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荣 杜小英 李太军 任 勇 李茂有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绵阳621023)
绵麦1403和绵麦185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 1996年用本所自育优良资源材料和中间材料为母本,引进的抗病材料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绵麦1403于2007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麦2007 001,同年申报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04188E;绵麦185于2008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麦2008 005,2009年申报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05800E。
选育产量比对照增产10%以上,秆矮、抗倒伏力强,穗层整齐,穗大粒多,大粒,千粒重45~50g,籽粒饱满,营养品质达到中筋小麦标准,主要抗条锈病,兼抗白粉或耐赤霉病,适应性广泛的突破性高产小麦新品种,为小麦生产的不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绵阳04854: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选用自育的矮秆、大粒、高抗条锈病的优良种质资源材料绵阳01821[1]作母本,选用从南斯拉夫引进材料1973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苗期长势较弱,分蘖力中等,基部叶片有黄叶现象,株高60~70cm,矮秆,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绵阳96-5[2]: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2年选用本所育成,并在长江上游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绵阳20号[3](1987年陕西审定,1988年四川审定 ,1992年云南审定)为母本,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中间材料89-10255 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苗期长势壮,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0~75cm,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籽粒白色,千粒重45g左右,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是一个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种质资源材料。
贵农21-1: 贵州农业大学用簇毛麦作母本与硬粒小麦杂交选育而成。贵农21-1引入四川绵阳种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幼苗直立,长势中等,基部叶片有黄叶现象,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抽穗期偏晚,生育期较长,株高95cm左右,穗长10cm左右,籽粒红色,半硬质,千粒重45g左右,抗性好,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辽春10号[4]: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用克71F4-370-10与墨巴66、UP321经过二次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再与辽春6号和京红1号杂交的子七代品系辽70181-2杂交后选育而成,1990年审定推广。该品种属特早熟,多抗性突出的优质面包春小麦品种。辽春10号引入绵阳种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抽穗,由于早春气温低且不稳定,一般年份主穗和早期分蘖穗严重受冻致死或不能正常开花结实,只有一部分后生迟分蘖穗能正常开花结实。株高95cm,穗长8~9cm,每穗结实30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籽粒红色,半角质~角质。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叶锈病,且抗性稳定。
2.2.1绵麦1403的选育经过
1996年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用绵阳04854作母本,贵农2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F0代种子。1996至1997年F1代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组合选择。1997至2001年F2~F5代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单株选择。2002年F6代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选择稳定株系。2003、2004两年F7、F8代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和品比试验。2005年F9代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居试验组第2位。2006年F10代继续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同时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并通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推荐审定。
2.2.2绵麦185的选育经过
1996年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用绵阳96-5作母本,辽春10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F0代种子。1996至1997年F1代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组合选择。1997至2001年F2~F5代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单株选择。2002年F6代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选择稳定株系。2003、2004、2005连续三年F7、F8、F9代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和品比试验。2006年F10代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居试验组第1位。 2007年F11代继续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居试验组第2位。2008年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并通过生产试验,推荐审定。
弱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8d。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长势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2cm,植株整齐,茎秆韧健,抗倒伏力强。穗长10~12cm,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颖壳白色,籽粒红色,粉质~半角质,千粒重45~50g。
2004至2005两年经四川省种子站统一安排在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结果,条锈病:高抗/高抗,白粉病:中抗/高抗,赤霉病:感病/感病。
2009至2010两年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病虫防控功能实验室抗病性鉴定,成株期表现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
2004至2005两年经四川省种子站统一安排在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平均容重787g/L,粗蛋白质含量13.49%,湿面筋23.1%,沉降值24.98ml,面团稳定时间3.8min。
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85d。芽鞘绿色,幼苗直立,长势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8cm,植株整齐,茎秆韧健,抗倒伏力强。穗长10~12cm,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颖壳白色,籽粒红色,粉质,千粒重45g左右。
2006至2007两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结果,高抗~中抗条锈病,高抗~中抗白粉病,感赤霉病。
2009至2010两年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病虫防控功能实验室抗病性鉴定,成株期表现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表1 绵麦1403抗病性鉴定结果
注:HR:高抗;MR:中抗;S:感病。下同。
表2 绵麦185抗病性鉴定结果
2006年经四川省种子站统一安排在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平均容重每升734g,粗蛋白质含量13.07%,湿面筋24.5%,沉降值38.9ml,面团稳定时间3.4min。
2002至2003年度本所品比试验,平均产量425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36%;2003至2004年度继续品比试验,平均产量460.65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16%;2004至2005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63.87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2.00%,差异极显著,居区试优质组第二位,9个试点中8点增产,增产点占88.9% ;2005至2006年度继续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94.41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5%,差异极显著,居区试1组第二位,10个试点中8点增产,增产点占80%;2005至2006年度同时进行省生产试验,5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347.9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54%,是参加省生产试验中唯一一个在各试点均比对照增产的品种。
绵麦1403于2007年通过四川品种审定后,同年获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A类后补助。该品种由四川蜀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独家进行种子生产与销售。作为四川省主推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推广面积3.33万hm2以上。
2003年度本所品比试验,平均产量452.67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2%;2004年度继续试验,平均产量414.29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67%;2005年度继续试验,平均产量447.37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2%。2005至2006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83.48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9%,差异极显著,居区试6组第一位,10个试点中8点增产,增产点占80%;2006至2007年度继续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55.23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0%,差异极显著,居区试4组第二位,10个试点中9点增产,增产点占90%。2007至2008年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五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368.39kg/667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9.4%。
绵麦185审定后作为高产、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由于植株矮健,抗倒伏力强,特别适宜在平坝、丘陵土壤肥力较好的田块种植以及作为间套作品种使用,更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示范推广面积0.67万hm2以上。
两品种适宜在四川的平坝、丘陵区种植。绵麦1403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至10月30日;绵麦185适宜播种期为10月28日至11月8日;基本苗12万~14万/667m2;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纯氮12~15kg/667m2,重底早追,底肥占70%~80%,追肥20%~30%;注意中耕除草,抽穗后发现蚜虫应及时防治;多雨地区和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针对西南麦区气候、生态特点,育成在区试中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小麦新品种绵麦1403和绵麦185通过审定,达到突破性高产小麦品种指标要求,抗西南麦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条锈病,兼抗白粉病,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绵麦1403和绵麦185的育成和推广应用,将对控制西南冬麦区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提高西南冬麦区小麦单产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1]李生荣,庞启华,欧俊梅,等.矮秆大粒小麦种质绵阳01821的选育与应用[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2,3(3):10-14
[2]李生荣,杜小英,陶军,等.小麦温光型两系恢复系MR168的选育与利用初报[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2):306-308
[3]李生荣.20世纪绵阳号小麦品种选育与应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8(4):79-82
[4]庄巧生主编.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