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巫山神女”传说的结构分析

2012-05-26 12:14祝晓春陈振亚任丽娜
群文天地 2012年7期
关键词:神女巫山大禹

祝晓春 陈振亚 任丽娜

一、当代巫山神女传说的形态

作为三峡地区极具传奇性的神女传说虽然大致秉承乐善好施的地方保护神的特质,然而在当代的流传中仍然呈现出与时代和人们意愿以及与地方传统相结合的变异性和地方性来。

由于当代民间流传的神女传说脱胎于杜光庭的创作,因而有必要将凝聚其创作的收于《太平御览》中的相关记载引用出来,以期与当代民间流传的巫山神女传说进行比较。

《太平御览·襄阳耆旧记》记载的巫山神女故事讲的是:

巫山神女是王母的女儿,因为到民间游玩看到峻拔的巫山而流连忘返,当时大禹正好治水到巫山,他求助于神女。在神女的帮助下,治水顺利完成。因为神女对巫山美景的喜爱,在此化为石头。而宋玉将该故事告诉给到处寻求不死仙药的楚王。而无法悟得道教精要的楚王,就在巫山修筑“高唐馆”祭祀神女。

《太平御览》的记述充满了对道家和仙家的宣扬、褒奖。但是当代,在三峡地区搜集的巫山神女传说尽管讲述人讲述的语言通俗浅显,但是想象的翅膀却飞得更高、更远;虽然故事没有文人作家那么有文采,却也绚丽多姿,同时,夸张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三峡风景传说》中收录有田海燕先生整理的《神女峰》(有删减) 故事(以下简称“传说Ⅰ”)讲的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女儿因为长得水灵美丽深得王母的宠爱呵护,而得名瑶姬。王母将她送到三元仙君那里去学习仙术。学成后的瑶姬被封为云华夫人,主管教导仙童玉女的事情,还有一批侍女以及狂章、虞余等侍臣供她差遣。

瑶姬教会侍女仙术后,她们都希望能到没去过的人间东海游玩。在东海,龙王向瑶姬求婚,遭到瑶姬的拒绝。瑶姬一行来到巫山,看到只顾自己玩乐,却给人间带来灾害的十二条蛟龙,就将这些蛟龙一一除去。而蛟龙的一段段尸体变成了山峰塞住了长江。大禹赶来巫山治水,却因为山峰奇峻,在别处开道导水的方法在这里行不通。云中的瑶姬看到一筹莫展的大禹和人间的惨境,便吩咐侍臣帮助大禹治水。

大禹知道神女派来天兵来治水,便上巫山叩谢神女。在仙宫,神女对大禹说,由于他不懂变通,在巫山地区治水仍然采用在平原地区治水的办法,并不符合巫山实际。神女又赠给大禹黄绫宝卷,教他如何驱使虎豹、制服蛟龙,并派庚辰、虞余两位臣子来协助他继续治水。大禹按照宝卷制出了车、轿、船等工具,疏通了九河。

神女在秀丽的巫山一留就是千年,她看到渔船老是在夔峡和青滩遇险,因而招来神鸟为峡江渔民指航;她看到百姓为虎豹所害,因而又天天为他们驱逐虎豹;她看到山上常常缺水,因而奔驰在峡谷上行云施雨,保证庄稼丰收;她看到峡里瘴气使得人们患病,因而在山上播种疗治的药草……久而久之,她化为神女峰,她的侍女也化为望霞、翠屏等山峰。老百姓为了铭记神女的恩德,就在山上修建了纪念她的神女庙,也称凝真观,并天天拜祭她。

韩致中先生在三峡地区整理的《巫山神女》 (以下简称“传说Ⅱ”)与上述田海燕先生的《神女峰》故事有所区别,韩先生的搜集整理在田海燕先生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内容: 瑶姬虽然深得西王母的宠爱,但由于瑶姬生性顽皮,所以王母想通过找个女婿管住她,就同她一起去东海游玩,实际是想与东海龙王结亲。东海龙王早就想娶瑶姬了,所以盛情款待瑶姬母女。当瑶姬得知母亲想把自己嫁给龙王时,愤怒地离开了龙宫。

她在巫山看到作怪的十二蛟龙,好言相劝它们不要残害人间,但是蛟龙不听她的话,因而瑶姬不得不斩杀蛟龙。在协助大禹治水上,她身体力行,她交给大禹黄绫宝卷,教他用锤子凿石,用车船运土。

当王母得知瑶姬斩杀蛟龙,又自毁婚事,便叫自己的二十二个女儿去劝她回来。姐妹相见很伤心,但是瑶姬不愿回到天上,因为她要为人们驱逐虎豹、治疗疾病、护航等。这时,田里一片枯黄,由于久未见雨天旱的缘故。瑶姬难过得哭了。她的泪水变成雨,禾苗得到了雨水又变青了。二十二个姐姐议论纷纷,有的赞同妹妹的作为并愿意陪她留在人间,而有的则持相反的意见,而两方正好是一比一。因此,十一个姐姐留下与瑶姬一起,变成了山峰驻守巫山。而神女峰,就是瑶姬变身的。

80年代收入《民间故事集成·神女的传说》 (以下简称“传说Ⅲ”)的故事大致情节则是:

瑶姬带着十一个侍女游玩人间,看到了兴风作浪的四海龙王,就用云帚制止了汹涌的海浪,惩戒了龙王。最后助大禹治水后与侍女一起化为山峰。

另一则由巫山县船工谭成玉讲述的《神女传说》 (以下简称“传说Ⅳ”)则说神女是女娲娘娘的女儿,靠宝物钻山驹钻通了长江三峡和九河。

黄永林教授选编的《泰山黄河的传说》中收录的《神女峰》 (以下简称“传说Ⅴ”)的故事也具有特色: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好动贪玩,喜欢到仙界游玩,并对民间产生了兴趣,而这些是王母娘娘不愿看到的。瑶姬执意要到人间去,王母只好同意,但她另有打算,即到凡间给她找个丈夫。母女到了东海龙宫,龙王早就想娶瑶姬了,于是格外殷勤地招待她们,瑶姬知道真相后,气愤地离开了龙宫。在巫山,她见到四处为害的十二条蛟龙。她好言相劝,让其回东海去,但是孽龙不听劝告,反而折腾得更厉害了。瑶姬斩杀了它们。孽龙的尸体变作十二高山,挡住了江水,水漫村寨。瑶姬不忍见到人们生活如此困苦,便滞留巫山不返天界。

大禹来到巫山劈山开峡,瑶姬助其治水。王母心疼在人间的瑶姬,叫来她的二十二个女儿,叫她们劝瑶姬回家。姐妹相见格外痛苦。当瑶姬为山民驱逐虎豹后,有一些姐姐不再劝了;当看到她为民疗病后,又有一些不再劝;当看到她为迷航的船民导航后,又有一些不再劝了;当她用泪水滋润干涸的农田后,又有一些姐姐不再劝了。到最后,正好有一半的姐姐愿意与妹妹一起留在人间,因而十二姐妹一起化做十二峰。

对于这几则来自民间的都是有关巫山神女传说的异文在内容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该传说在人们的口头流传中不断熔进传承者自己的智慧和想象。

通過下面情节单元的比较可以看到这5个传说故事的情节差异性:

从传说内容上看,5篇异文都继承了巫山神女“斩杀十二蛟龙”和帮助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这也是民间流传的神女传说核心内容。

①对于神女的身份,除了谭本的《神女传说》中将瑶姬讲述成女娲娘娘的女儿外,其他版本均将瑶姬视作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女儿。

②有关瑶姬的生平中,异文均描述了瑶姬在仙界的活泼好动,同时均表现出她与以王母为代表的仙界规则的不调和,即,瑶姬不愿被禁锢在仙界,她向往人间的生活,并不认为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仙界有多幸福。她这种对凡间生活的钟爱,为后文,她斩杀蛟龙和帮助大禹治水做铺垫。

③东海龙王的求亲,是道教版本中没有的情节。瑶姬拒绝龙王的求婚实际上也是对其体民爱民,疾恶如仇的性格展现。这是因为瑶姬曾经看到东海龙王危害人间。

④斩杀十二蛟龙和帮助大禹治水是连续性的情节。正是因为瑶姬斩杀蛟龙,导致其尸体阻塞江水淹没农田才有了大禹巫山治水,而巫山地区的险峻地理,工程的艰巨而自然引出神女的帮助。

⑤水患消除后,大禹对神女的相助,深表感谢,并向她致谢。因而结合巫山地区的山体和石头的拟人化,出现了所谓的“授书亭”。

⑥对于瑶姬助禹治水后的事情,5文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以传说Ⅰ、Ⅱ为代表)是继续描写瑶姬为峡江人民除害,另一种则是就此结束,人们对治水有功的神女化峰后表示敬意,修庙建祠,以示尊重。

⑦神女因为有恩于百姓,所以在文本中有人们修庙祭祀神女的情节。

⑧最后神女因为不忍离开巫山而化为山峰。化峰的情节也具有戏剧性,即传说不仅交代了神女峰的来历,顺带也交代了巫山十二峰的来历,即,瑶姬的十一个姐姐或相伴的侍女与她一起化峰,留在巫山。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比较,与其说巫山神女传说是讲述的一个神女的故事,不如说是峡江人民的一部发展史。在这一浪漫的传说中不仅展现了峡江人民的理想与浪漫精神,也展示了巫山地区人民不惧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与境界。

瑶姬在当代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虽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道教版本中“云华夫人”的影子,但是,与道教版本中的神女,民间传说中的瑶姬形象要饱满得多,品格要高尚得多,自然为普通民众更为喜欢得多。

瑶姬虽然在民间的传说中与在道教版本中的身份一样,仍然是天界的仙人,而且其母为西王母。但是,与道教中的“云华夫人”不一样的是,瑶姬身上更加集中了民间疾恶如仇的侠义性格。例如,瑶姬对母亲对人间的诋毁相当反感;看到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仅痛哭流涕,还用实际行动为百姓谋福利,甚至为了永远与喜爱的峡江民众生活在一起,毅然放弃了回天庭,甘当巫山地域守护神。

道教版本中的瑶姬在人们看来,是冷峻的仙家道骨,与民众的距离相当远。她不仅站在云头冷观民间,对于大禹治水也是基于让这位民间的英雄感受道教的“恩典”,帮助大禹治水的原因是她偶过巫山的偶然行为,重在传道。而且,瑶姬对大禹的耳提面命始终以一个高姿态出现,不仅让人们对她的冷漠产生距离感,同时也让人们对大禹的英雄形象产生错觉。

但是事实却是,百姓对英雄的固化印象是不能被这种刻意的创作所抹杀的,因此人们在后世的口耳相传中,自然剔除了这一不合人们理想的情节。

瑶姬在民间传说中,不仅是一位仅仅帮助大禹治水的神女,她对民间的疾苦拥有与凡人一样的同情之心,在是非面前有自己的判断准则。她不仅轻视富贵,而且对危害百姓的行为和势力深恶痛绝。这从她斩杀蛟龙、拒绝东海龙王的求婚和继续留在巫山造福百姓的行为可以看出来。

道教版本中的瑶姬,却仅仅以帮助大禹治水而完成其“光辉”事业。而且对待治水英雄大禹相当傲慢,因为治水有功所以得以赢得人们修建庙宇祭祀,俨然,瑶姬的“义举”就是为了赢得人们的修庙拜祭。

巫山十二峰是传说得以生成和流传的依托。在民间流传的神女传说中,不仅对神女峰的来历有解释,甚至对十二峰的来历也作了交代。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原本在道教版本中没有任何踪影的瑶姬的姐姐纳入进传说中。虽然这十一个姐姐的形象在传说中并没有瑶姬清晰,但是在文末,姐姐不仅赞同瑶姬的做法,甚至愿意与妹妹一同留守巫山。景物与传说合理结合,具有说服力。同时,斩杀蛟龙的情节与当地的“斩龙台”一地相呼应。光绪《巫山县志?古迹志》载:“治西南八十里错开峡,一石特立,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故峡名错开,台名斩龙。”

道教版本中,并没有完全交代“云华夫人”是为何化身为山峰,只是因为在巫山发现有一块形似少女的石头而断言那是瑶姬所化。这样的陈述性语言类似“先断后判”的唐突做法,仅仅因为有那么一块类人的石头而牵强附会到瑶姬身上。综观道教版本中的瑶姬,丝毫看不出她对巫山有多大的留恋和喜爱。

二、巫山神女传说的当代价值

虽然,瑶姬的传说在主要在湖北和四川等地流传,但是,从神女传说的主要情节看,这位造福巫山的山川守护神与流行于祖国各地的山川守护神传说故事拥有相同的性格和事迹。

广大底层民众对道教版的神女故事钟爱有加,是基于他们企求征服自然、摆脱人间疾苦的理想和愿望的表达。一代又一代质朴的百姓运用自己的智慧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和人间真情的追求嵌入故事中,将助善好施的神女故事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的巫山神女传说仍然不失其存在的意义。

第一,架通历史与文学的桥梁。我国先古历史传说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就连被誉为“史家绝唱”的第一部纪传体史著——《史记》也收录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的事迹就是巫山神女传说的基本情节之一。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先生认为:“无论以前多数人对传统是如何地坚信不移,奉为至真,也有少数人不以为是;反之,无论传说的内容荒唐到怎样地步,也总有少数人认准这可不是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说的两极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拉开了,联系的纽带也越来越细了,而且文艺的成分渗透到外表,轮廓清楚色彩加重了。”

巫山神女的传说既是以优美故事的形式向后世讲述着大禹的功绩,传播着这样一段历史,同时,也以文学的笔触将大禹的高尚品德以超现实的描述方式传达出来,而且,这种文学性的描述竟越来越背离史实,而向文学化发展了。

第二,闪现民众智慧。考察传说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由简到繁、由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脉络。巫山神女的传说故事的发展史也证实着这样的规律。“从前的传说,形式不够完备,说不透的地方不少,也很富于伸缩性,可以任意增减内容。” 杜光庭改编“神女传说”之前,民间已经有大禹治水传说的流传,然后结合巫山地区的女神信仰,附会到巫山神女身上。但是,他对于巫山神女为何帮助大禹治水,以及巫山民众为何如此深爱崇敬巫山神女并未解释,也未作任何交代,这些问题在当代流传的传说中则都有较为周详的叙述。

她同情民间的疾苦,明辨是非。没有天界仙人的冷峻和漠然。她拒绝龙王的求亲是站在民间的立场,对危害人间的恶势力坚决不妥协。这些为她留驻人间并帮助大禹治水的后续行为做了铺垫。她帮助大禹治水是因为,她斩杀的恶龙的尸体变为山峰,阻挠了江水的流向,而导致人民的农田家园被江水淹没。她化身为山峰,是为了能永远保佑峡江的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民众以附会粘合的叙事方式创造性地对巫山十二峰的来历做了合理的解释,既合情合理,也符合故事发展走向。这种创意性的增补,不仅完善了原始传说中的粗糙部分,也全面展示了為民请命的神女形象与性格。因此,在巫山神女传说的流传过程中,巫山地区百姓的智慧和才华得以充分展现。

第三,呈现峡江民众坚毅地域性格。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是人间专司“祭祀”的女巫。这种身份是巴楚先民“崇鬼尚巫”习俗的表现。民间流传的传说中,已经完全没有了巫山神女这种身兼“巫师”献身求雨的职责了。她被塑造成巫山民众的保护神。民间传说,她因同情峡江地区农田干涸,眼泪化为雨水,滋润大地。这种行云施雨的神奇本领与宋玉笔下的神女“朝云旦雨”的化身可谓异曲同工,但是两者的意义却截然两样。

气候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使得农民是最早的通过观察天气和气候进行农田劳作的“科学生产者”。巫山地处我国丘陵地带,气候与地理不同于平原地区。巫山地区并不适宜于农耕,当地百姓多狩猎捕鱼为生。山林中多虎豹猛兽,对上山狩猎的人们造成巨大的生命威胁,同时,江滩暗礁的风险,也使得临江捕鱼的船民渔民有触礁翻船的生命之险。这些外出渔猎的人们渴望得到天神的佑护,巫山神女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空缺。

巫山神女在传说中为民导航、驱逐虎豹、行云施雨均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寄托和在艰苦生活环境下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坚强性格和突出智慧的展现。这样的传说创造既是人们自我安抚,体现民众对艰难环境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用夸张浪漫想象对艰难现实的乐观表达。

(作者单位:祝晓春、任丽娜,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陈振亚,深圳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神女巫山大禹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神女游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醉美巫山,诗画四季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
“第一届长江三峡李花节”在重庆巫山开幕
亲近神女(组章)
“巫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