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园林风格差异成因解析

2012-05-16 07:29章燕玉
中国城市林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园林

章燕玉

浙江省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杭州 310023

中国是一个数千年来保持着统一持续的文化形态的文明古国,其古典园林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高远的精神追求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西方在这里主要指西欧,其中重点是法国,其规则式园林成为西方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1 中西方地理环境差异对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是抒情的,追求的是与世无争的“壶中天地”;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理性、入世的,追求均衡、比例、节奏。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各自特殊的环境。”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华民族属于典型的大陆民族,西欧人则属于典型的海洋民族。

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地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北面是险峻的高原和茫茫的沙漠。陆地生活的相对稳定使中国人产生了对安定的肯定和对“静”的追求,文化本能上比较封闭,如北京的四合院、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都是用墙来隔断以围合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即使与外来文化交流,也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英国人罗素曾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幸存至今的文明实体。”中国文化的根本一直未有改变,这就是大一统的思想观念[1]。

西方,尤其是欧洲大陆,地处平原,资源贫乏,亦无天然屏障,为生存只有进攻和征服,因此形成了西方的海洋文化。他们认为,人能征服自然,因此在园林中也体现了一种人为控制的秩序和理性的自然。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地处“热带大陆”非洲东北部的古埃及是为亚、非、欧交通要道。对沙漠居民来说,在一片炎热荒漠的环境中,有水、有树的“绿洲”就是“天堂”。园林最初即以“绿洲”作为摹本。纵观整个欧洲的文明发展史,基本是在激烈的政治动荡和对内对外的战争背景下进行的。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欧洲是一种海盗式的文化。”

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园林的封闭和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西方园林则开放、拓展,强调对自然的征服,是一种十字架式的直线文化。

2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对园林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城市的建设一直以天界的秩序为模仿对象。“体象乎天地”,使方正规整的宫城居中,棋盘状路网的城市布局一直成为封建都城的基本模式。在封建专制的政治斗争中,文人仕子们想要逃逸到自然中去过一份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便是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产生的初动力。

在欧洲,城市是分裂、混乱的产物,城市自发演化、自由发展,而资产阶级贵族及他们的君主力图建立秩序严谨的专制政体。这时,园林便形成了规则、几何的格局,高度体现绝对的君权。法国规则式园林就是专制政权的绝妙体现。法国人认为:“应当如此地生活”,有秩序,有纪律;中国人认为:“应当如此地生活”,可以自由抒发情感,逃脱政治浮沉。

H·丹纳曾说:“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同样的作用[2]。”中西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形成了中西方园林迥异的艺术风格。

3 中西方思想差异对园林的影响

3.1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

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创作原则遵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即道家“道法自然”哲学观的具体表现,以人与自然契合无间为最理想状态。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宇宙模式”也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巨子先后出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形成了系统的政治观、文化观、宇宙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范畴,诸如天人、有无、名实、形神、太极、动静、阴阳等[3]。中国的古典园林受到家思想的影响最深。《老子》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的社会规则来源于自然界的法则,而自然法则即是道的源头,道的本质是自然,人只是自然法则的模仿者。《庄子》则更强调天与人的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自然和人具有同一性,人和万物都是自然的。“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要遵循天理,与天合德。“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从人与自然一体、在自然中获得精神解脱的角度观赏山水并获得审美快感。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造园家,由于文人仕子的介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是对立的、难以调和的,要么以神为一切的主宰,艺术成为神学的工具;要么以人为中心,主张人乃万物的尺度,一切皆以人为中心,艺术常常凌驾于自然事物之上。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又说:“务必将自然加上夹棍,逼她画出供来。”其目的在于征服。康德称人是主人,“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黑格尔索性宣称:“理性创造了自然界[4]。”在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影响下,西方园林的发展也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抗争。园中的一切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西方哲学的科学思维导致在园林构图中实施以几何学为代表的严格逻辑体系。柏拉图曾悬书门外:“不通几何学弗入吾门。”另一方面,中世纪的欧洲是“政教合一”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一套发展完备的教会,神权往往高于皇权,并制约着皇权。西方的意识形态受到这种超国境宗教精神的支配,在欧洲最美丽的建筑往往是宗教建筑。

3.2 中西方美学思想比较

中和之美:古代中国人以“中和”作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园林在布局、色彩、缀山、理水等方面都追求和谐。无论远近、曲直、园内、园外、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一切都是那么协调。儒家的“中庸”思想成为一种审美法则,规定艺术作品在表达时必须掌握适度分寸,在情感表达时也不能“过”或“不及”。这就要求人性情感始终保持冷静与理性,没有放纵的狂欢。

含蓄之美:中国在审美艺术上比较含蓄,具阴柔气质。其根源或许在于中国古老的“雌状”意识。老子认为柔弱的事物更能适应生存,例如婴儿最柔弱但却生命力最强,“柔能克刚”。在这种尚雌意识影响下,中国艺术喜爱舒柔、空灵、若有若无;中国古典园林处处呈现出一种秀婉美,被国外学者称为“带有黏液的女性美”。

写意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还深受书画、诗词的影响,尤其是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并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外师造化即以“自然”为师,中得心源则强调艺术要高于自然,经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萃取精华。“写意”手法完全渗透到造园的各个方面。写意不是忠实的再现,而是经过艺术提炼、加工,更理想、更美。园林作为诗书画艺术的载体,抒写着艺术家个人的情韵、兴趣、追求,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本于心”的艺术。朱光潜曾说“美”只有一个意义,它都是“抒情的表现”。欣赏中国园林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享受,人们在这里脱去尘劳、徜徉自乐、怡情悦性。

数的美学:从美学角度看,西方园林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达斯说:“数为万物的本质。”也就是说,美就是事物比例上的和谐。在西方,有影响深远的“黄金分割率”,强调审美对象的秩序和匀称。西方美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数的美学”,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园林。黑格尔在论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欧洲造园的主流风格就是“自然的建筑化”,它们都是“数的美学”的产物。

刚烈之美:西方园林艺术具有明朗、开放的特征,事物的美偏向阳刚气质的题材,如太阳、狮、鹰、火炬、暴风雨……这种思维直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理性精神,文艺复兴以后,更树立了“人为万物之灵”的信念,“激情不可遏止[5]”。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要靠体积与安排。”西方人的“十字架”式的直线是一种理性逻辑轨道,向外拓展是审美的灵魂。

写实之美:古希腊民族战事频繁,因此,“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他们热衷探讨人体的完美比例,将神“人化”,并创造了女性美的典型——维纳斯和男性美的典型——大卫、阿波罗等。西方园林建筑和雕塑等都是以人的形体作为最美的装饰,法国凡尔赛宫苑处处充满着最美的“人”。这些都源于他们求真与写实的审美原则。作为西方绘画艺术的素描、油画等也是这一审美原则的写照。

3.3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比较

各民族的思维特征对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宇宙中的事、物都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如男女、天地、动静,生死、昼夜、寒暑、阴阳…… 《周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现代西方人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辩证法”。这种辩证思维重视整体,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属于综合思维模式;但对个体事物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科学的理论根据,而更多与人的精神相关联。中国园林注重整体的把握,注重艺术家心灵的感悟。写意园林寓无限的宇宙于有限的园林景观之中。咫尺园林给人以深邃无尽的时空感。

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抽象思维,注重推理与分析,善于用精确明晰的语言来表达,甚至通过数学公式来表示。他们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再把各个部分划归各自的门类并分门别类来研究。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定量化、精确化的特性。同时,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西方古典艺术处处渗透了尊重人、赞美人的古典精神。雅典卫城的雕刻家菲亚斯说过:“再没有比人体更完美的东西了。”费而巴哈更认为:“艺术的至高的对象便是人。”在这样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下,西方园林以建筑为中心,包括草坪、喷泉、模纹花坛、几何状树木等的精确化、秩序化。建筑、雕塑等处处以人的形体作最美的装饰,其壮观与华丽尤如一曲交响乐般撼人心魄[6]。

表1 中西方园林风格综合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当前,很多人对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的地位及影响不甚了解,一味膜拜西方,致使园林趋同化、平庸化。这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生态错位!反观现代西方园林,特别是美国园林,更倾向于自然化,追求原生态,如保护河道、原生树木、枯立木和倒木,在造园中很少人工雕琢。作为园林工作者,在设计、施工及至养护管理中应具有以下素质:一是有较强的审美判断力、文化底蕴;二是要有自由的心态,不媚俗;三是具有社会责任、使命感,坚持人性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创新现代园林的重任。

[1]李敏秀,中西家具文化比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海燕,中外造园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夏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5]倪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姚中华,徐冬云,周媛,等.法国当代园林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11.9(5):60-62.

猜你喜欢
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北京园林》征稿启示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们是新时代的园林人
园林之城——苏州
园林科研所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园林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