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对于“鲁艺”(编者按: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于延安创立,毛泽东、吴玉章、周扬先后任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85新潮”之前的美术史,那段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蜜月期,我们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艺术家徐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古元的版画和王式廓的绘画素描深深地影响了他。古元,1939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学习,1941年在“鲁艺”担任美术工场木刻组长,兼任部队艺校美术教员;1942年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全国木刻展”。毫无疑问,他是中国特色政治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位美术家。但是,哪怕在政治运动的热潮退去之后,当我们重新来审视古元的版画,仍然会为古元力透板背的功底和浓郁的土地气息所感染。
和古元齐名的另一位版画大师是力群。2012年2月10日,百岁老人力群,带着他对中国版画事业无尽的眷恋,撒手西归。力群,是受到鲁迅直接影响的第一代版画家。当然,中国版画事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和鲁迅对版画的喜爱和大力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力群本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木刻版画《鲁迅像》。
古元、力群和王式廓当然有“有意的片面”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有意的片面”恰恰填补了中国绘画的空白。中国绘画的传统是士大夫式的,柳眉弯弯的仕女、植物与飞禽、出世的山川、佛像和田园风光,他们追求的是文人的精神理想,对于现实中的天灾与人祸、流离失所的底层大众,他们从不关心。
这种现实主义的趋势当然是在政治家的号召下成为一种潮流的。当时的那种政治挂帅逐渐变成规范化指令,对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工作者的压制作用不言而喻,对于“文革”中泛滥成灾的“三突出”艺术风尚恐怕也要承担責任。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树立起一种典范,把目光投向一个陌生的领域:底层劳动者的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的现实主义似乎越来越让位给一种理想化的革命浪漫主义。诚如《中国现代绘画史》第三卷中所分析的《开国大典》的例子。董希文画的这幅名作在完成的第二年,即1954年就发生了“高饶反党事件”,身为政治局委员和国家副主席的高岗自杀身亡。1956年,由中国革命博物馆出面要求董希文将《开国大典》画面上的高岗、饶漱石形象删除,董希文只好从命。1967年,刘少奇被打倒,董希文又被迫将刘少奇形象删除,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董必武。
一幅画作的命运因国家的政治风波而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显然,这不是对待历史的现实主义态度,我们也许可以美其名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国绘画被分裂了,一方面是源于生活的现实基调,一方面是高于生活的浪漫面纱,其结果则是一种貌似真实的虚构。当这种美丽的虚构被现实的残酷所揭穿的时候,“红海洋”的煽情成分就再不能发挥他们的魔法效力了。
应该看到,中国现代主义美术之路建立在对分裂美术观反驳的基础之上,当荒诞的现实一次次让我们清醒的时候,以革命或浪漫的名义呈现的视觉诱惑就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欺骗,再不能引起人们关于美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现代主义以一种更有力量,也似乎更现实主义的方式成为当代艺术家反抗的武器,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即使它的根源被人们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