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英
(英国)
海外(英国)中医教学的特点和瓶颈浅析
马伯英
(英国)
中医走出国门,一大批中医师在海外行医是中医全球化的重要契机。中医(包括针灸)院校在海外也迅速相继开办起来。以英国为例,探讨了中医海外教学的历程、特点、存在问题。其中特别指出,中医教学的瓶颈是临床教学不足,毕业学生临床实际操作水平较差,以至于不能独立行医。让海外学生多到中国实习,增加临床经验,提高临床技能,是一个值得重点考虑的改进途径。
海外中医;中医教学;教学特点
中医一旦走出国门,就不再有回头路。中医国际化的进程是无法阻遏的,中医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座跨越的桥梁,一架攀升的阶梯。面对目前金融风暴导致海外中医诊所营业不景气,中医教学虽有起落,却没有停步,这预示着海外中医希望之所在。研究海外中医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修好路,架好桥,使海外中医教学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英国的中医教学作为个案分析,也许可以提供一点借鉴。
英国中医针灸教学的开创者,应该推沃斯利(Jack R.Worsley 1923—2002)。他自幼接受父亲有关中国哲学和道家的一些知识,后来学习并从事理疗、正骨、针灸,更于20世纪50年代到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地学习针灸,1955年得到“五行针灸师父”头衔。1956年回到英国并建立“传统针灸学院”(CTA:College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受尼克松访华开始的“针灸热”影响,1973年他曾到美国波士顿开办中医针灸讲座,并在美国成立多所学校,包括1988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的“沃斯利经典针灸学校”(Worsley InstituteofClassicalAcupuncture)。沃斯利的CTA真正在英国产生影响则是1979年以后,“五行针灸”成为英国针灸的独特针灸门类。CTA曾几经沉浮,地点也多次搬迁,1979年搬到Leamington Spa,2011年则已宣布停止招生,但维持在校生和CPD的教学至2012年为止。
继沃斯利CTA之后,195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而后于1970年移民英国的张丽莉医生,在1978年成立“中山针灸与中医协会”,1980年设立“中山针灸与中医学院”(Zhongshan Chinese Acupuncture&Medicine College),开班授课,至 2000 年停办。共培养针灸师约350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立,部分现在依然存在的针灸和中医学院或大学课程有以下一些:
1979:College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UK),Warwick.(此学院现已停止招收新生。)
1987: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Oriental Medicine,EastGrinstead.
1988:Northern College of Acupuncture(NCA),York.
1994:College of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CICM),Reading.
1995:Chinese Medical Institute and Register(CMIR),London.
2000:ManchesterMetropolitan University,Manchester.
2003:BristolUniversity,Bristol.(专门开设中药课程。)
2005:Middlesex University,London.
2006:University ofWestminster,London.
2007:London Southbank University,London.2008:University of Lincoln,Lincoln.
以上学院大部分开设的是私立的证书课程。大约2006年左右开始,这些学院就努力设法挂靠到大学之下,以便获得学位。例如NCA挂靠威尔士大学,CICM挂靠Kingston University。CMIR则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挂靠。Middlesex大学的中医课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开,取得双学位。而大学开设中医课程多数开始于2005年前后,西医方面非议颇多,认为不够资格进入大学教育。但多数坚持下来。不过,他们还是与中国的中医药大学教育不太一样,课程附属于卫生学院,毕业后不能取得“医生(Doctor)”头衔。
英国还有不同机构或组织自办的证书课程,现在主要是 BMAS(BritishMedicalAcupunctureSociety,英国医生针灸协会)和AACP(英国理疗师针灸协会)的不定期课程教学,规定修完80学时针灸课程即可获得合格证书,分别加入该协会成为正式会员。
针灸学院多数采用两年全日制或3年非全日制。非全日制是周末上课,多是带职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全日制1周也只是4天左右课程。他们没有政治课、体育课等,但是有“市场开发”课程,教学生毕业后如何自己寻找职业机会或自行创业。
大多数较早成立的私立针灸学院,课程是“五行针灸”。所用教材为沃斯利自编。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学院,则开始采用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针灸学概要》(1980年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编)和《中国针灸学》(1987年程莘农主编)。有的还采用马万里(GiovanniMaciocia)主编的《中医基础学》(The Foundationsof Chinese Medicine,1989年)。20世纪90年代则增加了解剖和生理学、病理学或当代医学生物科学概要介绍,并有《针灸研究》(AcupunctureResearch,1998年)、《临床针灸学的科学基础》(Clinical Acupuncture Scientific Bases,2001年)等加入。一些针灸临床手册也被提供。但所有教材由各个教学机构自行选定,由认证机构BAAB(British Acupuncture Accreditation Board)对各个针灸教学机构作课程和考试资格认证,并提供指引。获得认证的学院,学生毕业可以直接加入BACC(英国针灸学会)。有些学院或大学不采纳这些教材和认证,例如一些与中国的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的大学或学院,就以中国中医药大学选用的教材为教材。
每门课另外由教师列出大批参考书,用于学生课外阅读。在课程课时计算中,课外自修占有很大比例,这也是与中国不同之处。课外作业同样计分。
不同的针灸学会,有自己的培训课程。例如BMAS(西医生针灸学会)与AACP(理疗师针灸学会),训练西医师或理疗师做针灸,各规定80学时(早期只有18学时,后来改为40学时),有自定教材。他们有西医知识基础,解剖、生理、病理等免修。同时各有侧重。例如理疗师主要讲授疼痛、肌肉关节损伤;西医师不容许教授传统中医针灸理论,认为“不科学”,所以略去不讲,要讲有科学根据(主要是神经生理学)的针灸穴位和方法。学生会在课堂上直接要求教师拿出“科学证据”。
还有些课程,是中国没有,甚至根本不屑于讲授的,例如“五行针灸”(其实是讲“鬼穴”“龙穴”之类,说是从孙思邈“十三鬼穴”衍生而来,可以把“隐藏的魔鬼”驱赶出来,有心理治疗的作用,但全是始作俑者的臆想)、Trigger Points(扳机点针刺,相当于阿是穴丛刺)等。笔者在一所针灸学院授课,反对教授鬼穴、龙穴一类迷信内容,几年后主管人告诉笔者,不讲这些内容他们招不到学生。笔者惟有辞职。注重传统经络穴位理论的针灸师也很不以扳机点针刺法为然,无非是“以痛为输”的变相说法,却企图取代整个经络体系。
中医课程,主要是指中药、方剂和临床。这些课程并非每个学院或大学都开办,开办者不足前述教学单位的三分之一。开办此课程的学院或大学多半是在学生修习针灸课程完毕后,自愿继续学习者。一般是两年全日制,3年非全日制。使用的教材不一,由教师在近些年出版的英译或英国人编著的《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学》等中选用,其中也有中药鉴别、炮制学内容。
所谓教材,基本上都作为主要参考书供学生参考阅读。每门课程依据教材分单元(module)由教师根据自己思路编辑讲授。比如针灸穴位定位,是单立的1门就由1名教师专任,帮助学生定位,分成几个单元,花1个学期时间完成。其他以此类推。每个单元计算不同学分。
基础课程完毕,临床是先见习,后实习。针灸临床,一般只能接触20个不同患者。中医临床,大部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完全独立自行开处方的机会不多。一些与中国中医药大学合办或有暑期合作的大学、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到中国的中医院见习、实习,看到的患者、病症就比较多一些。缺乏足够的临床教学训练,是西方中医教学的突出问题,也是瓶颈所在。
考试方法很多,每个单元有自评、师评,或者考试。每门课程结束后进行笔试。书写病历及分析,均有评分。毕业有笔试、临床考核(包括对具体患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口试提问)、短小论文等。不及格要补考,补考不及格要留级,或不能毕业。施行毕业考试者一般不是授课者本人。
毕业后规定有CPD(Continue Professional Develop)课程,由各学会自行规定计分标准。参加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听课(例如头针、耳针、腕踝针等等的讲座)、读书等都可以得分。每年必须完成规定分数,否则可能不予延续注册资格。
早期的针灸教学,各自为师。例如沃斯利那时代的教师,从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方学到一些针灸知识,回国积累一些实际经验,发现办学时机来到,开办针灸学校。不需要任何人或政府机构批准,也无须其他机构认证。20世纪80—90年代,有不少到中国学习3~6个月的英国人,回到英国俨然成为针灸专家、导师,那时针灸学校如雨后春笋,也无人规管。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BACC起意组成BAAB认证针灸学校教学,其中对教师的要求规定需要有教师资格证书(THE FURTHER AND ADULT EDUCATION TEACHERS’CERTIFICATE)。而此证书可以在教师认证机构City and Guilds(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经过短期培训(一般为3个月到2年)取得。如果已经是其他学校符合资格的教师或教授,可以免去此要求。于是以前没有教师证书的教师,纷纷前去TheCity Literary Institute补课。
这期间开始有一些来自中国的中医教师,被聘为英国针灸学校的教师。现在这样的中国教师约占10%,为数还是不多。大部分原来任教的教师继续任教,毕业学生后来申请任教者亦为数不少。与中国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大学或学院,仍由中方派遣部分科目教师任教,比较零星。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又各有短长。来自中国的教师底蕴深厚,却语言艰涩,只好照本宣科,为学生所诟病。本土教师则长于英语语言优势,短于实际经验,也不能充分了解和理解中医经典,无法从中发挥和灵活运用中医理论。
英国中医教学的生源,真可谓是“有教无类”。除了BMAS、AACP这种专业协会要求学生必须已经是医生、理疗师之外,其他多数还没有固定职业。学生大多是年轻人,但也有60岁左右老年人。有些学生是转行的。大部分具有中学学历,也有大学毕业,有的是哲学专业毕业,有的已经是注册兽医师。学生来自各种民族、不同国家(包括中国)。
CMIR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庭医生(GP),是一个特例。他们的课程也与BMAS不同,加之与中国的北京、广州等中医药大学合作,有不俗的表现。这说明西医师中仍有不少人对中医感兴趣,愿意了解中医、学习中医。
报读大学,要按照大学入学资格和程序进行。私立学院报读手续比较简单。提供学历证明,有人推荐更好,然后面谈一次,同意就缴费注册入学。至于短期课程,报名、付费即可。听完课,获得一张听课证书。
大学收费按大学标准,以前大学免费,后来改成6 000英镑,而且将要改为9 000英镑1年。私立学院收费各家不同,大致3 000~6 000英镑1年,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学院按单元收费,1个单元400英镑左右。有的学院按日收费,100英镑左右。
近些年许多中医针灸学院或大学开始招考研究生。大多为硕士生,个别招收博士生。不过,多数是课程教学,文献研究,写1篇论文,不难。但并未提高水平。真正实验研究性质的是在大学其他研究系科,例如做中成药实验研究,期望找到某种新药。上述中医课程单位不能完成此类实验。
通常1个年级1个班的本科生,少则五六人,多则20~30人。积少成多,这么二三十年下来,毕业学生也有三五千了。但BMAS和AACP学生不在此列。
毕业后学生的出路是个大问题。从各针灸学会每年增加的会员数字来看是可观的,但又有多少人在真正从事针灸或中医临床?学不能致用,毕业生缺乏独立、行医能力。有1位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学生,到唐人街一家中医诊所公司申请职位,被录用后却不能诊察疾病,转做前台(接待、登记、配药等),而且不如普通中国女孩,最后只好离开。而毕业生自行创业者,屈指可数。学生能毕业,但不能在临床工作,真是个大问题。
由以上可以看出:
1)英国中医、针灸办学,有自发、自由、自主的特点,没有太多限制和规管。与1955年以前中国的中医学校状况相似。
2)英国大多数中医针灸学院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参考书都是现代新编和白话中医著作译成英文以供阅读。对于英国人来说,浅显易懂,但对那些于中医理论有深切关怀的中国人而言,就会无深意:不够味儿。
3)课程结构基本上是实用性的,学生想学的是可以立竿见影、用之即效的应用性技术,不关心理论渊源。《中医各家学说》之类课程是不会设置也无法设置的。内外妇儿皮肤等各科只是抽选常见病种加以讲解,而且中医诊断只是附属内容,六经八纲之类似懂非懂,临床只知道阴阳虚实、活血化瘀等一些原则性的内容。
4)但是,现代研究性的成果比较受重视,反映出西医学的实证性要求。
5)一般评价,这些学校在西方世界具有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水平。但在中国人眼里,仅相当于中国中医学校的中专或大专水平而已。
就以上特点而言,符合海外中医起步阶段的特质,而且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中医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足以立足并形成本土化的一支队伍。这几乎也是与中医诊所在英国遍地开花、商业化同步而且旗鼓相当的原因。中医在海外需要占住地盘,需要“人气”。
这种状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是海外中医的瓶颈,显而易见。一是临床水平亟须提高,二是中医的理论特质需要得到深刻理解。否则海外中医会退化,会混同于其他一些民间疗法,失去理论优势,失去临床疗效优势,降低级别。
目前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独立诊断、治疗患者。他们在学校期间接触患者的机会太少。一般1个针灸学生,实习期间治疗的患者不超过10个。不同病种患者见之更少。临床动手机会少,经验积累少,独立看患者就发怵。所以实际上不少人毕业以后就改了行。
改善此种状况,突破瓶颈,不是那么容易。一需要办法,二需要时间。
临床教学,首先各个学院需要增加临床课时和实习。需要有较多临床经验的教师讲授和带教诊病。但这在英国和海外中医教学中困难很大。因为有经验的教师太少,到学院看病的患者太少。如何开辟更多渠道,让海外中医学生到中国中医院实习,是1个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
要加深对中医理论,特别是对中医古典文献中那些经典性内容有所体会,恐怕不学会中文,则无阅读一些中医原著的能力。英国2007年建立了1所“英国南岸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由中国国家汉办主持,具体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合办,这是全球第1所冠名中医的孔子学院。其主旨就在于要求学生既懂中医,又懂中文,慢慢培养出1批高档的中医人才。现在还刚刚开始,效果有待检验。
The character and bottleneck of TCMeducation in the UK
MA Bo-ying
(UK)
Itwasa greatopportunity for the globalization of TCM thatmany Chinese doctorswentout to other countries.TCMeducation(including acupuncture)wasalso developed quickly in overseas.Thispaper reported the history,charactersand problemsof TCMeducation in the UK.In particular therewasa bottleneck thatwasobstructing the increase and levelof clinical practice because students had no sufficientopportunity for contactwith patients in the colleges.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letmore foreign TCM students study clinical practice in China.
overseas TCM;TCMeducation;educationalcharacters
马伯英(1943-),男,英国中医师学会会长,中西医结合和医学史专家,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英国Kingston University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比尼医学院中医教学中心客座教授,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会士,同时为上海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欧中医药专家联合会执行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成员,从事中西医临床45年,曾受邀为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又译为《中国的科技与文明》)医学卷的合作者,剑桥大学和英国学术院访问院士,在英国工作近20年,临床擅长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发表过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种,近期著作《中国医学文化史》二卷本175万字,在海内外深受好评。
G64
A
1672-1519(2012)03-0295-04
201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