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宏 相恒杰
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河南开封 475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典型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但部分患儿表现呈多样性,特别是疾病的早期,易致误诊。本病如治疗不及时可致多脏器损伤,引起多种并发症,继而影响疾病的转归和愈后。本文笔者对86例IM病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2008年1 月~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IM患儿86例,均符合IM诊断标准[1],其中,男50例,女36例,男∶女为1.39∶1,年龄< 3岁 24例(28%),≥3岁且 < 6岁 35例(41%),≥6岁且<16岁27例(31%)。
将86例患儿分成<3岁组,≥3岁且<6岁组,≥6岁且<16岁组,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48例误诊患儿的误诊原因加以分析。
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6例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以上者80例 (93%),其中,<3岁组22例,≥3岁且<6岁组33例,≥6岁且<16岁组25例,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咽峡炎67例(78%), 其中,<3岁组10例,≥3岁且<6岁组31例,≥6岁且<16岁组26例,≥6岁且<16岁组明显高于<3岁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肿大65例(76%),其中,<3岁组18例,≥3岁且<6岁组27例,≥6岁且<16岁组20例,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肝肿大45例(52%),脾肿大47例(5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疹30例(35%),其中,<3岁组13例,≥3岁且<6岁组 10例,≥6岁且<16岁组 7例,<3岁组出现皮疹者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眼睑水肿共10例,其中,<3岁组8例,≥3岁且<6岁组2例,≥6岁且<16岁组无。
血常规以白细胞增高最为多见,>10×109/L者 62例(72%),年龄越小者白细胞增高越明显,淋巴细胞相对百分比明显增高,所有病例均检出异型淋巴细胞,年龄越小异型淋巴细胞所占比例越低,ALT、AST异常升高者62例,年龄越大,肝功能异常越明显,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所有病例均进行EB病毒特异性抗体(EBV-IgM)、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CMV-IgM)、腺病毒特异性抗体(ADVIgM)检测,EBV-IgM 呈阳性者 71 例(82%),其中,<3 岁组 14例,≥3岁且<6岁组32例,≥6岁且<16岁组组25例,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MV-IgM呈阳性者10例,其中,<3岁组8例,≥3岁且<6岁组2例,<3岁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腺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8例,<3岁组2例,≥3岁且<6岁组4例,≥6岁且<16岁组组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EB病毒抗体和巨细胞病毒抗体或腺病抗体同时阳性者)。结果见表1。
表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年龄组化验结果(s)
表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年龄组化验结果(s)
组别 白细胞(×109/L)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109/L)ALT(U/L)AST(U/L)<3岁≥3岁且<6岁≥6岁且<16岁P值17.6±6.8 14.2±5.6 10.3±5.8<0.01 71.3±10.8 66.2±11.4 64.8±13.2>0.05 14.8±7.8 19.2±9.7 23.3±11.2<0.05 21.2±5.9 21.7±6.0 21.5±0.2>0.05 58.8±43.0 96.8±52.0 142±81.0<0.01 61.2±40.0 102.0±71.0 179.0±98.0<0.01
本组86例患儿中,入院前诊断不明或误诊的有48例(56%),其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1例,川崎病8例,淋巴结炎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猩红热2例,支原体肺炎3例,败血症2例,淋巴结结核1例,急性白血病1例,不能明确诊断的10例。
IM多数由EB病毒感染,少数由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弓形虫、腺病毒等感染所致[2]。本组资料显示,巨细胞病毒和腺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分别是10例和8例,且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多见于婴幼儿组,是否巨细胞病毒感染易诱发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待进一步研究。
IM表现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异常增生,是儿童期较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有连年上升趋势,我国儿童IM的好发年龄为学龄前期[3],本组资料统计≥3岁且<6岁组占41%,与以往报道一致。大部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与其他报道相一致[2-4]。本组出现皮疹者 30例(35%),以<3岁居多(54%),且皮疹呈多形性,这也是易导致误诊为幼儿重症的原因之一,对于出疹后体温仍不退的患儿应想到本病的可能。皮疹是婴幼儿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这和以往报道相一致[3-4]。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从表中对比分析,年龄越小白细胞总数越高,其相对百分比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小,异型淋巴细胞比率越低,肝功能则是年龄越大,ALT、AST升高更明显,与文献报道一致[4-6]。
将本组误诊的48例资料进行分析,其误诊原因:(1)发病早期,患儿表现为发热、咳嗽、咽部充血等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最易误诊为常见病、多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咽峡炎等。(2)基层医院缺乏必要的化验检查,不能做病毒抗体测定,化验人员不会做细胞学分析。(3)专科医院分科过细,考虑疾病过于专业化。(4)临床诊治中忽视了异型淋巴细胞出现的规律性。(5)部分患儿以罕见症状为首发症状出现。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如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增多、但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时,应注意多次复查血常规,进一步做白细胞分析,及时进行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本病临床表现多,个体间差异大,且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癌的可能,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危及患儿生命,故对本病应加强认识、全面体检、综合分析,以防误诊。
[1]王群,谢正德.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0):706-708.
[2]杨威,刘欣.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误诊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0,42(2):104-105.
[3]朱生东,刘东海,石永生,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星座特点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50-151.
[4]高立伟,谢正德,幺远,等.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0):725-727.
[5]赵彩云,何晓莲,赵澍姿.50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特征及误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45-46.
[6]赵开明.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例误诊分析 [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5):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