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守忠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鸡场乡卫生院,贵州大方 551611
胃食管反流病为因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而产生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及食管黏膜损伤[1]。反流性食管炎是指酸、碱反流引起的食管黏膜损害。目前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在西医上主要予抑酸、促胃动力治疗,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则采用手术治疗,但其具有疗程长、患者病情反复、费用高的限制[2-4]。因此,笔者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探讨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30~65岁,平均(46.2±3.7)岁;病程 10~53 个月,平均(28.1±5.0)个月。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患者采用药穴指针疗法治疗,方剂组成:郁金24 g、丁香 10 g、香附 20 g、吴茱萸 10 g、黄连 6 g、半夏 24 g、陈皮18 g、厚朴 24 g、槟榔 24 g、旋覆花 15 g、生姜 10 g,上述药物置于棕色瓶装中,加入1 L 50度白酒浸制2 d即得。医生采用少许的棉花缠指后,沾适量药液涂敷于患者的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胆俞、肝俞、脾俞和胃俞穴上,以按揉法、扣法、捏法操作,15 min/次,2次/d,上午及下午各1次,3周为1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睡前3 h进食,禁食脂肪类、咖啡、巧克力及含酒精饮料等能够导致胃食管反流的“核心”食物,禁食辛辣、酸性等刺激性食物;限酒、戒烟;禁止餐后马上卧床,睡觉应抬高床头10~20 cm;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山东鲁南制药厂,10 mg/片,28 粒/盒)、西沙比利片(西安杨森公司,10 mg/片,24 片/盒)治疗,奥美拉唑肠溶片2片/次,每天2次,早晚间隔12 h口服;西沙比利片1片/次,每天3次,饭前15 min口服,3周为1个疗程。
采用Syneeties DISitrapper动态pH监测仪监测两组患者24 h食管的pH变化。检查前当日禁食6~8 h,先给予食管测压,确定食管下括约肌位置,pH电极置于食管下括约肌上5 cm处,记录连续24 h食管的pH变化。同时叮嘱患者在检测期间注意正常饮食,患者日常生活行为需正常。病理反流标准为以pH小于4反流时间率(%)、最长反流时间、pH小于4而反流时间>5 min的反流次数。
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H小于4反流时间率、最长反流时间、>5 min的反流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pH小于4反流时间率、最长反流时间、>5 min的反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学不存在胃食管反流病这一病名,中医辨证分型无统一、公认、规范的标准,因此治疗尚无统一规范[5-6]。药穴指针疗法采用指针代替毫针,减少了针刺产生的创伤,但不降低对脏腑气血功能作用,穴位外擦药酒结合按摩刺激,能够促进药物的吸收,使临床疗效更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H小于4反流时间率、最长反流时间、>5 min的反流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pH小于4反流时间率、最长反流时间、>5 min的反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药穴指针疗法可调整脾胃平衡,通经活络,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酸反流;还可促胃动力,改善食管胃运动协调,其治疗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小时食管pH的变化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小时食管pH的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n) pH小于4反流时间率(%)治疗前 治疗后最长反流时间(min)治疗前 治疗后>5 min的反流次数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30 30 13.93±12.56 11.40±7.26 0.79±1.03*#2.32±2.20*39.40±41.05 33.90±23.01 3.27±4.01*#10.26±11.47*8.25±5.47 6.65±4.10 0.32±0.63*#1.07±1.50*
[1]计国铭.重新认识、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5-6.
[2]鲁宁红.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7):143-144.
[3]吴国岭.两种质子泵抑制剂分别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18-220.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2.
[5]李勇,朱晓燕,朱生梁,等.胃食管反流病辨证论治及相关问题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3):20-23.
[6]谢胜.66例酸碱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析[J].北京中医,2004,23(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