人们而言,华莱士也将作为“那部分群体的声音和脸”而被人们记住。
华莱士曾在与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谈话中坦言,公众对其人格的羞辱和质疑,令其“心死”。他睡不着,吃不下。他患上了抑郁征,他一度想到自杀。
當华莱士及其第四任妻子、即现任妻子一道找心理医生治疗时,医生对他说:“忘掉‘抑郁这个词,那只会伤害你的形象。”
但华莱士还是趁妻子玛丽不注意时,服下了一瓶安眠药,并留下了遗嘱。玛丽把不省人事的华莱士紧急送入医院,医生救活了他。这一次“死里逃生”,终于让华莱士决定配合医师接受心理治疗。
对这次治疗,CBS的官方公告称,华莱士因“工作疲劳过度”,入院接受治疗。CBS与医生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患有抑郁症的华莱士“忘掉抑郁”。华莱士很快恢复了精神,很快又以抖擞的面貌重返岗位。
不过,经历了80年代这场波折后,华莱士“锐气”已大不如从前。90年代末,在一档有关调查烟草公司广告赞助的节目中,涉及到一些肮脏的背后交易。华莱士节目做好后,上层开始施加压力,劝其修改节目或直接放弃。华莱士作了妥协。为此,他对一起搭档的同事“深表内疚”。
“那时我70多岁了,我不可能放弃那个工作,重新再来。”华莱士在其个人自传的节目中承认自己第一次作了让步。
尽管是让步,但他把这一切压力归咎于公司高层。“他们不像过去那样无条件地支持你穷追猛打。”很显然,传统媒体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没有广告收入,媒体就没有活路。
华莱士的领袖缘
华莱士凭着自己的名气,常常把国际上的政界要人作为采访的重点对象,如萨达特、卡斯特罗、阿萨德、阿拉法特、巴列维、霍梅尼、卡扎菲、侯赛因等等。
他是第一个采访到邓小平的外国电视记者。1986年,华莱士来华采访,行程中并无采访中国领导人的打算。但当他从中国南方一路北上到达北京时,想法改变了。他通过熟人关系,向有关部门递交了申请。没想到,邓小平同意接受他的采访。2000年,华莱士采访到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
在美国,除了小布什没有采访到之外,在他2006年正式退休之前,几乎采访过了“60分钟”节目创办以来所有的美国总统。2006年,在他宣布退休之后两个月,他又重新出山,原因是为了采访伊朗总统内贾德。
在华莱士去世的5个月前,美国另一位著名调查记者、曾与华莱士一道主持过节目的安迪·鲁尼(Andy Rooney)也以92岁高龄辞世。美联社称,华莱士们是被称为“社会良心”的媒体的“一张不朽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