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荫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科学判断首都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提出未来五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目标、“两个率先”的发展格局、“三个北京”发展战略以及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六项战略任务。这既是对中央关于北京工作要求的深入贯彻,也是对首都城市发展规律和功能定位的准确把握,反映了人民意愿,体现了“北京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是指导未来五年首都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我们要紧密结合区情实际,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努力把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东城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
立足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发挥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
当前,东城区人均GDP已经超过2.25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6%,正处于由“国内一流中心城区”向“国际知名中心城区”迈进的新阶段,在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格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实现机制”,明确提出首都功能核心区要“着力打造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展示区”,不仅为我区实现差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与我区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确立的“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总体定位和“首都政务服务重要承载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等六条职能定位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我们实施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瞄准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战略目标,以“建首善、创一流”为标准,深入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继续抓好“总规”等各项规划体系的落实,强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要把学习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与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努力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实现特色发展,以优化升级为主线实现集约发展,以共建共享为基础实现和谐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创新发展,在未来五年全面构建起“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基本框架,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坚定不移地推进“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东城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所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时代精品,努力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把首都建设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善之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性城市”,这为东城区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首都实施“双轮驱动”的契机,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化新引擎,实现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的转变。一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作为第一任务,全面实施北京城中轴线保护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钟鼓楼、玉河南区、天坛周边修缮整治等“十大保护项目”。在做好“物”的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首都历史文脉。积极探索旧城保护利用的新机制,加快旧城人口疏解步伐和对接安置房建设,努力实现“保护风貌、疏解人口、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四位一体发展。二要突出文化惠民,加快社区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和“一刻钟文化圈”建设,办好群众文化展演季、国学文化节、雍和创意文化节等活动,全力以赴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要以“天坛演艺区”规划建设为契机,积极培育“文化航母”,着力发展文化演艺、艺术品交易、文化版权、文化传媒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把稳增长与调结构、转方式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发展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和商业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做优旅游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做大中医药产业、低碳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统筹推进“两带五区”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以文化经济为特色、以总部经济为支撑的经济高端发展格局。要完善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和政策,积极开发晚间休闲娱乐、电子商务和高端旅游等市场,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高水平办好第三届“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等特色品牌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总部,不断提高区域国际影响力。要把项目带动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抓手,对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银河SOHO中心等“十大重点工程”以及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体育产业产权交易中心、嘉德艺术品交易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使其尽快落地或竣工,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要继续加大地下空间和地上“二次”开发力度,积极推进隆福寺、东直门外、和平里、永定门外等区域改造升级和业态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综合效益,努力将“寸土寸金”的区域价值开发出来。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推动包容发展,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参与度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作为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发源地,我们要继续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使网格化新模式真正成为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举措。要以网格化新模式为抓手,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首都和谐稳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期间安保维稳工作的万无一失。要将社区便民服务、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居民自治等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要突出发展的包容性,大力开展环境建设百日集中行动,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好百姓关注的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服务等民生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带头弘扬“北京精神”和“三敢”精神,以“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中共东城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