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雄 陈 娟
从新一轮环境保护规划浅析平潭环境承载力提升策略
石少雄1陈 娟2
1.福建华南女子学院;2.福建省科技管理干部学校
该文通过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0-2030)》和平潭现有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平潭县域环境承载力的相应策略。
环境保护规划 平潭 县域 环境承载力
平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两岸政治发展稳定、经济合作多元、文化交流协调的大背景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的平潭地区已然成为福建省科学发展和两岸人民沟通交流的实验区,成为当今时代关注的热点区域。而平潭经济的发展需要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多个要素的共同优化配置,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平潭现有的优势与不足。本文对新一轮平潭环境保护规划和平潭县域环境承载力现状、问题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提升平潭环境承载力的策略。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但多数是从环境的“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消纳能力”两个方面构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框架,例如有学者认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某一区域的环境能够为该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必要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和最大消纳污染物的能力。而本文所指的环境承载力是特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特定尺度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在区域人类社会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经济社会总量的能力,除包含环境的“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消纳能力”之外,也强调人口在环境承载力方面的主观能动价值。
《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0- 2030)》(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规划”),是平潭新一轮土地规划当中的一个专题规划报告。环境保护规划由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组成,其中生态建设规划包括以平潭县为代表的生态示范区的生态建设与原有破坏生态的恢复治理;环境保护规划主要从环境质量保护与环境管理角度规范平潭地区的水质、噪声、大气等级等的达标治理。
本轮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出针对环境污染控制与监测、生态环境优化建设的相关思路,并提供了部分具体措施,对未来平潭环境承载力提升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1.1 环境污染控制与监测方面
环境污染控制的范围主要针对平潭主岛,具体包括:
(1)水污染控制。包括陆域水污染控制和海域水污染控制。陆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是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确保饮用水达标率。其核心是对三十六脚湖、六桥水库、玉井水库等集水区域的水源地保护。海域水污染控制主要是针对功能分区(如旅游区域、渔产区域、港口区域等),重点是保护海坛岛长江澳、海坛湾等滨海旅游度假区海域以及石牌洋风景名胜区海域海水,保证一类水质(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5-1996),下同);而渔产区域水质达到二类水质,港口区域(含渔港修造船厂)达到三类水质。
(2)大气污染控制。主要针对平潭的未来建成区域的污染源控制,主要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降尘的污染,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采取双B工程(公交优先与自行车出行)以及电动车与LNG公交的推广,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3)固体废弃物控制。主要针对城市中心商务区、旅游休闲区、低碳科技园区,以及村镇居民点。采用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焚烧发电等方式,到203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100%。
2.1.2 生态环境优化建设方面
基于平潭海岛生态环境特征和自然格局,根据综合试验区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规划构建综合试验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建设区)和黄线区(控制建设区),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和分区管理,维护海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保障综合试验区的生态安全。
规划中重点强调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土地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等环境保护事项。其中在红线区重点强调对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口地区防风基干林带、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滨海沙滩区域的保护。而黄线区则严格控制新开发建设项目,对合法已开发建设项目要保障其不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1)生态产业观念。从农业、工业到第三产业全面引入生态产业观念,将其作为平衡平潭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切入点。规划提出了发展以承接福州高端机械产业、发展本地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强化以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密切台海合作的低碳科技交流示范产业的生态工业发展观念,并对现有的传统工业进行优化与改造,统筹一岛两区的产业布局。同时,针对平潭现有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较好,规划提出了中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合理养殖密度,规范现代养殖业;远期发展观光农业、精致农渔业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在规划期间将重视发展旅游观光业为主体,商贸、金融服务业为配套的新兴生态服务业。
(2)生态园林城市构想。规划中在一些细节上体现生态宜居理念,在建成区保障绿地面积比重,推进生态化交通,构建“双B”城市即强调公交优先与自行车出行,推进生态社区建设与绿色建筑普及。
2.2.1 规划中对生态产业缺乏阶段性重点产业指引
平潭地区目前仍然以农业为主体,就主岛来说受到水源、土地等资源的限制,未来工业区主要分布在福清、长乐二地沿海地带,所以主岛产业最重要就是农渔业管理的现代化,农业污染的治理常态化。而平潭当地第三产业基础较好的旅游业,作为之前和未来考虑的重点发展产业,在发展特色定位,打造平潭生态旅游岛方面描述含糊。
2.2.2 规划未对平潭海洋资源利用作重点规划
平潭地处海岛,四面临海的地理格局,海洋带来的资源与污染不能忽视。但规划未跳出土地利用这一框架,对临近的海洋区域没有界定,在策略中也没有体现对临近海域的具体分区利用与保护。
2.2.3 规划没有完全体现当代环境承载力的新思想
在当代环境承载力体系中,人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承载力既为人类社会服务,同时人类也扮演了环境承载力维护者的角色。从目前平潭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等问题中,深层次原因中都可以找出人力资源素质这一因素。而提升当地人力资源素质在规划里并未给予重点强调。
此外,在一些数据分析中,存在科学性疑问。诸如,从长期水资源供应情况,规划得出平潭地区人口总量不超过100万,而在《海岛型城市规划环评重点探讨》一文中,欧阳玉蓉等学者认为根据宜居城市对人均水资源的要求,在保证远期调水规模为51.8万m3/d的前提下,建议实验区的人口规模不宜超过83万人。
平潭地区环境承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时间尺度可以划分为现状问题与发展问题两类。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来看,可以分为承载性问题(从资源供给角度考虑)与控制性问题(从环境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
3.1.1 资源类型单一,多数资源短缺
平潭地区受海岛限制,岛上资源数量较少且种类单一。主要资源是水产资源、风力资源等,而特别以淡水资源、土地资源为代表的资源数量短缺,严重制约与影响平潭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水平。
平潭作为海岛,淡水补给依赖于大气降水;加之地势较低,不利于水汽的滞留、抬升,降水量偏少;海岛陆地面积窄小,汇流面积小,不利于径流的蓄留;岛上植被类型单一,多以预防风灾影响的防护林为主,水资源的涵养能力不强;岛上的风力强劲,不仅使岛上的土壤干燥而且贫瘠,还使得平潭的水蒸发量明显高于降水量,在福建省内属于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县。海岛地下水分布不均匀,容量有限,而特定区域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存在着海水倒灌的危险。海岛面积受限,土地资源紧张,耕地数量少、耕地质量差、农业产量低。
3.1.2 城市化水平低,人力资源素质较低
根据福建年鉴(2011),2010年末平潭县域有常住人口数量35.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量11.39万人,城市化率为31.8%,落后于福建省多数县市。人口教育结构中初中学历人群为主,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较少。
3.1.3 污染源头较多,治理程度较低
平潭地区当前主要污染为水污染。其中陆域淡水污染中主要污染超标因子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而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种植业中化肥、农药用量较大。而海域的污染主要由于周边水体富营养化(主要由过度养殖等原因所造成),导致赤潮等灾害时有发生,对平潭的渔业与海洋旅游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本轮规划的成就与不足,及对平潭环境与资源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平潭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是一个重点明确、体系全面的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策略如下:
3.2.1 平潭县域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前提与关键
在人地关系中,人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平潭县域现有的环境问题与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应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管理职业教育,提供精品化农产品的种植与养殖技术教育,引入区域外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技术推广与管理骨干,用经济杠杆调动农民学习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3.2.2 平潭重点产业规范化与特色化是主要抓手
根据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趋势,平潭县域所在范围以生态农业与现代旅游业为主,其中对种植业肥料施加剂量的管理、水产养殖业的养殖密度控制等的规范,关系到现有水污染中氨氮超标及海域中赤潮暴发的主要因素。
此外,平潭现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且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工业中以风能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利用势头喜人,目前旅游业以自然风景短时观光为主,旅游资源的内涵文化不足,限制了其旅游档次的提升与旅游收入的提高。未来可以参照印尼巴厘岛的特色民族风情与丰富的饮食文化,希腊桑托林岛童话梦幻景观游等做法,提升创设规划人文景观,将周边观光短期旅游转化为长期休闲度假游。
3.2.3 台海优势的利用与台湾技术引进是重要发展手段
利用海峡两岸共有的“五缘”优势,平潭将成为福建省吸引台湾技术引进、资金融通、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平潭今后是否能快速成长为又一个厦门,甚至是又一个香港,取决于能否利用好“后发”优势,提升与台湾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方面的交流流畅性与有效性。因此,应把握好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政策导向性,重点对管理项目、环保项目、物流供应项目、公共服务保障项目倾斜。
3.2.4 划分区域规划,平衡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
结合平潭2011年遥感影像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利用GIS技术,可以将平潭县域所在范围分为6个具体区域。各区基本情况及发展方向如表1所示。
图1 平潭县域环境承载力整体优化治理区域划分
表1 平潭县域各分区情况
相信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的经济增长极,参照学习海外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本地区地缘优势与优化资源组合,努力克服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不足,整治环境污染,从保障与提高自身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追求可持续发展,平潭的明天必然更美好。
[1] 李碧珍,张南旭. 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的四大维度建设探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5(2):19-24.
[2] 欧阳玉蓉,吴耀建,姜尚. 海岛型城市规划环评重点探讨——以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环评为例[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1):110-111.
[3] 范永华. 国际海岛开发经验对平潭岛的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9):113-114.
[4] 林小华. 平潭县竹屿排污口及其临近海域环境情况现状调查[J]. 能源与环境, 2010(6):56-58.
[5] 翁品荣. 平潭岛沿海防护林发展现状和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42-143.
[6] 蔡晓禾,廖廓. 福建平潭大风气候特征分析[J]. 闽江学院学报, 2011(5):130-133.
[7] 焦文婷,陈兴鹏,张子龙等.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承载力评价[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