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是钱买不到的?
《卫报》,节选 2012.05.17
迈克尔·J.桑德尔是哈佛大学政治学的教授,也是美国最广为人知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上一本书《公正》受到全球追捧,该书名也是哈佛大学一门著名公开课的名称。他的新书《钱买不到什么:市场的道德局限》则开始研究“市场的道德界限”。
“在过去的30年里,”桑德尔写道,“市场及市场价值已经开始支配我们的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桑德尔不是社会主义者,也并不反对市场本身。他只是直率地表达了市场在正确范围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制造财富方面,组织商品生产与配送是最成功的机制。”也许出乎意料,他所专注的并不是2008年的崩溃和随后的经济大衰退。他感兴趣的是更加深入的方面,“在过去30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并非贪欲的膨胀,而是市场与市场价值的扩张。这种扩张成球状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而它们本不该如此。”
这可能让《钱买不到什么》听起来像是一场辩论的产物,但其实不是。桑德尔不是哲学家,他很清楚自己的观点,其论点方向明确。但他并不性急,而是通过罗列各领域的例证步步深入。桑德尔用自己的方法来收集证据反驳“市场无关道德且不会对道德造成影响”这一说法。例如花钱找人排队——针对这一行为,桑德尔在美国国会听证会和免费户外剧场演出这两个地方进行了研究。在两个案例中,出现了专门的公司,他们允许有钱人雇用无家可归的人排队占位,演出即将开始时,有钱人准时到场。在这个例子中,原本的公共善行被市场化并且转为现金。桑德尔常提到其导致的两个循环结果:其一,这个过程是不公平的;其二,这使得被市场化的行为受到贿赂和腐败。在这里,贿赂的意思是,回避说服这种方式;腐败的意思是,削弱原本已经确立的价值观。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对本书的论点进行总结。书中涉及到以色列的日托中心,为解决父母不按时接子女回家这一问题,推出了相应的罚款项目。可结果如何?迟到的父母都乐于交罚会,然后就不再多想了。罚金变成了酬金。对反对和做错事心存恐惧是因为缺少货币价值,而这比单纯的现金更有力。于是幼托中心恢复了以前的制度,但父母依然迟到,因为对市场价值的引进破坏了人们之前对于集体责任的认识。一旦准时的旧规范被市场化,就无法再将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个例子近乎成为一则寓言,鲜活地体现了桑德尔的观点。我们应该明白,在道德上,市场不是中立的。就像桑德尔所总结的:“关于市场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想怎样共同生活的问题。我们想要的是不是一个一切待售的社会?有没有道德与公德商品是市场无法兑现而金钱又买不到的?”
(约翰·兰彻斯特 翻译:窦怡平)
中国能买下全世界?
《大西洋月刊》、PRWeb 2012.06.04
这本书并不厚,但它引人入胜,展现给我们历史的惊鸿一瞥。本书涉及国际媒体经常问到的一個问题:中国是否正在购买全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终身教授彼得·诺兰(Peter Nolan)的新书《中国在买下世界么》中充满了严肃的政治与金融事实辩论。他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庆幸的是,他对问题的结论是否定的。尽管中国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买不下世界,也无意买断世界,中国的境外投资客观上只是在“平衡”1万多亿美元的外国对华投资。
在美国债务的外国控股总额中,中国占总数的26%。但在美国国债中,中国仅占12%,英国与日本比中国占的还要多。这本书对于中国、英国、美国等国的商业持有深刻的见解。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在世界最大500强公司中,有29家来自中国。但诺兰表示,中国的大企业在高收入国家几乎没有什么业务,或者说没有存在,中国在高收入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不到2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500强里一家中等市值的资产水平。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大企业现在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的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大企业却在高收入国家基本上看上去是无足轻重的企业。
迈克尔·J·桑德尔在新书《钱买不到什么:市场的道德局限》中,开始研究“市场的道德界限”。
这种说法中有没有真相?抑或这只是西方评论员散布的谣言,而他们实际上对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保持政治经济平衡的角色毫无兴趣?不过,如果很多人担心中国这个“觉醒的巨人”,那就让彼得·诺兰来平息你的恐惧吧!
(凯瑟琳·巴拉维奇,翻译:窦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