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饮茶──病例对照研究

2012-05-14 14:36王海燕张新卿孙厚亮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血管性饮茶人群

王海燕,张新卿*,孟 超,孙厚亮,孙 亮,王 姮,汤 哲,陈 彪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1,社会医学部4, 北京 10005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730;3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36)

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VCI在临床上分为三个亚型:有认知功能损害但未达到痴呆程度的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及伴有血管因素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VCI大部分由脑血管病引起,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嗜烟、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和个人特征包括老龄、低教育程度以及种族、遗传等都可能与VCI的发生有关[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茶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2],但关于饮茶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少见。因此,我们在对北京社区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 VCI与饮茶的关系,以期为VCI的预防提供流行病学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源于“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所调查的人群,于1992年以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北京市资料为依据,采用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方法,调查了城区的宣武区、近郊的大兴县和远郊的怀柔县55岁以上人群3257人,为一个有代表性的群体。2004年对该人群进行全面随访调查并增补了部分新对象,共调查60岁以上的人群1865人。

1.2 调查流程

调查采用筛查和临床诊断两阶段法。第一阶段为筛查阶段,由受过统一培训的调访员入户完成调查问卷和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 MMSE),所有受访者自诉或知情者描述有记忆或其它认知能力受损者均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临床诊断阶段,将初筛后进入该阶段的患者以及随机抽取的部分健康人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做出相应的诊断。临床诊断是由神经科医生进行系统的病史收集、一般体检、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心理检查(包括PFEFFER功能活动量表、物体记忆测验、画钟测验、总体衰退量表、华盛顿大学临床痴呆量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等)。根据收集的病史和体检结果,由2名神经科医生分别做出检查和诊断,如果出现异义,由1名主任医师进行再次判断确诊,以保证评分及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第三阶段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病例组与对照组各87人。调查过程中,除了对受访者进行调查外,还对受访者的陪护人或家属进行调查及信息核实,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1.3 研究方法

以人群为基础,匹配条件为同性别、同年龄段的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均符合以下标准。(1)VCIND的诊断标准:患者有认知功能损害但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认知损害由血管因素引起[3];(2)VD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 4版(DSM-Ⅳ);(3)伴血管成分的AD诊断标准:参考DSM-Ⅳ中VD的诊断标准及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协会(NINCDS-ADRDA)中很可能AD的诊断标准。病例组排除标准:(1)脑血管病急性期,卒中后持续意识障碍;(2)伴随其他可影响认知功能的疾病;(3)服用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4)失明、失聪、失语等。

本研究中,我们将饮茶的频率分为:几乎每天喝、每周1~4次、偶尔喝、从来不喝共4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处理数据。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87例VCI患者进入病例组,87名健康老年人进入对照组。其中,VCIND 48例(55.2%),VD 34例(39.1%),伴血管疾病成分的AD 5例(5.7%)。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年龄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地区分布和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患者多于城市。进一步对文化程度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仅高中以上组和文盲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文盲多于高中以上者(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人口学特征Table 1 Demographic data of the subjects [n=87, n(%)]

2.2 VCI与饮茶及其他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调查饮茶者所饮茶的种类,显示两组饮绿茶与花茶者均较多,饮红茶者较少;病例组与对照组间饮茶种类无明显差异(P=0.740)。

对饮茶与经济情况进行交互分析,发现饮茶且经济收入好的(月收入≥500元)人群OR值(0.19)小于饮茶但经济收入差(月收入<500元 ;OR=0.54)或不饮茶但经济收入好(OR=0.55)的人群(表2)。

对饮茶与文化程度进行交互分析,发现既饮茶文化程度又高(非文盲)的人群OR值(0.204)小于饮茶但文化程度低(文盲)(OR=0.643)、或不饮茶但文化程度高(OR=0.695)的人群(见表3)。

如表4所示,病例组中几乎每天饮茶者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OR=0.347,95%CI 0.178~0.6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随着饮茶频率的减小,OR值增大。

表2 饮茶与经济情况的交互分析Table 2 Cross-link analysis of tea-drinking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n)

表3 饮茶与文化水平的交互分析Table 3 Cross-link analysis of tea-drinking and education level (n)

表4 单因素分析Table 4 Univariate analysis [n(%)]

考虑到 VCI的影响因素较多,Logistic回归分析分成两步做,首先用单因素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然后再将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对其他因素经济收入、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患高血压(P=0.015)和经济收入低者(P=0.000~0.017)方面在病例组中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多因素分析

将地区、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高血压、饮茶进行多因素分析(表5),结果显示:几乎每天饮茶者在对照组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病例组(OR=0.513,P=0.039)。饮茶与VCI存在负相关关系,与不饮茶者相比,几乎每天饮茶者 VCI的 OR值为 0.513(P=0.039)。

表5 多因素分析Table 5 Multivariate analysis

3 讨 论

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提示,饮茶可能是VCI的保护因素。与不饮茶的人相比,几乎每天饮茶的人OR为 0.347,95%可信区间为 0.178~0.675,说明几乎每天饮茶对VCI起中高度保护作用。OR值随着饮茶量的减少而增加,但每周1~4次饮茶与偶尔饮茶的95%可信区间均包含1,且P>0.05,故饮茶与VCI不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目前尚不能说明饮茶量越多,罹患VCI的风险越小。推测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每周 1~4次饮茶或偶尔饮茶的受试者人数偏少有关,也有可能与这部分人群平时没有饮茶的习惯,只是偶尔饮茶,不足以发挥其生物效应有关。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应在以后更大规模的研究时将饮茶频率和剂量进行更加完善的分类以验证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同样,由于我国饮茶习惯的因素,饮用红茶的人数较少,故饮茶种类与 VCI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尚需进一步验证。单因素分析中还发现经济收入低和文化程度低可能是VCI的危险因素,考虑到经济收入高或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可能饮茶者相对多,将两者分别与饮茶进行交互分析,发现饮茶又经济条件好人群 OR值小于饮茶经济条件差或不饮茶经济条件好的人群,说明去除经济条件与是否饮茶可能存在内在联系的影响,饮茶与经济条件好可能对VCI起协同保护作用。同样的结果见于文化程度与饮茶的交互分析。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在控制了地区、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高血压这些混杂因素后,几乎每天饮茶的人OR为0.513,95%CI 0.272~0.967,说明几乎每天饮茶可能是VCI的独立的保护因素。

由于欧美国家人群饮茶的习惯不如亚洲人群普遍,饮茶的种类也较为单一(红茶为主),所以类似的研究较少。为数不多的文献报道主要是探讨饮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或饮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这些研究报道主要来自于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我们的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陈祚等[2]曾对中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15组人群进行了饮茶与脑血管病的横断面调查,发现饮茶与卒中存在独立的负相关关系(OR=0.6),并且饮茶量与卒中危险呈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Sato等[4]对日本5910名不吸烟饮酒的妇女进行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喝茶多的人卒中史较少。将年龄、居住地、高盐饮食排除后,这种卒中的不均匀分布仍然存在。4年后随访该人群,饮茶每日少于 5杯的人比饮茶大于等于每日5杯的人卒中发生率要高两倍多。王清华等[5]对 AD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AD组饮茶量比健康组少,并且饮茶对 AD的保护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Tsurugaya[6]计划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多喝绿茶和认知损害的低流行存在相关。饮绿茶4~6杯/周或1杯/天和饮绿茶≥ 2杯/天相对于≤3杯/周的 OR值比分别为0.62 和0.46。新加坡老龄化纵向研究人群中,对年龄≥55岁的中国人群测量茶的摄入量并且进行MMSE测试,发现总体茶的摄入量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低患病率存在显著关联。与极少饮茶或从不饮茶的相比,茶摄入量为低水平、中等水平以及高水平人群的OR比分别为0.56, 0.45 和0.37[7]。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饮茶可能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推测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首先,饮茶可能通过血管机制起保护作用。茶含有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通过降血脂、降低黏附分子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调节一氧化氮合酶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8-12]。而茶多酚和茶氨酸还可以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而不影响正常鼠的血压[13,14]。其次,饮茶可能通过神经保护机制发挥作用。茶多酚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铁螯和作用、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5-18]。此外,茶氨酸是谷氨酸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可以减少脑缺血带来的脑损伤[19]。

本研究系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避免了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的选择偏倚。调查采用筛查和临床诊断两阶段法。临床诊断是由2名神经科医生同时做出检查和诊断,如果出现异义,由1名主任医师进行再次判断确诊,从而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调查员均进行了统一培训,以减少信息偏倚。调查对象不仅为本人,还有家属及其他知情者,从而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减少回忆偏倚。本研究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匹配,并且采用多因素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饮茶可能是 VCI的保护因素,为VCI的预防提供了一条更为经济、方便、普及性强的途径。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饮茶时一般不计量茶叶的重量,故未能获得饮茶者每次饮茶的量,代之以每周饮茶的次数来代表饮茶的多少,这给饮茶的定量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不能对饮茶量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做更精确的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饮茶的量和饮茶习惯的持续时间加以精确细化,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1]孙厚亮,张新卿. 血管性认知损害[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 30(5): 405-407.

[2]陈 祚,李 莹,赵连成,等. 饮茶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8): 27-31.

[3]Ingles JL, Wentzel C, Fisk JD,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incident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out dementia[J]. Stroke, 2002,33(8): 1999.

[4]Sato Y, Nakatsuka H, Watanabe T,et al.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green tea drinking habits to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J]. Tohoku J Exp Med, 1989, 157(4): 337.

[5]王清华, 张振馨, 唐牟尼, 等. 吸烟、饮茶、饮酒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 37(3): 234-238.

[6]Kuriyama S, Hozawa A, Ohmor K,et al. Green tea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the Tsurugaya Project[J]. Am J Clin Nutr, 2006, 83(2):355-361.

[7]Ng TP, Feng L, Niti M,et al. Tea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cline in older Chinese adults[J]. Am J Clin Nutr, 2008, 88(1): 224-231.

[8]刘波静.茶多酚对动物血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和抗氧化作用[J]. 茶叶科学, 2000, 20(1): 67.

[9]Ludwig A, Lorenz M, Grimbo N,et al. The tea flavonoid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reduces cytokine-induced VCAM-1 expression and monocyte adhesion to endothelial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4, 316(3):659-665.

[10]El Bedoui J, Oak MH, Anglard P,et al. Catechins preven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invasion by inhibiting MT1-MMP activity and MMP-2 expression[J]. Cardiovasc Res, 2005, 67(2): 317-325.

[11]Ouyang P, Peng WL, Lai WY,et al. Green tea polyphenols inhibit low-density lipoprotein-induced proliferation of ra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 Di Yi Jun Yi Da Xue Xue Bao, 2004, 24(9): 975-979.

[12]McCarty MF. Up-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activity as a central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just say NO to stroke [J]! Med Hypotheses, 2000,55(5): 386-403.

[13]Yokogoshi H, Kato Y, Sagesaka YM,et al. Reduction effect of theanine on blood pressure and brain 5-hydroxyindoles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1995, 59(4): 615-618.

[14]Negishi H, Xu JW, Ikeda K,et al. Black and green tea polyphenols attenuate blood pressure increases in 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 J Nutr, 2004,134(1): 38.

[15]Hong JT, Ryu SR, Kim HJ,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green tea extract on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brain injury in Mongolian gerbils[J]. Brain Res, 2001, 888(1): 11-18.

[16]Levites Y, Amit T, Youdim MBH,et al.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rescue against amloid beta toxicity and PKC-dependent release of non-amyloidogenic soluble recusor protein by green tea polyphenol(-)-epigallocatechin-3-gallate[J].FASEB J, 2003, 17(8): 952-954.

[17]Rogers JT, Randall JD, Cahill CM,et al. An iron-responsive element type Ⅱ in the 5′-untranslated region of the Alzheimer′s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transcript[J]. J Biol Chem, 2002, 277(47): 45518-45528.

[18]Kim HK, Kim M, Kim S,et al. Effects Of green tea polyphenol on cognitive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activities[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4, 68(9):1977-1979.

[19]Egashira N, Hayakawa K, Mishima K,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g-glutamylethylamide (theanine) on cerebral infarction in mice[J]. Neurosci Lett, 2004, 363(1): 58-61.

猜你喜欢
血管性饮茶人群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血管性痴呆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开心解郁丸对血管性抑郁大鼠单胺递质及BDNF的影响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