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430030)
舒适护理(comfort care)是力求达到生理、心理、社会和谐统一、健康生活的最高境界的有效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1],目前舒适护理已应用于内外科并形成一定的特色,而针对机械通气患者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特此笔者对我科室110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0-08-01—2011-03-01在我科室重症病房行机械通气,并成功脱机神志清楚愿意参加本次调查,且具有小学或以上文化程度,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的110例患者,男87例,女23例;年龄19~62岁,平均(38.8±5.2)岁;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28例,高中或中专41例,大专及以上26例;其中颅脑损伤24例,颅内动脉瘤32例,后颅窝肿瘤42例,其他肿瘤12例。所有病人均采用Savina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8~15次/min,FiO230%~60%)。行机械通气时间5~48 h(平均13.6 h)。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机械通气患者舒适需求调查表,经过专家评定,调查表设计合理、科学,具有可行性。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疾病及使用机械通气时间(此项由调查人员完成);②机械通气患者的舒适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及灵性需求。共18个题目,均为闭合性问题,除在需要帮助时,首先向谁寻求帮助及希望护士称呼病人什么答案为4个选项外,其余答案均为双选一答案。由神经外科重症病房专科护士发放问卷,调查对象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下以不记名方式在停止机械通气后24 h独立完成问卷,时间10~15 min。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统计描述。
本组病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方面与舒适护理需求无明显相关性差异,表明在机械通气时,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灵性方面的舒适需求是普遍性的基本需求,这也与杜春萍等[2]人的报道相一致。
在生理需求中希望护士输液一针见血的肯定率达到100%,在护士操作动作轻柔、无痛的一项肯定率为97.3%,说明无痛需求仍占据首位[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常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和疼痛,对气管插管的不耐受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往往会产生烦躁情绪,表现为躁动、憋气甚至出现吐管现象。针对这些首先应安慰、鼓励患者,向其讲解呼吸机的治疗作用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指导患者配合呼吸机呼吸,逐步适应气管插管,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同时应经常检查牙垫的位置是否得当,气管插管的深度是否合理,并随时给予调整。机械通气患者卧床,体位不适感觉明显,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判断需要,对要求翻身的患者要及时给予满足,同时要防止翻身不到位。
在心理需求调查中对值班护士及医生能随时观察病人并主动交谈的肯定率为98.2%,说明患者有需要沟通的意愿。由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一般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无亲人陪伴,同时气管插管导致沟通障碍引起患者心理不适,常有焦急、挫折或孤独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需时刻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生活,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告诉拔管时间、不能说话只是暂时的等内容,改进交流方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视觉、听觉和手的功能,通过手势、书写、点头、摇头、拍床等方式进行交流。制定及实施医疗护理措施必须经过病人的同意一项的肯定率为95.5%,也提示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要尊重患者知情告知权,在实施治疗、护理时可以让患者或家属知晓相关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
社会需求调查中在需要帮助时,首先向谁寻求帮助一项有46.4%的被调查者选择护士,表明提供富有人情味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信赖感及适应能力,机械通气患者身处ICU,离开了亲人的陪伴,加上环境的改变,尤其对自己病情的担忧,以及病房的各种气味、各种仪器的报警声等,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使患者倍感紧张与恐惧。调查发现,许多患者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医护人员在使用高科技手段治疗患者时,不要忽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4]。希望能够得到社会支持(工作单位、所在社区)一项的肯定率为92.7%,也提示我们患者对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的需求,可以通过家属鼓励性的话语让患者时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灵性需求中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的肯定率为88.2%,虽然多数被调查者无宗教追求,但认为尊重宗教信仰会有利于整体舒适度。
舒适护理要先了解患者最想解决的舒适需求,其次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满足,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令患者、医院,甚至护士本身都得到质的提升。本次调查机械通气患者舒适护理相关因素无痛需求居生理需求首位,沟通需求占心理需求较大比例,普遍重视社会及灵性需求,与许章英等[5]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护士在工作中要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巧,加强护患沟通,提供心理护理,提高整体护理的内涵。
表1 机械通气患者舒适护理需求调查结果
[1]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湾:华杏出版社,1998:5.
[2]黄少珠,郑美霞.机械通气患者不舒适原因调查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52-53.
[3]郑益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58例的舒适护理[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2):166-167.
[4]潘彩云,李燕云,张晓丽.舒适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08,27(3):87-88.
[5]许章英,程洁曼,赵瑜.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的舒适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8(2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