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代表民意?

2012-05-30 10:23田磊
南风窗 2012年5期
关键词:表演性传媒业民意

田磊

在社会利益多元分化加剧的今天,人民群众对自己的代表怀有更高的期望。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年的全国“两会”,其政治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超过5000名的代表和委员被普遍视为民意的集大成者,虽然他们的意见对诸多重大政治经济难题的解决未必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掀起的媒体对“两会”新闻一年一度的报道热潮和互联网上的论政热情,都让中国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这一年一度的民意表达盛会。

不过,在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视野里,却少有人会将“两会”看作是一个由公众代表探讨政治性议题的平台。“两会”直接呈现人民与政府的互动的政治议题偏少,更多的是民生发展之类话题的互动。

在剖析西方民主制度的困境时,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曾经发明了一个词“代表性的断裂”,如果用这个视野来观照中国的政治结构,情况则明显不同,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的建构和断裂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然而,曾经被知识群体寄望学习的西方民主制度似乎也出了麻烦。欧美世界几年一次的投票不仅没有办法保障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这种定期的政治选举本身也越来越容易被精英小圈子娴熟操弄。事实上,在欧美现存的代议制政治制度中,人民真正实现政治参与的可能性都大大降低了,实际的精英统治和表演性的民主相结合虽然掩盖了很多问题,当然,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

媒体是实现表演性政治最重要的一个工具。现代社会中,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相互滲透,媒体可以通过传播“公共意见”而对政治公共领域形成支配性的影响。但同时,一个成熟的政治体往往也会有一整套技术行之有效地控制文化传播。

在中国传媒业变革的现实中,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如何在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更高层次的“公共领域”,使话语权和传播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公平分配,使各阶层的意见表达得以均衡呈现,真正体现执政党强调的“媒体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传媒业本身的问题,也将对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猜你喜欢
表演性传媒业民意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移动互联网给传媒业服务业带来深刻变化 新时空 新业态 新互联
合唱表演性和审美性及其相互关系初探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