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的特征看价值观的构建

2012-05-16 11:51
观察与思考 2012年5期
关键词:理想现实价值观

□ 韩 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从价值的特征看价值观的构建

□ 韩 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价值一词由于关涉无论阶级的普遍人,故而除经济学之外曾长期不被社会主义的其它理论所吸纳。一度被奉为权威的苏联哲学家尤金和罗森塔尔主编的《哲学辞典》干脆将“价值”这个范畴定义为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在中国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哲学教科书里找不到这个词。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成为热点,并在大众语言中频繁出现。但由于长期拒绝后的忽忙接纳,人们对之显得理论沉淀的准备不足。当前,我们在价值观构建中应当追根逆源,从价值的特征出发来谈价值观的构建。

一、从价值的客观性看价值观的构建应该从既有的社会现实出发

价值就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现实效应。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该客体就被主体视为有价值或有正价值,反之则相反。所以,价值的本质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价值”这个范畴原属经济学,只是到了19世纪下半期,才被引入哲学成为一个普遍的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的范畴。德国哲学家洛采最先将之引入哲学。在引入时,洛采是从“莱布尼茨问题”出发的。莱布尼茨问题即在诸多的可能世界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世界成为现实的。神创论者莱布尼茨认为这是神的意志决定的,是最完美的神从诸多的“可能世界”中为人类指引了一个最美好的现实世界。如果我们摒弃神创论来思考,那么莱布尼茨问题是极其深刻的问题。这是一个类于司马迁“究天下之际”的问题。在诸多的可能世界中之所以只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成为现实世界,是人在认识和利用一系列主客观条件依据人的价值观作指导而创造出来的。应该说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既是“物理形态的世界”,也是“价值形态的世界”。而且人们评价世界优劣主要的是从关于价值形态的世界的认知结果来进行的。这也正是人们“经济发展对我有什么意义”之问产生的疑惑所在。这种创造世界的活动确实与人的目的、追求和需要难以割离。但是这种创造活动又是以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选择为基础的,既有天的客观作用,也有人的主观作用。因此,价值固然与人的目的、需要和追求不可分割,但价值不是纯粹属于人的主观需要的东西,它是离不开既往形成的现实可能性的。所以冯契说“一切的价值都是现实可能性与人的本质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对“人”有利的价值包括物质、精神、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对“人”有利的事物。所以构建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人类有进步意义的价值观不能凭空臆造,而要以既往的客观存在的世界为基础,要在认清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状的前提下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架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理念,进而形成我们的价值观。

二、从价值的理想性看价值观的构建应当为人们展示美好的未来愿景

价值与人的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人的创造活动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是化基于现实的理想为现实的活动。所以价值必定和人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具有高于现实的理想性。在人的理想中,对于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理想和追求是最根本的。所以我们的价值观研究不能离开社会理想而单纯地去讨论个人的需要、欲望和追求。因此,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的营造必须把我们的共同理想,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价值目标作为一个前提。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是以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类的解放为归宿的体系。也因为如此,恩格斯干脆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科学体系是一个无限展开且充满理想的体系。它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作为其序言,以现实的人为核心作为其逐渐展开的论证,以现实的人的解放为最终归宿作为其论证后的必然结论。人的全面解放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最为引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为圭臬来建造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上体现民富国强,追求科学发展,在政治建设上体现民主平等,追求公平正义,在社会建设上体现国泰民安,追求和谐协调,在文化建设上体现创新引领,追求文明先进。当然在塑造价值观时,我们还要在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指导下细化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境遇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让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理想的鼓舞下充满着希望,洋溢着信心。

三、从价值的情感性看价值观的构建一定要让人们点燃为之奋斗的激情

价值的情感性源于价值的理想性。激情因理想而起,理想是激情的标的。具有理想性质的价值观是一种“总体的观念”。它是关于丰富现实的一个既包罗万象,又高度浓缩的既抽象又具体的观念体系,是既原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既让人“心向往之”又使人觉得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景。它是试图全面改造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而使人生活在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之中令人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它必然是让人充满激情的一系列信念。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经如下地表述人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的价值目标时内心信念的激情特征: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是与人的意志、决心、热情等情绪性的东西联结在一起的。理想的价值目标不是干巴巴的对未来的可能性的一种描述、一种预言或一种预测,而是包含意志和热情的理想的意图,且这种“意图”构成了价值理想的激情力量。所以价值理想应该成为人们愿意为之奋斗,甚至愿意为之不惜“付出最大的个人牺牲”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构建价值观时必须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进行各领域、各方面的细化,细化成既让人们觉得美好,又让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要让社会主义价值观能鼓舞人们的斗志,点燃人们的激情。

四、从价值的真理性看价值观构建要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形态世界的正确认知。理论认知过程就是通过“格物”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一种真理性认识的过程,进而为人们的当前行动和对未来目标的追求提供一种合理性的证明,使得人们相信这种追求是与历史的必然性相一致的,是合乎客观规律的,因而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且人们追求的结果是人们自己想要的而非异化的东西。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一旦达到了这种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它就会转化为一种行动的方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行动的杠杆”。只有具有真理性的价值观才能对人们心理形成一种必然性,从而激起追随者的激情,对人们形成一种道德的感召力。事实上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的价值观确实都依托了它的真理性而发挥出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杠杆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构建必须注重其真理性,要源于社会现实,要切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做到既合乎规律性,又能抓住民心主流,力求其切合人们动机和愿望,做到合目的性。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价值观必须既正确判断人心所向,民心所归,又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增强价值观的真理性,以利于人们理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五、从价值的批判性看价值观的构建应该具有匡正社会的功能

作为对价值形态世界认识结果的价值观属于理论范畴。作为从现实中提炼的理论必须具有高于现实、优于现实的特征。价值观不仅要兼顾已经发生的过去现实,而且要关照事物发展的趋势,指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且社会主义价值观应该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所处时代的制高点上,把握时代,关注民众,无情地批判现存制度及为其服务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影响了人类一个半世纪的理论大厦。价值观的批判性重在匡正社会不良倾向。价值观是“精神的太阳”。我们必须将价值观构建成认清社会发展大势,并指导人们社会公共生活的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认可度的是非标准,使其引领社会朝着人为与自然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人心与人体和谐的方向前进。具有批判规范功能的价值观应当对一些不合理的法律和制度、政策和措施进行有效的批判和纠正,对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趋势进行引导和匡正,使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更加亲近人类、接近人性。应该说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以往任何社会的价值观相比在理论上更具优越性,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文化的前进趋势、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前所未有的客观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兼顾辩护维护功能和批判规范功能,而且在现时代应更加强调它的规范和匡正功能。

责任编辑:徐友龙

猜你喜欢
理想现实价值观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