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形势分析小组
(课题主持:傅金龙;本文执笔:朱李鸣 潘毅刚 何垒 陈王进)
2012年以来,浙江经济主要指标呈现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次快速回落,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处于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1-2月,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分别仅增2.9%、0.6%,同比分别回落9.6、12.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3%。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明显回落,投资、消费和出口分别增长15.3%、8.5%、2.5%,增速同比回落13.8、2.3和28.2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速变化看,自2010年三季度以来,浙江经济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保持逐季下行态势,2011年四季度降至9.0%水平,为近20年第二次出现个位数增长(上一次是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9年)。根据目前经济运行趋势判断,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近十年的较低水平已是大概率事件,经济运行面临“大落之忧”。
虽然1-2月的数据具有不可比性,尚难从中明确得出下阶段经济运行的走向。但与国际金融危机初期的2008年、2009年相比,今年经济增速的快速回落的趋势更为严峻。其严峻性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当前经济下行是在国际环境相对平稳背景下发生的。与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不同,当前美国的工业产值、就业及消费指标不断向好,欧元区债务危机总体趋于缓和,特别是60年来首宗发达国家主权债务违约事件希腊债务重组已平稳渡过。虽然受欧洲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经济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全球经济总体会较2011年有所放缓,但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认为全球经济形势已经趋向稳固,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出现改善。这也进一步表明,自2010年以来的经济逐季持续下行的原因,可能不在于外部而在于内部,来自于经济内生的动力不足,这种情况下的下滑比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冲击下的下滑更为可怕。
其二,当前经济下行是在国内经济总体趋稳背景下发生的。从经济运行看,当前呈现出全国“不冷”而浙江“冷”的态势。1-2月,国内投资、消费、出口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价格总水平趋于回落,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连续三个月位于50%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以上,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加大。与之相比,浙江投资、消费、出口等主要指标与全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指标回落趋势远大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分别比全国低8.5、13.7个百分点。与兄弟省市比较,1-2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国倒数第二,低于江苏8个百分点,也低于广东5%的水平。尤须关注的是同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广东,1-2月份除出口外,其余主要指标总体要好于浙江,其中投资增速虽低于浙江,但考虑到其基数远大于浙江,且只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个百分点,投资实际情况是要好于浙江的。
表1 今年1-2月份浙粤两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比较(%)
表2 2006年以来三大需求增长率一览表(单位:%)
当前这种“外部市场不太冷”而浙江经济运行却明显趋冷,“全国趋势回落不太明显”而浙江经济增速却降至近年低点态势,其原因是复杂多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有实体经济有效投入不足等长期因素的累积,也有出口市场萎缩及房地产调控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受要素成本高企及要素投入制约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但是主因还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调整步伐缓慢,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突出表现为“三重迟缓”:
——过份倚重出口与投资的增长动力格局转变迟缓。从三大需求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前浙江经济运行中,出口增速最快、消费次之、投资增速逐年下行;但2009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出口和消费在经历2010年、2011年的恢复性增长之后增速回落,投资增速逐步加快,到2011年达到24.8%的高点,同时受总体偏紧的外需环境和较大的消费基数影响,出口、消费两大需求对增长的拉动开始重新让位于投资,经济增长对投资扩张的依赖加大。考虑到浙江生产投资受出口影响较大,随着4万亿一揽子政策等扩大投资的拉动效应逐步减弱,在房地产调控政策趋紧的背景下,出口下滑也使得投资逐步趋于回落,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失衡,使得经济增速持续回落。
图22004 年以来浙江浙江工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增长比较
——过于倚重房地产的投资增长结构转变迟缓。总体来看,近些年浙江投资增速总体不低,但投资结构却存在较大问题,难以形成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投资。“十五”以来浙江工业投资增长总体是快于房地产业投资的。但2007年以来,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开始明显快于工业投资,且投资规模、增速上全面扩张,到2011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由2003年的23.4%提高到31.5%,占第三产业投资50%以上。今年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8.3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等产业部门利润较工业部门高很多,越来越多的资本向房地产等产业部门集中,工业投资积极性持续下降,实体经济陷入困境。这一趋势导致两方面较严重后果:一方面,土地及附着于土地的产品、服务价格出现了非理性增长,商务成本不断攀升,发展环境趋于恶化;另一方面,在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培育中较为迟缓,资金和资源过多配置到非生产部门,资本“离制造化”趋势加剧。
——过度倚重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迟缓。虽然浙江近年来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但与兄弟省市相比,结构调整的成效不显著。目前,浙江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及制品、家具、造纸及纸制品等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高达20%以上,还高于2007年18.3%的水平;而高技术产业比重仅为23%,分别比江苏、广东低10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在要素成本高企的市场环境下,传统产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利润下滑,工业领域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增长率持续下降(表2)。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信心,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尚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规模扩张放缓的缺口,导致经济总量扩张既无原有产能扩张的支撑,也缺乏新增长点的带动。同时,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在省内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双重影响下,省内传统产业对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加快,“离浙江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也是省内产业更新放慢的一个客观因素。
综合上述因素,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国际市场和国内政策环境未明显变差的背景下,浙江经济运行却呈现出一种逐季放缓甚至大幅回落的态势。这也再一次表明,浙江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除了加快转型升级已别无出路。
总的判断,一季度经济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会像1-2月份数据反映的那样糟糕,但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消费增长出口趋缓、企业家信心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出口增长继续趋缓、投资增长增速较慢、消费需求比较平稳的态势还很难改变,宏观调控政策适度放宽的转向也难以形成,浙江经济整固向稳的动力因素还不足,下阶段经济继续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预计二季度还将延续这一态势,实现全年8.5%的预期增长目标难度不小。因此,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力稳增长。建议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抓好“提振发展信心,加大增量投入,加快存量重组,力拓内外市场,构筑高能平台,强化金融创新”六个方面。
提振发展信心。有必要看到,当前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主流依然是好的,今年浙江经济发展还拥有了诸多前所未有增强发展信心的战略条件:“三大国家战略”已经进入了深入实施阶段,浙江经济的发展空间正进一步拓展;“四大建设”等省内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效果正逐步显现;国务院已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困扰浙江已久的“资金体外循环”问题有望妥善解决,浙江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将逐步显现,一次以金融改革为重点的战略机遇正逐步孕育;同时,国务院正在抓紧出台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实施细则,浙江民间资本的活力有望在更为宽松的宏观环境下得以释放。前一阶段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吸引“浙商回归”、扩大与央企合作、推动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土地等重要要素保障等一系列措施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这些对经济长期健康运行以及加快转型升级都是非常有利的。关键要提振企业家的发展信心,提振各级政府加快转型升级的信心。
加大增量投入。当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在谋划推出一大批有较好回报的投资项目,其中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是核心抓手,一方面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政策聚焦、专业化配套、高端要素集聚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国家级产业基地代表着国家产业发展前沿水平和产业升级方向,与之相关的投资项目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是有效投资施展的大舞台。建议立足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动四个领域投资:一是产业类项目。要从全产业链竞争力角度出发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项目,既包括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也包括知识、技术、人才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二是服务支撑类项目。重点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平台建设,加快吸引中科院和部属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内特大型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进驻;三是基础设施类项目。要按照“区域统筹、科学规划、集约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基地建设在交通、信息、能源、土地、给排水、环境容量等瓶颈问题。四是扩大浙江商品和服务需求类项目。启动一批扩张省内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投资项目,如联动社会安全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城乡安防系统、联动基层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惠民工程、联动海岛及沿海地区饮用水保障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海水淡化工程等,并按照“同等优先”原则,努力扩大对省内商品和服务采购的范围和数量。此外,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要突出引进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基地型项目,引导配套企业集中布局,快速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体系;要注重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在重点产业核心技术上与世界500强、国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扩大有效投资中发挥领跑作用。
加快存量重组。其一是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产业重组。在加快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和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四项政策措施同时,要把扶持企业发展与推进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块状经济强势企业借此机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形式,开展产业重组,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发展能力、完善企业组织形式,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引导相对弱势企业“抱团发展”,以资产为纽带、品牌和销售为依托,开展并购、换股托管、委托经营等方式,在成本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重组为大企业大集团。其二是坚定而差别化推动“腾笼换鸟”。要科学合理分析“腾笼”类型,区别对待。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企业,坚决按照国家和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辅以行政和经济手段,采取并、转、迁等措施加快淘汰该类生产能力。对土地征而未用的投资项目,要加大土地利用清查力度,按照规定严格要求企业限期开工、竣工,或回收进行“二次开发”。对低效运作的企业或项目,要突出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结合,通过差别化的征收土地使用费、社会保障基金、阶梯式电价与水价等政策倒逼落后企业转型,通过减免重组交易费用、土地集中收储土地二次开发出让金增值部分返还等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腾出的空间要重点面向世界500强、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等优势项目。
力拓内外市场。要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完善与“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等监管服务办法,率先构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更好地发挥国际贸易大平台功能。采取鼓励政策,积极组织参加境内外各类展会,做好参展企业、参展商品、目标市场细分服务,引导块状经济抱团参展。继续利用并发挥好全球浙商的市场网络优势,在境外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中国商贸区(市场),在货物清关、外汇管理、领事保护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境外营销网络建设。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市场,引导企业“抱团”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境外设立营销网点或生产加工企业、境外承包工程、资源开发和劳务合作,带动相关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类产品出口。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平台,引导浙江企业与境内外批发商、经销商乃至消费者直接开展贸易。加快完善差别化贸易政策体系,优先支持大型成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融资、保单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业务,逐步推动出口结构由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自主品牌专营店和售后服务机构,加快构筑市场营销网络,以替代进口高端商品为重点,着力扩大浙江产品在国内主流消费市场的份额。
构筑高能平台。即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加快培育高能级的发展平台。其一是在产业集聚区、开发区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城建设。在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技城等基础上,再启动若干科技城建设项目,扩大浙江集聚高端科技资源的载体规模,引进和集聚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积极培育发展绿色、智能、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加大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力度。其二是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申报。依托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机场,发挥流量经济优势,加快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枢纽和聚散,发展以航空产业、临空高级科技产业和临空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临空产业集群,推动B保向综合保税区转变,成为浙江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载体。其三是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建设。重点在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等城市,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战略,强化研发总部、金融总部招商,鼓励“走出去”企业将研发、经营总部留在浙江,建设一批浙商总部基地。其四是加快推进战略资源保障平台建设。依托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快争取保税港区或自由贸易区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储备中心;进一步密切与资源省区的战略合作关系,探索用市场化手段建立煤、油、气等资源合作开发机制,谋划建立省外、境外资源长期供应基地。
强化金融创新。其一是在民间融资和科技金融上先行探索。抓住国家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机遇,加快完善民间融资的规范管理,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依法合规推动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培育形成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地方金融市场体系。结合杭州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和金融机构支持,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开展场外市场、柜台交易、私募股权等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推进非上市公司股份公开转让试点,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地服务创新经济;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集合债券),支持科技型企业进入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引进和培育创业投资机构,积极利用全球风险投资资本。其二是强化政府对发展平台建设的投入机制。结合地方债试点省的工作要求,要严格资金运用,促进市县政府优化债务结构,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有效发挥市场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约束,为下一阶段扩大发债规模做好准备。引导国有优质资产通过上市直接融资,积极引导地方政府整合国有经济资源,组织具有稳定现金流入预期的优质项目,做实做强融资平台;通过关闭改制、充实公司资本金、引进民间投资等方式,促进融资平台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通过股票上市实现直接融资。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围绕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和战略性新产业培育,结合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试点工作,利用国有投资公司、国有企业的资金,尽快推出省级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提高社会资本对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的积极性。搭建地方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开发性政策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合作平台,拓宽政府投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