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美术中等职业学校 方 真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声练习与歌曲演唱
闽侯美术中等职业学校 方 真
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存在只重视歌曲、不重视发声练习的问题,而要想把歌曲唱得美妙动听,发声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声练习与歌曲演唱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发声练习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发声练习 歌曲演唱 引导
要把一首歌曲演唱得优美动听、充满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除了要求歌唱者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做到充满感情的演唱外,还需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习不认真,在学唱过程中,不爱练声,只喜欢唱歌,或者把练声和歌曲演唱孤立对恃,一分为二,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练声时唱得好好的,一到唱歌,问题就出来,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的关系呢?下面是笔者的教学体会。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投入,才会专注,才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发声练习是用简单的母音和旋律由低到高不断重复的,因此它是枯燥的,没有了兴趣做前提,学生难免会不认真、不专心,没有耐心,没有毅力进行这种训练。要想让学生认真练声、重视发声练习,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追捧明星,于是在课上我会挑选一些他们喜欢、内容健康又具备一定技巧演唱的流行歌曲。比如学生很喜欢《唐古拉》这首欢快活泼的藏风歌曲,但因为都是用白嗓在喊,唱到最后一句“美丽的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常会上不去或唱“破”音。这时我会不失时机引导他们知道,流行歌曲演唱也要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才能够自由发挥抒发感情,发声练习是学好唱歌技巧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还会例举他们喜欢的歌星,比如周杰伦、王力宏、庞龙等,告诉学生这些歌星能成名都不是偶然的,大都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鼓励他们要想学好唱歌,必须要有恒心、有毅力。
要想让学生学好唱歌、重视对发声技巧的练习,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我们要分析清楚教学对象,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分数达不到普高线、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之所以差,并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较贪玩、较懒惰,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而来的,他们或是遵从父母之命,或是觉得唱歌、跳舞学起来轻松没压力。学习唱歌除了要具备健康的声带、敏锐的听觉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勤奋,要善于思考。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种教与学除了老师的指导外,学生的独立思考、钻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声乐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唱歌,学生能否进步,关键在学生善于思考、勤动脑、多练习。不动脑、不努力是不可能学好声乐的。要想把歌唱好,除了有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唱出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音乐修养,把作品理解深刻、透彻。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懒惰不爱动脑的习惯,转变学习观念,认真练习发声技巧,努力学习音乐知识,唱好每一首歌。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和大量的歌曲演唱练习来完成。让学生明确发声训练的目的,了解发声练习的重要性,非常有必要。
发声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曲演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自然发声习惯与歌唱发声是有区别的,发声练习的目的就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科学地调节好各发声器官与肌肉的配合,形成科学发声状态,并把这种科学的发声运用到歌曲演唱中,使歌声美妙动人。而要想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就必须通过发声练习来改变歌唱中错误的发声习惯。这是掌握科学发声技巧的有利途径,只有在声音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歌者才能不受声音技巧限制,自由地抒发歌曲情感,使歌声圆润而动听,充满感染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其实也有不足的地方,通常我们都把发声练习当成简单的“开开声”。在唱歌过程中要让学生重视发声练习,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应该加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在发声练习时的好状态带入歌曲演唱中,让发声练习最大限度地为歌曲演唱服务。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发声练习是声乐学唱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唱歌曲时,我会特别注意两者的联系。面对将来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学习要求不高,学习时间短、课时有限,且多为集体课,这就给声乐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解决上述困难的做法主要是:
发声训练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且专心在发声技巧上,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些简单的母音进行练习。如初学者常采用比较平稳的旋律线和元音,而通常开始会用U之类比较圆润的元音练习,因为一般这些元音容易形成需要的空间状态,比较容易保持喉咙的打开。而歌曲不同,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字、词、句组成的,因此口形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这时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记歌词上,难免会把前面发声时找到的状态给忘了,出现喉咙不开,喉头不稳,声音挤、撑等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在学习唱歌环节我通常先让学生找到前面练声时U的感觉,把歌曲主旋律唱一二遍,然后保持这种状态练唱歌词,并在出现问题时联系发声练习讲解、分析。
“哼鸣”,是一个很重要的练习,“M”这个音容易找到头腔音,使声音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因此开始练唱时用这个音是比较好的,而且哼鸣能使初学歌唱者体会到声音的共鸣和听辨自己的发音,是较容易获得正确混合共鸣的练习方法。因此,在学唱歌曲环节我常会让学生用哼鸣感受歌曲旋律线起伏时的共鸣状态,以及气息的保持和平稳,然后在哼鸣状态下,想象歌词寻找两者的联系后把歌词的口形做清楚,最后才学唱歌词。这样不但让学生又巩固了一遍打开头腔的感觉,也让学生明白如何将哼鸣练习应用到歌曲演唱中去。
要想让歌声圆润而美妙,就要把握好歌曲的每个音,特别是音域较高的部分,它通常出现在高潮,情绪最为激动、最富感染力部分,而这也是初学者最易出问题的地方。由于基础不扎实,学生演唱时很容易出现“卡壳、破音”现象,而其实这些音域在学生发声练习时并不存在问题,但一到歌曲演唱,就把练声时的状态丢之脑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会在发声练习环节增加一组歌曲难点练习,就是把歌曲中较难掌握的旋律音高用适当的元音先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练习,然后再在这种状态下带入歌词练习,在刚开始练歌词时不一定要唱得很清晰,主要感受位置状态,打好基础后再逐步掌握歌词的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把歌曲演唱中的难点放在练声环节解决。
如《故乡的小路》,这是一首慢板的抒情歌曲,曲中最难唱的是“啊弯弯的小路1 |6|5 - -……由于1 6 六度大跳音程,学生演唱时很容易造成“提喉”现象,出现声音“挤、撑”,而最高音d2本来应该并不是很高的音,由于前面1 6 喉头没稳住,后面这个音唱起来就显得勉强、生硬,这时我会让学生复习一遍前面发声练习中练到的音高,告诉他们这个音对他们没有难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音高发声练习时能轻松唱出,到了唱歌曲时就不行了,让她们明白发声练习是为歌唱服务的,要把发声练习时的状态带入歌曲演唱中,接着我会让学生用U元音找到1 6 大跳时喉头稳定的状态,再把这段旋律由1=C练到1=E。引导学生注意喉头的放松和稳定,以及气息的控制,掌握好了再把歌词带入练习。在这样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注意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发声练习的重要性。
声乐毕竟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看不见摸不着,初学者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它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更需要学生的勤奋、努力和毅力,才能挖掘潜能学好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