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诺奖后备军

2012-05-30 10:48何映宇
新民周刊 2012年40期
关键词:布克奖普利策诺奖

何映宇

“诺贝尔文学奖也就是一个文学奖,不需要将它拔到太高的地位,最初,也就是有诺贝尔这样一个好心人,出一笔钱,想要奖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中就包括文学家。文学奖就是一个标准,使得得奖者成为一个标杆,如此而已。”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村觉得,中国人还是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诺贝尔文学奖。

相比暴炒有余的诺贝尔文学奖,其他国际上知名的文学奖项在中国老百姓中受关注的程度就要可怜得多。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一年只有1—2名幸运儿有此机会获此殊荣,和撞大运没什么区别,大多数有实力的作家,还得指望一些相对更靠谱的文学奖项壮其声威,可以说,正是这些“中间代”文学奖的存在,造就诺奖强大的后备军。

布克奖:英语世界的诺奖

陈村和作家路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都提到了布克奖,陈村说他也只是从报纸上看新闻了解一下动态,而路内则说他有时候也会找来得奖作品一读,虽然也不是那么刻意。

布克,也就是booker的英译,全称是The Man Booker Prize,又简称the Booker。英国最大的现购批发商、英国出版名人马斯开尔找到企业赞助,于1969年成立的这一奖励当年度最佳英文小说的文学奖项(但不限英国籍),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美国普利策奖相媲美,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重要的奖项。每年颁发一次,与诺贝尔奖一样,只颁予仍在世的作家,头奖奖金21000英镑。

记者查阅了一下历届布克奖的获奖名单,发现此奖项果然星光熠熠名不虚传。1971年凭借《自由国度》获奖的奈保尔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获奖的南丁·戈迪默和1980年的威廉·戈尔丁后来同样晋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庭,堪称英语世界的诺奖。

除了这些加冕诺奖的幸运儿,另外一些作家作品同样耳熟能详。拉什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英国病人》、《辛德勒的名单》、《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微物之神》……或是借助大导演搬上银幕的东风,或是凭借其不俗的口碑,它们被引进中国之后,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有不错的销量。

布克奖管理委员会包括作家、出版商、代理商、书商、图书馆管理员等等,而主席则由布克公司指定。除了每个出版商可以提出五个建议名单外,布克管理委员会也选出五位具有专业背景的评审(包括文评家、学者、文学编辑、小说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来审核。特别的是:每一年的评审都不一样,而且每一位评审都读过入选名单和建议名单的所有书籍,最后才选出得主。

1991年俄罗斯设立布克奖之后,布克奖就开始走出英国面向世界,2002年,曼财团赞助的曼氏布克奖成立(2007年开始在亚洲设立单独的文学奖),2005年6月2日,首届布克国际奖在伦敦揭晓,获奖者为阿尔巴尼亚小说家伊斯梅尔·卡达莱,他得到的是6万英镑的奖金。对于这位声誉越来越高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布克奖显然是青睐有加,同年,布克奖专门为翻译家设立一个奖金为15000英镑的特别奖项——布克翻译奖,结果摘得头筹的是卡达莱作品的英文翻译大卫·巴洛斯。国际布克奖的存在让非英语国家的作家有了用武之地,2011年苏童和王安忆被提名国际布克奖,而之前,2007年,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授予了姜戎的畅销书《狼图腾》,2009年,苏童和他的长篇小说《河岸》再获此奖。

中国作家在布克奖的舞台上正在成为有力的竞争者,他们的出现丰富了世界文学格局的版图,令整个世界为之侧目。

区域性奖项汇聚成海

非国际性的文学奖有时候也会具有国际效应。

因为华裔作家哈金1999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个奖项开始为中国文坛和媒体所了解和追捧。

有美国国家图书奖,当然也会有英国国家图书奖,今年在上海书展掀起热潮的大卫·米切尔是2004年英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由于他的小说被沃卓兄弟看中即将拍成电影,还有周迅的加盟,大卫·米切尔的作品在中国也就水涨船高,在此之前,英国国家图书奖可没什么中国人注意。就像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去年得奖的是谁你能脱口而出吗?

龚古尔兄弟设立的这一奖项可以视作是法国的国家图书奖,1919年,意识流的一代宗师普鲁斯特凭借《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获得龚古尔文学奖,1954年,萨特的情人、女权主义的杰出代表西蒙娜·德·波伏娃摘冠,还有杜拉斯、安德烈·马尔罗、芒迪亚格、莫迪亚诺……几乎囊括法国最重要的作家队伍,自1903年设立以来,一直是法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在法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法国文学,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和作品,自然更是难以越过。

这些地区性的文学奖,因其地域限制,不可能总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诺奖似的风暴,但正是这些“中间代”文学奖项的江河汇聚成海,才有浪尖上的那朵美丽的浪花成就莫言们的精彩。

普利策奖的光荣与梦想

在美国,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奖项是包罗万象的普利策奖,它包括新闻类和文学艺术类两大类,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这个原本为鼓励新闻从业人员而设立的奖项(约瑟夫·普利策本人生前是美国新闻业大佬)因为其中含金量颇高的文学类奖而成为美国文学界的年度大事。

1917年刚刚设立普利策奖时,慷慨的普利策虽然已经死了,但还是留下了高达50万美元的奖金(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不过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人们怀疑,一个瞎子设立的奖项还能具有什么样的“洞察力”呢?20世纪20年代,普利策奖相继颁给揭露三K党罪行、灭绝人性的监狱虐囚事件以及国家煤矿的矿工大罢工所引发的劳资矛盾的新闻纪实性作品,以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扫新闻业界的陈腐之气。连带着,文学类奖也开始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从根本上来说,文学是宫廷贵族的消遣,在那些文笔华丽的作家的笔下,总要能让社会现实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轮廓,这也许是让普利策奖评委们特别反感的。小说有其特殊性,但也得照顾一下普利策奖的整体氛围。一开始,普利策小说奖要求授予一部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人生活图景的作品,1921年,评委会一致否决了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193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将该奖颁给了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后来它被马丁·斯科塞斯拍成了电影),原因仅仅因为伊迪丝·华顿的小说比辛克莱·刘易斯的视野更为宽广,这确实是事实,但以此就否定一部杰作未免失之公允,显然也过于拘泥。这让刘易斯感到愤慨,此人的小说在上世纪20年代风靡美国,红极一时,哪里吃过这个亏?所以当5年之后(即1926年),他的另一部长篇《阿罗史密斯》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时,他也给了普利策组委会当头一棒:他拒绝领奖。

纵观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的历史(1948年之前都颁给长篇小说,1948年之后改为普利策虚构类小说奖,长短不限),你会发现,得到普利策奖的小说家很多都是惜墨如金的短篇圣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度让马原的写作激情彻底冻结在冰山里了。雷蒙德·卡佛也擅长电报体,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写过一部长篇,《大教堂》算是长的了,也就是1万来字,对他来说可已经是一次漫长的旅程了。还有1979年获奖的约翰·契弗,他获奖不是凭借他的长篇《弹丸公园》和《法康纳监狱》,而是描写中产阶级生活、具有风俗志性质的自选集:《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这和普利策传记类作品的评选恰成对照,2003年,罗伯特·卡洛传记系列作品的第三部《参院之主》(以美国越战时的总统林登·约翰逊为主人公)获得了普利策奖,但问题是,这套约翰逊的传记还没写完,《参院之主》作为第三部就厚达1152页,而且,最令人吃不消的是,到最后一页,约翰逊还没当上总统呢,这本书猴年马月才能写完?和普鲁斯特一样事无巨细的传记还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真让人期待。

猜你喜欢
布克奖普利策诺奖
如是说
聚焦诺奖
2019年布克奖获奖名单公布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韩国作家首度入围布克奖
承诺,草率不得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