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华,贺定翠
·康复护理·
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分析与健康教育①
李艺华,贺定翠
目的 分析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探讨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200例抑郁症患者住院后,针对家属最关心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抑郁症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8周后,对家属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结果健康教育前,76.5%患者家属SDS评分高于常模,79.0%的家属SAS评分高于常模。在接受健康教育后,SDS、SAS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家属给予恰当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抑郁症;家属;心理状况;健康教育
[本文著录格式]李艺华,贺定翠.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分析与健康教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9):874-875.
抑郁症是严重精神疾病之一,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1],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在抑郁症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2]。患者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往往决定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3]。抑郁症患者家属在住院期间接受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远期的康复[4]。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湖北省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20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5]。选择长期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一、二级亲属,具有监护和照料患者的能力及接受教育的能力,排除有各类精神障碍和重大疾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98例,女性102例;平均年龄(36.74±11.32)岁;与患者关系:父母70例,配偶54例,子女29例,其他47例;职业:干部35例,工人37例,农民66例,个体47例,其他1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6例,中专和高中48例,初中89例,小学及以下17例。
1.2 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的结果,患者家属最为关心以下问题:①可能的病因;②解释什么是抑郁症;③抑郁症有哪些常见的症状;④疾病分期及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注意事项;⑤可能的预后;⑥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⑦服药的重要性、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患者不服药的常见原因;⑧患者在发病期可能出现些异常行为及预防的措施;⑨本病复发的可能性、复发的常见早期症状和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所有家属在患者入院后接受系统、动态、连续的健康教育[7]。由4名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师担任教师及评定员,课后给予答疑并进行讨论,对缺课者进行个别辅导。每周1次,共辅导8次。内容:第1~2周:讲解有关抑郁症的常识;第3~4周:讲解抗抑郁药物的知识;第5~6周;讲解抑郁症的康复知识以及家庭精神卫生知识;第7~8周:讲解预防疾病复发的知识以及家庭监护知识。采用定期讲座与随机访谈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体交流相结合,播放教学片、书写心得体会、个人发言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向家属灌输“新起点”健康理念[8],提高治疗抑郁症的积极性和心理应激能力。
1.3 心理状况测评 在患者入院时及在治疗8周后,对家属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6]测评。其中SDS标准分≥50分为伴有抑郁情绪,SAS标准分≥50分为伴有焦虑情绪。测评人员为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和护士。评定前为家属详细讲解测评的要求,让其独立作答,不理解的均详细解释后自行解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进行配对t检验。
健康教育前,患者家属153人(76.5%)伴有抑郁情绪,158人(79.0%)伴有焦虑情绪。
健康教育后,患者家属SDS、SAS评分较健康教育前明显下降(P<0.01)。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家属SDS、SAS评分比较
抑郁症是一类常见的情感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自我评价过低、思维迟缓[9]。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家属或多或少具有抑郁的个性特征[10],且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
抑郁症病程迁延,有反复发作倾向,患者常常会出现自责、自罪感,并可伴有自伤、自杀、自残等严重的自虐行为。对家庭来说,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应激源[11]。因此,对抑郁症的治疗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患者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生活质量[12]。
本研究显示,76.5%患者家属伴有抑郁情绪,79.0%的家属同时伴有焦虑情绪。通过护理人员8周系统的健康教育,家属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基本得到缓解。通过接受健康教育,增强了家属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和决心,能够主动意识到调整家庭结构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给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主动缓解家庭环境的不和谐。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态度大方、热情,语言通俗易懂,语调温和,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支持,告诉他(她)们此时的焦虑、抑郁和各种担心属正常反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反应具有普遍性,而不是自己独有的,从而减轻顾虑。针对家属关心的问题,运用专业知识作出相应的解释,力争家属的理解和信任,从而保证各项医疗护理措施得到落实,使患者早日康复。
[1]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34-445.
[2]张瑞芬,沈丽珍,朱逸人.对抑郁症患者与家属同步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9):2062-2064.
[3]郭文斌,姚树桥,卢永红,等.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93-695.
[4]徐青.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76.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所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7]Averina M,Nilssen O,Brenn T,etal.Socialand life style determ inamsof depression,anxiety,sleeping disordersand self-evaluated quality of life in Russia[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 iol,2005,40:511-518.
[8]蒋菊芳,吴晓梅,吴宗萍,等.以“新起点”健康理念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 (3):253-255.
[9]滕晶,王玉来,刘子旺.抑郁症患者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81-82.
[10]杨坤,谢光荣,贺达仁.抑郁症病因学研究及其哲学思考[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5):396-398.
[11]李梅枝,龙浩文.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0.
[12]郭克锋,郭珊,闫凯麟,等.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缺陷及家属的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20-22.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Health Education for Fam ily M em bers of Patientsw ith Dep ression
LIYi-hua,HE Ding-cui.Psychological DepartmentofJingzhou Mental Health Center,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Ob 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fam ilymembers of patientsw ith depression,and discuss the health education pathway.M ethodsThe fam ilies of 200 inpatientsw ithmajor depression accepted system ic health education about de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They were assessed w ith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when the patients adm itted and accepted 8 w eeks of treatment.Resu ltsThe score of SDSwasmore than 50 in 76.5%fam ilies of patients,and it was 79.0%for SAS w hen adm ission.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 reduced after education(P<0.01).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psychology of fam ilymembersof patientsw ith depression.
depression;fam ily;psychological status;health education
R749.4
A
1006-9771(2012)09-0874-02
2012-02-27
2012-04-23)
湖北省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湖北荆州市434000。作者简介:李艺华(1973-),女,湖北荆州市人,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方向:精神医学,心理。通讯作者:贺定翠。
10.3969/j.issn.1006-9771.2012.0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