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一珉
扩大有效投资是实现浙江经济“稳中求进”的重要之举,应以此为契机,激活民间投资,建立投资平稳增长的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浙江投资增速总体保持平稳,服务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有所回升,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动力面临考验。一是实体经济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在土地、资金、节能减排、企业家投资意愿等多种因素制约下,企业对投资实体经济趋于谨慎。尤其是工业和出口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乏力。由于浙江基础设施建设的饱和度以及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形成的政府投资动力受限,基础设施投资下行压力较大。三是房地产投资下行趋势确立。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高增长主要依靠大量新开工项目的续建和土地费用推动,其增长难有持续性。在政策高压、存货高企和景气下行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化仍在延续,需求下降也直接影响后期房企开发的热情,下阶段房地产投资可能呈现逐季回落态势。
面对严峻形势,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思路,明确将加大产业投资、战略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民生投资和创新载体投资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浙江省政府在3月底专门召开扩大有效投资大会,布置工作。笔者认为,这一举措既是促进经济稳中求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也是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计。
从历史经验看,浙江民间资本比重较大,对经济形势变化的敏感度较高。从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新36条颁布近两年来的情况看,如何有效撬动民间投资依然是全省各级政府面临的艰巨课题。提升微观企业投资信心,激发投资内生增长动力的关键在于破除投资增长体制机制障碍、拓宽投资渠道、缓解要素制约、优化投资环境和扩大政策受益面。而激发广大中小企业的投资热情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为困难的一环。
据2012年一季度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从投资意愿看,63.3%的小微企业在未来六个月内没有投资计划,低于全省面上16.8个百分点,“没有好的项目”、“资金不足”、“生产成本上升过快”和“看不准投资方向”是制约企业投资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 50.4%、42.6%、35.6%和 31.3%。从政策满意度看,仅有26.4%的被调查小微企业表示享受到优惠政策。政策受益情况与出台政策措施初衷存在较大差异,这反映出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亟需加强。一是由于税费优惠政策实际优惠额度小,认定条件门槛较高,对于多数账证尚难健全的核定征收企业不适用;二是企业本可享受或者已经享受了一些优惠政策,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对此缺乏了解;三是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使得政策效果发生偏差等。
为此,应抓住扩大有效投资工作推进的契机,以投资结构和效益的提升为导向,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政策落实,激活民间投资,建立投资平稳增长的长效机制。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协调,优化投资环境。在加快推进战略性平台,给予龙头骨干企业用地、融资等倾向性政策,鼓励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着眼于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切实出台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政策细则的出台与落实,放宽行业准入门槛,加大税费减免、技改补贴等措施的实施力度,达到“放水养鱼”的政策效果,以提升微观主体的投资意愿,实现“蚂蚁”与“大象”共舞,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产业领域与基础领域投资相结合,提高投资效益。实体兴,则经济兴。应将扩大有效投资的着力点置于产业投资领域,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实业。按照“三留三走”原则即“留住本部、走出加工环节,留住研发、走出营销环节,留住高新产业、走出过剩产业”,加速腾笼换鸟步伐,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升级。同时,坚持优化投资结构为导向,警惕出现基础设施项目盲目大干快上的现象,将有限的地方资源向民生类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相融合,提升投资后劲。借首届世界浙商大会、民营经济万人大会、扩大有效投资会议的东风,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有机统一,把省内浙商提升发展与省外浙商反哺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认真贯彻国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加快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意见,破除融资难等影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为“浙江制造”构筑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