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梦想,是其前行奋进的导航之星。美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美国梦”。正是这种深沉、绵长的梦想将不同肤色、族群、阶层的人聚合起来。阿德莱·斯蒂芬森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美国人说他热爱国家时,不仅意味着热爱新英格兰的山冈,阳光照耀下的大草原,一望无际的高地平原,雄伟的山脉和辽阔的大海,他还暗示热爱内在的气氛,内在的光明。置身其中,自由得以延续,自尊得以呼吸。”所谓的“美国梦”正是与这种入乎其内的“气氛”与“光明”有着深深的关联。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催生了阶层分化,但和很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过的历史现象类似,经济和阶层的分化反而促进并强化了中国人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向心力。如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中国梦”——“置身其中,自由得以延续,自尊得以呼吸”,只是,“中国梦”的“气氛”更加凝重,“光明”尚显熹微。
说到“中国梦”,不能不说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际上,没有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就没有中国梦。这个梦是被动产生的,是压力下产生的,是被外界的变化所激发出来的。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迅速主宰了世界格局,当其实力扩张到东亚,不可避免地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发生了碰撞和冲突。炮声惊醒了中国精英阶层关于“天朝上国”的旧梦。1840年代之后,中国在数次对外战争中落败,内政不修,人民负担沉重而经济产出不足。中国优秀分子奋起图强,历经了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一波三折的抉择,彼时,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国力强盛能御外侮、制度道德适乎潮流、人民富足教化昌明的中国。这个梦想也许可以称作是“富国强兵”。
可惜的是,这个梦想的结果与初衷可谓相去甚远。国家积弱,人民积贫,日益把中国的政治推上了一条激进的道路。1911年,中国经历革命,次年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但动荡的局势最终葬送了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的梦想——人们本来期待这个梦想能够带来和平和秩序,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世界格局中更合理的位置。
尽管1920年代和1930年代前期,国民党继续推进国家统一和发展事业,但这个梦想最终被日本侵华的炮声所断送。即便如此,整个民族被动员起来,为谋求自由和独立而支持政府的抗日战争。这场战争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1949年,中共建政并继承了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传统,63年之后,中共的新一任领导人习近平把“中国梦”描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描述背后的确有着长久和真实的历史渊源。
20世纪的“中国梦”主要是聚焦于救国和建国,国家主题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21世纪的“中国梦”,其主题发生变化:对内必须处理好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对外,要更有效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我以为,给每一位国民以结实的实惠以及温煦的暖意,让社会发育强大起来,让每一个人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让每一位公民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为了这一切,要遏制权力的恣意冲动,需要实现宪政的框架下的“善治”。這些都应该是“中国梦”的具体表现。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的“大国寡民”之梦,必须在世界和历史的坐标系上找到自己的参照系。“美国梦”是美国社会自我整合中的最大共识。如何创造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如何刺激和鼓励国民的创造精神,如何让政府更好地为国民福祉和民族未来谋划考虑,“中国梦”可以从“美国梦”获得一些启示。(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