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肖斌
选择障碍症、拖延症、星期一综合征……这些并不曾在医学书上出现过的“病症”正困扰着时下都市中的年轻人。就像一部电影里说的“这年头不得个抑郁症什么的都不好意思出去见朋友”,“大家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种现象。
于亚男就是这么不小心出名的。她的一篇题为《好吧,我是具有选择恐惧症的“骰子妹”》的帖子在天涯论坛走红。网名“骰子妹”的她自称具有选择恐惧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如和谁约会、看什么书、放假后去不去上班……都成了需要骰子才能解决的问题。帖子开头提出了10个问题:“每天坐什么交通工具”“中午吃什么”“下班后到哪里消遣”等等,“如果在这些事情上你都有纠结,那么你也有选择恐惧症”……按照这些标准,很多网友对照自身情况后,纷纷表示遇到了同道中人。不符合条件的反而担忧,“我一个都没有中,正常么?”
与之相似,王小妹是一位记者,她的QQ签名是:吾日三省吾身,稿子呢?稿子呢?稿子呢?不过,不到最后关头编辑的“夺命催稿铃”响起,她会一直拖延下去。
陈精病是个朝九晚五的小白领,因为周日想到明天又要工作——恐慌,周一想到一周才刚开了个头——烦躁,所以,他在豆瓣创建了“周日恐慌、周一易燥”小组。
豆瓣小组是自觉“有病”的年轻人的集散地。除了经典的“选择障碍症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讨厌星期一小组”外,其他更独特的“组”也层出不穷,如“我从来不追公交车小组”,组员淡定地认同:要是刚好跑到车前,车开了怎么办?要是刚上去,车门把我夹着了怎么办?还有一群人自认有精神洁癖:电脑桌面上的图标不允许多于一列,最喜欢听回收站清空时“哗”的一声……
虽然这些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能算是病,但形形色色的“症”的确困扰着一些人,近年来“治愈系”产品的流行与此不无关系。“治愈系”一词最初出现于20世纪末的日本,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轻柔的音乐类别。传入中国后,随着城市生存压力逐渐增大,人们用激进的方式已经无法宣泄情绪时,治愈系漫画、治愈系电影、治愈系小说等等治愈系列,开始用平和的力量应对压力。
在豆瓣“我们都是图片控”小站中有一个“治愈系图片”的分类,数百名网友分享的4600多张图片营造了一个安宁的空间:阳光下微笑的“喵星人”、雪地中的婚礼、天使般的孩子,甚至连一块西瓜都能吃成爱心状。但是,如果仅仅在头脑中知道“治愈”,而行动不发生改变,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治愈”。
其实,人们在遇到情绪和压力困扰的时候,与其寻求各种途径来治愈科学意义上不存在的“某某症”,不如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看看能做点儿什么。如果自己实在没有办法排解,再试图寻求专业帮助。不用大师的指点和开悟,更不要去求神拜佛,因为,生活就是最好的治疗师。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