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我“卖了”?!

2012-05-30 10:48杨江
新民周刊 2012年47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公民信息

杨江

垃圾短信、广告推销、诈骗电话……谈及个人信息泄露,人人深恶痛绝,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似乎成为一个难以治愈社会肿瘤。

谁把我卖了?!《新民周刊》对2012年公安部针对侵害个人信息安全专项整顿以来各地侦破的典型案件进行了梳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中介、银行、保险、医院、电信、快递、网站……它们,果真都是泄密大户。

0.3元就可以收购一个新生宝宝的信息,1元钱就可以收购一张快递单号,3900元就可以买到160万名业主、车主的信息……

源头1:公职部门

对国家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确保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本是他们肩负的一份公共责任,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少数公职人员却将其当成了自己的生财之道。

28岁的河南省周口市商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警察童某,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将通过公安内部网络查询的公民个人人口信息、车辆信息、宾馆入住信息等,以开设淘宝网店、QQ聊天、飞信聊天等方式,出售给他人,非法获利6万余元。办案人员从其QQ邮箱中提取已发出的涉案邮件中包含公民个人信息12441条。童某因此在今年11月被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1年。

无独有偶,今年8月,上海警方从罗维邓白氏公司非法獲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入手,抓获了48名犯罪嫌疑人,查获泄露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近2亿条、企业信息数千万条。更是顺藤摸瓜从为上海市某政府部门服务的外包公司挖出了一名“内鬼”。

担任该公司技术部经理的张某利用开发、维护该部门出生系统数据库的职务便利,每月2次非法登录该数据库,累计下载了约14万条新生儿出生信息,非法获利3万余元。张某交代,其非法获取信息的场所都是在家里利用账号、密码轻易就可以登录数据库,打包下载信息。

另一起最新宣判的案例发生在湖北,现年23岁的广西柳江人梁某今年初注册了QQ号,并建立了搜索买卖考生信息及考试答案的QQ群。不久,梁某花800元从一个网友处购买了2012年全国护士、护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个人信息,涉及湖北、湖南、河北、广东、内蒙古、四川等31个省市的共51万条考生信息。

梁某最终被判拘役5个月。如果“上家”不在招考部门,梁某如何购得如此精准的信息?

源头2:商业机构

11月8日,曾被2012年央视“3·15晚会”重点曝光的上海罗维邓白氏营销服务有限公司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在上海市闸北法院开庭。起诉书披露,从2010年3月起,罗维邓白氏以“信息数据采购合同”或“商业资讯咨询顾问合同”的形式,购买了包括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家庭住址、银行账户、消费记录、婴幼儿情况等各类涉及公民个人的相关信息,用于该公司为其他公司提供的营销推广等服务。仅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该公司就以约25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总数超过9000万条的各类个人信息。

庭审中首次披露,向“罗维邓白氏”出卖个人信息的,共有10多家企业。涉案人称,按照含金量的高低,每条个人信息的价格并不相同,简单的电子邮箱每条只值几分钱,而如果是包括了“车牌号、车款、姓名、手机”等字段的高档车车主信息,每条的价值可能就在1元以上。

涉案人还称,除了有相对固定的“老客户”定期向“罗维邓白氏”出卖信息之外,与客户单位交换信息,也是该公司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方法之一。

在个人信息的需求方,保险公司则是最主要的客户群。

源头3:金融机构

8月8日,央行上海分行对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违规查询使用个人信用报告的情况予以通报。根据央行上海分行的调查,金桥支行于今年2月至4月,仅凭借宜信普惠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信惠普”)提供的查询授权书,在未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的情况下,查询了3.2万余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并将部分查询结果提供给从事小贷服务业务的宜信惠普。

在泄密大户中,金融机构的监管漏洞最为让人担忧,因为通过这个渠道流出的个人信息最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给公民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90后男子朱凯华正是利用招行、工行、农行内部的4名“内鬼”,获得了数千份银行客户个人征信报告,由此盗刷他人信用卡300余万元。

经查,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胡斌从2010年11月起,在互联网上以“战无敌”、“夜光杯”等网名发布可以提供银行信息查询的广告。朱凯华通过网络和其结识后,提供了一份自己整理的“富人名单”。胡斌根据这份名单,通过银行内部网络系统,违规查询这些“富人”银行账户的相关情况,以每条几十元至100多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给朱凯华。

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分行黄陂支行客户经理曹晓军从2011年2月至6月期间,通过中介向朱凯华出售个人征信报告多达2318份,非法获利23180元。此外,向朱凯华出售个人征信的还有中国农业银行无锡荣龙支行员工董婕和中国工商银行福州分行鼓楼支行客户经理陈荣哲。

朱凯华借此获得了数千条“富人”银行信息。在这些个人征信报告中包含了更为详尽的个人信息,包括客户收入、详细住址、手机号、家庭电话号码,甚至配偶和子女的职业、生日等等。掌握这些信息后,朱凯华及其同伙分别以持卡人生日、电话号码、住址门牌号或者简单的数字组合等来猜取被害人的银行卡密码,猜中概率居然能达到20%。

从2011年2月开始,上海警方接到几十起报警,均是银行卡存款莫名其妙被转走。上海市闸北法院最终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朱凯华有期徒刑13年6个月。

4名银行员工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至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不等。

源头4:快递公司

迅猛发展的中国快递业,近日也深陷客户信息大面积泄漏危机。由于淘宝信用评级制度,众多小卖家为“刷钻”萌发新招:用真实的快递单号炮制逼真的虚假交易。包含着公民个人信息的快递“单号”被大面积泄露,甚至衍生出多个专门交易快递单号信息的网站。记者注册登录一家叫“淘单114”的网站,内有海量“单号”销售。快递单号信息的售价从一条0.4元至1元不等。风波并未阻碍这些网站的生意,记者12月2日登陆时发现,新“单号”仍在刷新。

这些“单号”都来自申通、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有了“单号”就等于知道了收件人的家庭住址、电话以及购买的物品等,一些不法分子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干一些违法的事情。比如将电脑掉包成石头。

这场风波愈演愈烈,相关快递企业都在第一时间矢口否认公司泄露单号,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大多就来自这些公司的快递员,以及淘宝店主。

源头5:中间商

11月,上海奉贤警方经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了一起上海市迄今为止查获涉案公民信息量最大、涉案金额最高的“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涉案公民信息达10亿条,金额高达200余万元。

奉贤公安分局今年6月在审讯一起非法经营现货黄金案的犯罪嫌疑人时,嫌疑人主动交代其客户资料是通过网上聊天购买的,而且信息非常详细。警方随即展开调查,通过对涉案的QQ号和银行卡进行查证,发现一涉嫌“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并锁定该犯罪团伙的窝点所在地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

10月中旬,专案组一举捣毁该团伙,打开嫌疑人使用的作案电脑,全国各楼盘的业主信息、车主信息、快递订单等涉及公民个人的信息多达10亿余条。随机打开上海某高档楼盘的业主信息,房产面积、业主姓名、国籍、联系电话等一应俱全。

经审讯,该犯罪团伙主要通过在网上加好友聊天的方式发展客户,进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进行获利。

所有你有机会留下个人信息的渠道,哪怕是在餐厅、美容院填写的一张会员卡、在网站填写的注册资料,最终都可能成为搜集、倒卖你个人信息的源头。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公民信息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论公民美育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订阅信息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展会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