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梅
《识小录》是唐弢先生继《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短长书》、《劳薪辑》之后的第六部杂文集。在《识小录·序》中作者自云:“贯穿这四十几篇文字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剧变当前,我因此不能不承认自己的贫乏。清初,徐树丕以明朝遗民,曾有《识小录》之作,又自号曰活埋庵主人,我生于民国,无须远攀古人,俗语说:‘不贤识小,袭用旧名,正是对自己的一点鞭策,也以抗议三十年来,身所经历的活埋式的环境。”那“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当时上海的“孤岛时期”,是唐弢先生“杂文最多”,最“短兵相接,不容或懈,真切地感到发挥了杂文的匕首的作用”的时期。
《谜》即为《识小录》中较有特色的一篇。在《谜》这篇杂文中,文章开始作者写道“中国是一个谜。中国的人民一向过着猜谜的日子。”紧接着介绍灯谜的由来,猜谜的方法等历史文化掌故。所谓谜,本是民间娱乐的一种方法,它有谜面、有谜底,以猜谜人揭出谜底为皆大欢喜,没想到这样小小的娱乐,竟也源自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粉饰太平”!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自然而然地从“彼时”写到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作者随意谈到了几种现象:本来应放户口米却愆了期;明明说某物有了限价,严厉执行,却又忽然取消;维持交通的路警成了障碍等等,这就升华了题旨,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活在大大小小的谜中!它们的制造者就是“那些大人物”,他们所设计的这些谜,就是这样妙:通通猜不中,谁高兴来猜;个个猜中了,怎样再去制造他们的谜呀!都说现今时代里,民众最喜“贴标签”、表立场,什么看见宝马撞人就是富二代横行霸道啊,听见发生了什么伤亡事故就是隐瞒不报啊,听闻一个新闻就猜测纷纷啊,甚至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谣言四起……实际上,谣言的产生源于猜测,猜测的产生源于不能知晓事情的真相,不能知晓真相源于信息的不对等,不透明,也就是一种类似“谜”的存在。什么时候一件事情公开了,透明了,无需再猜了,它也就不再像谜了。到那时,民众庶几可以结束猜谜式生态了。
这篇八百余字的文章,既显示着唐弢杂文的“感抒性”特征,又于感怀中显露出杂文特有的魅力和风骨:它不是怒发冲冠的悲呼,却使人容易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一种顿悟,题旨表现出的深刻的启蒙性,启蒙民众应对自己命运有所思考,对于自己惯常的生存状态提出质疑。这种特性是杂文创作中最为可贵的成分之一,也是一篇杂文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体现。同时,从形式上看,唐弢先生的杂文相对来说具有一种形式美,其成熟期的杂文质量齐整,极有法度,讲究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在《谜》中,有几个句子,如“中国是一个谜。中国的人民一向过着猜谜的日子。” “猜,猜,猜,大家就猜着过日子。”“大家就侧着脑袋,猜,猜,猜的一直猜下去。”“谜语在这个社会里是无上的统治。”等,简短、利落而又与题旨紧密相连,显示着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对于杂文语言的锤炼,十分精彩,令人印象深刻。历史文化掌故的这一段,看似是“闲笔”却增加了所要论述题旨的形象性、可感性;显示着作者知识结构的深厚与广阔,以及对于杂文材料的剪切与运用的功力。这种功力,使得唐弢多短小精悍之作,较少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综合以上种种,可以说,一篇杂文只有注重题旨的挖掘、形式的变化,文体的讲究,语言的锤炼,素材的剪裁等,才可以称之为一篇佳作。
唐弢(1913—1992)浙江省镇海人。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等。著名杂文家、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以杂文和散文为主,其文风酷似鲁迅,并因此与鲁迅结识。
新中国成立后,致力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坚持杂文、散文创作,历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先后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劳薪集》、《识小录》、《短长书》、《唐弢杂文选》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晦庵书话》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