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反射与散射联合成像法在工程探测中的应用

2012-05-14 06:18:28
铁道勘察 2012年4期
关键词:信号

王 荣

(铁一院陕西铁道工程勘察有限公司,陕西宝鸡 721001)

浅层地震勘探在工程勘察中主要用于查明地层界面、基岩起伏形态,以及查明断层位置、宽度、倾角、倾向等方面,与电法勘察手段比较,其优势在于资料处理上减少了人为解释误差。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桥梁基础勘察在铁路工程勘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沉积岩地区地质透镜体、薄层的勘察,石灰岩地区岩溶的发育情况、暗河位置、深度等等问题摆在设计人员的面前。

浅层地震反射是利用地层介质弹性差异来探测地层的一种方法,常规的方法是通过人工地面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遇到弹性或密度不同的地层界面时,会产生波的反射,人们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域和频域特征,来探明地层的构造特征。当地层较复杂时,地震波遇到不规则异常体或地层透镜体边缘时,在产生反射波的同时,会产生散射波。处理资料的时候,通常会把散射波当作干扰信号进行压制和消除处理,这样在解释资料时失去一部分有用的信息,同时会增加解释误差和误判。浅层地震反射与散射联合成像法在处理反射信号时,增加了处理散射信号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地层结构。

1 浅层地震反射与散射联合成像原理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波阻抗地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波、折射波,当遇到地质体边缘、透镜体、不规则体(孔洞和裂隙等)时,就会像光学中的衍射一样,产生波的散射。联合成像法资料的处理是以反射波处理为基础,把记录上的反射信号和散射信号同时聚焦到空间位置上,计算聚焦信号的平均振幅,用振幅等参数反映地质构造。

当纵波以α角入射到分界面上,将产生反射纵、横波和透射纵、横波4个二次波,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与纵波波速、地质体密度和入射角α相关。由数学模型推导可得:①地震波在垂直入射时不存在转换波,只有同类的反射波和透射波,这是地震垂直反射法勘探法的理论基础,并且波阻抗差越大反射波能量越强。②能量主要分布在透射波上,入射角的变化对透射系数影响不大,数学模型显示曲线变化平稳。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在α<20°的范围内反射系数变化较小,这是地震纵波反射工作最为有利的角度探测范围。

2 工程实例

2.1 薄层互薄层探测工点

工区地质概况:工区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北侧,桥址区地貌单元为微丘状剥蚀平原区,东辽河二级阶地,八里桥沟河谷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双龙河、现代河谷及其阶地等地貌单元。

地质概况: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质黏土、砂层。粉质黏土主要分布于地表,褐黄色、浅灰色,厚约1.3~7.40 m。以下黏土、粉土、细砂、中砂、粗砂、砾砂以及细圆砾土等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粉质黏土层以下,厚2.4~10.0 m。钻孔揭示基岩为白垩系泥岩夹砂岩、泥岩夹砾岩。泥岩:紫红色、棕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多见泥砾,层理和节理裂隙发育,全风化-弱风化。砂岩:灰白色、浅灰色,中细粒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偶见钙质胶结,层理和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含圆砾,全风化-弱风化。

任务要求:查明桥址范围内的覆盖层厚度及泥岩、砂岩详细分层。

测线布置及野外工作方法:根据规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首先选择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观测,对偏移距、排列方式、激发及接收方法等技术参数试验,确定最优的工作参数和工作方式。选择炮点距为2 m,偏移距和检波距均为1 m,即振源与两个检波器的距离依次为1 m和2 m,测试时锤子(振源)和两个检波器以2 m的等间距沿测线由小里程到大里程的方向移动。工作主要参数如下。

接收道数:2道;

炮点距:2 m;

偏移距:1 m;

道间距:1 m;

采样点数:2 048;

采样间隔:100μs;

测量方式:小偏移距方式(近似为垂直入射)。

资料处理:

首先读取实测信号记录,执行时域编辑功能,此功能主要为检查信号质量,剔除明显干扰信号,并对测量信号与实际勘测里程进行关联。

在正确输入信号测点坐标之后,即可执行频域分析对信号作频谱分析和滤波处理,对处理后的信号,执行相关分析对信号进行速度扫描相关计算。对于得出来得各地层速度,对应相关钻孔剪切波测试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地震成像处理阶段,根据钻孔和实际地层实际情况,本工点选择以下参数绘制时间、深度剖面图。相关半径:15;成像结果:振幅+;算法模型:联合;倾斜:水平。得到地震成果如图1。

由地震成像原理可知,成果图中呈绿色的区域,表明基岩比较均匀,无反射面;而天蓝色、黄色、红色线条表明地震波在此深度有反射和散射产生,颜色的变化表明反射或散射能量的变化,即该深度地层界面反映的强度变化。本次探测较好地反映了地层情况,减少了大量的钻孔,为设计方案提供了依据。

图1 火炬特大桥成果图

2.2 岩溶探测实例

工区位于广西省贺州市贺街镇三步梯境内,设计为双幅特大桥。地貌上属山岭重丘陵区低山谷地及河流堆积阶地,地形起伏较大;低山海拔一般在204.71~134.26 m,山势较陡峻,山体植被较茂密;谷内发育一条常年流水河,河道宽约60.00 m,呈“S”形展布,水质清澈,流向大致由南向北,汇入贺江。河流两侧为一级阶地及低山丘陵,丘陵坡面较陡,局部基岩出露;阶地地势平缓、开阔。

桥址区地层结构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卵石土、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含碎石亚黏土,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灰岩、泥灰岩。

任务要求沿线路K53+950 m~K54+120 m左右两侧12 m布置两条物探剖面,查明溶洞的位置及岩溶发育情况。

测线布置及野外工作方法:根据规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本次工作采用炮点距为2 m,偏移距和检波距均为1 m,采用100 Hz的检波器进行接收。实验发现,激发振源采用人工敲击木桩的方法不但可以产生丰富频率成份,而且声波噪声信号较低,特别适用于稻田以及积水地带开展工作,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激发方式。

工区地球物理条件:

测区内第四系残坡积层、基岩的不同风化层之间速度变化差异相对较大,根据对钻井岩层的纵波测试,得到该区的岩体波速统计数据表(表1),由于不同介质具有较大的波阻抗(Z=ρV)差异,这为应用地震反射波法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对于地下充满水的溶洞而言,由于水的波阻抗与围岩波阻抗相比很小,对反射波的形成特别有利。如果溶洞被空气所充填,由于空气密度几乎为零,地震信号将会发生全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地震波在含水和潮湿介质中衰减较慢,测区所具有的较浅的地下水位对应用反射法十分有利。

表1 测区介质及岩石波速参数统计分类

由地震成像原理可知,地震剖面图像中高值异常表明地震波在该点有反射或者散射产生,异常值越大表明该处反射界面越明显。根据工区地质特点可知,当异常分布比较连续,具有层状形态时是地层界面反映。反之,当异常表现为无规则离散分布时,一般所对应的是岩溶洞穴等地质异常体。由此对三步梯大桥K54+167左12 m ~K54+452左12 m、及 K54+167右12 m~K54+452右12 m两条剖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K54+167~K54+452右侧12 m剖面范围内地层岩溶发育较左侧剖面严重,同时也反映了两剖面岩溶的位置及深度。

3 工作中体会及注意事项

在工作前,对偏移距、排列方式、激发及接收方法等技术参数进行试验,确定最优工作参数和工作方式。

根据工点实际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及其共反射点和共散射点记录提取方法,所选用的模型越接近真实地质条件,成像精度就会越高。

对于单次覆盖记录剖面而言,对于不同的工点及任务,采用不同的相关半径及算法模型,对真实反映地层、压制噪声和提高成像精度十分有效。

成像速度是联合成像中的重要参数,在较理想条件下应用速度谱分析方法即可准确求取。实际工作中通过钻孔的波速测试,取得该工点各地层的纵波波速,可以更精确划分各地层及深度。

[1] TB10102—2004 铁路土工试验规程[S]

[2] TB10013—2004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S]

猜你喜欢
信号
信号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8
完形填空二则
基于FPGA的多功能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2
基于LabVIEW的力加载信号采集与PID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