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友
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对游客开放,专程前来观赏者一年四季摩肩接踵。
无独有偶,安徽省萧县县城环城路301号也出现了一个王家大院:占地不下100亩,乃医院、工厂、办公楼、宿舍楼融合而一的大院子。这是由20多个小家庭组成的四世同堂大家庭,有人71口之众、固定资产超逾两千万元……它的格外瞩目之处在于——整个大家族内除了因个人喜好不同而衣服、食品消费和工资区别外,住房、用车、家具、生活用品、医疗、教育及红白喜事的花费等等均统一规格置办,实践着“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生活模式,因此,这里同样成了人们越来越兴致盎然的关注之地。
一
这新版王家大院的主原本是萧县刘套镇马场村人,命运发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20世纪60年代末。当忠厚贤惠20岁的陆继兰嫁到这个家时,看到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贫如洗。结婚的王德安除了要侍奉老母亲外,还有未成年的4个弟弟、3个妹妹需要赡养。因此,才过门的陆继兰就挑起了撑起一家十余口衣食住行的重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人勤劳苦干,齐心协力种好承包地,日子有所好转。1976年,离开教师岗位的王德安跟别人学会了烧窑出砖技术。由于很快带上了徒弟,一年的收入竟能达到2000多元,这在当时是令人眼红的“天文数字”。从此王家不再为吃喝问题而苦恼。
王家命运发生第二个转折点是在1986年。当年7月,一家人借款3000元买了一台旧机床,在两间庵棚里办起了一个小修配厂。大哥既当师傅又当厂长,负总责。老二、老四搞加工修配,精明的老五王清军则专跑采购。不久,大嫂陆继兰把持家经验用到厂子日常管理上,嘱托老三王清良带部分女眷种好承包地外,其他女劳力全部参与工厂管理和劳动,从事搬运、装卸、烧菜送水、打扫卫生和收费等活计,全家明确分工、各尽所能。王德安夫妻告诫弟妹们,人对物质生活追求是无止境的,勤俭朴素才是持家宝。所以,兄弟几人在外跑业务吃的都是2元一碗的馄饨或3元一碗的拉面,招待客户也全在家中,成本不会超过百元。由于为人实诚,这种做法反而赢得了客户的理解和尊重。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从1986年到1988年短短3年时间,修配厂的产值由最初的2万元猛增至100万元。王家并不小胜即止,1993年又在县城征地21亩和投资800多万元,创办起了一个造纸机械厂……红红火火发展了5年,相继完善了造纸机械厂的一系列配套工程,两幢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综合宿舍楼及办公楼也矗立了起来。接着,王家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面向市场滚动发展,陆续开辟了油脂加工企业、黄河故道土地复垦等等,综合开发了60亩水面、40亩河滩地,成为集水产养殖和优质水果种植一体的联合企业。2001年,王德安还投入200多万元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联手,开办了一座名闻遐迩的《为民医院》……为保证这所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社会吸引力,他们不惜高薪聘请徐州医学院5名教授长年坐诊,由自己的女婿亲自主持管理工作,努力以建立现代化企业模式为方向。现在,医院已有职工100多人,年营业收入达300多万元。由于经营管理冲破了家族观念束缚,面向社会不拘一格纳才引智,这个包罗万象的家族集团企业已走上了稳健发展轨道,成为萧县乃至皖北地区数得着的大户人家。
二
在这个大家庭里,陆继兰和王德安是不折不扣的领头人。
71口人和谐相处不是件容易的事,靠什么“法宝”达到“家和万事兴”?王德安说,靠以德治家、勤俭持家、互爱兴家!陆继兰吃苦耐劳,贤德慈爱,胸怀宽广,40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吃苦在前,既开动脑筋与家人共谋发家致富之策,又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婆婆情同母女,侍奉至孝,料理无微不至,一直到婆婆去世。对小叔子、小姑子、侄子、侄女们:陆继兰长嫂如母般关怀备至,疼爱情深,操持婆家7个弟弟妹妹先后成了家。为了全家和睦共同富裕,她又征得各家的同意把3个出嫁的妹妹及家人接回来,共同创业共享发展成果。陆继兰经常循循善诱地告诫全家,特别是晚辈们,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教诲培养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如今,这个家庭在大学、中学有27名学生在读,其中大学本科生5人,大专生3人,中专生3人,高中生3人,初中生13人,外出留学一人。王家培养出的大学生为自家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力量:两名学医的“孙子辈”陆续去了二叔管理的医院就职,其他学过技术的在铸件厂做技术,各按照其适合的岗位分配任务。大嫂把包括自己在内的60多口人各自分工,或务工或务农,没有一人吃闲饭。这样既减少了聘用工人,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又讓每人各展所长,增加了家庭成员的个人收入,同时也增强了一家人的凝聚力,培养了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家风。王家虽然地处县城繁华地段,但严格的家训使得每个人奉公守法,远离灯红酒绿。这个家庭负责财务和外联的小婶张忠侠感慨地对记者说,大哥和大嫂领家过日子,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几十年如一日,多吃亏少说屈,索取小贡献大,这样的人说话自然有分量有威信,自然有亲和力、感召力,大家对他俩还有啥不服?
在陆继兰的带动影响下,全家人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蔚然成风,让这个家庭里的所有人几乎都不计较自己的得与失。2003年6月,陆继兰的二女儿素萍得了疑难重病,大家庭拿出几十万元在徐州九七医院治疗,全家成年男女轮流守护照料,80多岁的奶奶多次前去探望。虽然久治不愈,素萍最终成了植物人,但丈夫欧阳儒强整日整夜地守护在身旁,悉心照料,至今如此。互爱、谦让和宽容,正成为这个大家庭不断中兴壮大的动力源泉。
三
老祖母膝下8位子女,继而衍生出55位子孙和7个重孙,71口人分属22户小家庭。走进这栋每层10套的宿舍楼会发现,每一套房子不但都是一样的三室二厅结构,连房屋里面的电视、空调、冰箱都是一样品牌颜色的。40套房子,还剩下18套,那是将来给事业有成的孙子们结婚准备的。住在宿舍大楼的22户小家庭,根据陆继兰的统一安排,全家人除了衣服、零食等因人而异自行购买外,其他生活用品(包括米、面、油)由大哥掌管的集团福利部统一购买发放。即使是家族里外的红白喜事人情往来,也按每户200元标准,由财务统一管理按大家庭要去的人数送礼,要去的人根本不用操心其他事。各个小家,无论嫡亲或旁系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姑姑家和叔伯家孩子的住房、家电、结婚花费都是一样的标准。也就是说,在这个大家庭里,除了按时上班,其他什么也不用担心,这实际已做到了“按需分配”。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就是把各种小家庭利益和大家庭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统收统
支。
记者参观了王德安大外甥蒋连法的小家庭,房间装饰得整洁气派。150平方米的大套房里,空调柜机、彩电冰箱音响、红木家具等一应俱全,就连饮水机、煤气灶和餐桌等小生活设施都是由集团统一发放的。算起来,其总价值在4万元以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蒋连法还掏出自己那部价值3000元的摩托罗拉手机说,这也是厂部统一配的,每月报销话费200元。蒋连法介绍,大家庭每个月定期召开三次家庭大会,把生产经营中大家出现分歧的意见统一摆到桌面上解决,让大家的疙瘩、牢骚在这一晚都能发泄完后,达成统一的方案,同心同德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大家庭的资金分配情况也很有章法:各企业的大部分经营收入由管理者用于扩大再生产;大家庭中选出一人管理财务,每个月各个厂按营业额给大家庭交纳“所得税”。用于支付统一配置的基本生活用品、红白喜事、孩子上学念书、医疗保健、出差旅游等费用。而每个小家庭日常零用来源于大家庭发出的工资,主管家业的第二代各位叔伯虽然分配工作不同,但每人每月都领2000元。往下一代的工资发放也有一定标准,而为家庭做出过贡献的老一辈“退休”后,也按月发1500元养老费。
人多力量大,大家庭办起事来气势也恢宏。对于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来说,孙辈结婚是件大事。2011年3月份,第四代一位男孩结婚。由于大家庭在外的亲戚朋友多。一共摆了130桌。结婚日子一定下来,原本该母亲操心的采购、婚车礼仪、聘礼等一切事宜,都由大家庭里负责后勤的来安排。婚礼前几天,管事的几位叔伯开了会,如同工作中的各取所长,将具体事务一一分配开,各人从财务领了钱就各负其责,一切井井有条。
四
富裕了的王家,没有忘帮扶邻里乡亲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2000年至今,王家4个企业实体吸纳并安置了400多名失业职工、待业青年和富余劳力,每年上缴税金达数百万元。
为了帮扶乡亲们脱贫致富,王家出资5万元给老家刘套镇马场村修建了4公里的柏油路,出资2万元新建了村小学,出资7万元帮刘套镇派出所买了辆小汽车,加强了公安部门的装备。大嫂陆继兰最放心不下的是村里的困难户,她从老家全村50个贫困户中各招一名勞力进企业做工,务工务农两不误。逢年过节,大家庭派人带着礼物登门看望老家当地的五保户、烈军属和困难户,换季时,为他们添购衣服。家办医院也经常给当地的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免费体检治疗。每遇谁家遭到天灾人祸,王家总是援手相助,扶贫济困。2005年,陆继兰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荣誉称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个和谐相处、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大家庭,让人感到既惊奇又羡慕,无疑为每一个家庭如何和谐相处发展树立了榜样。
2009年秋天,一直为家族发展操劳年近7旬大嫂陆继兰和丈夫王德安,退休回到刘套镇马场村老家颐养天年。可老两口退而不休,每天都要坐车来厂里转转,晚上回家不忘从食堂带份白菜烧羊肉和两个馍回家。一个家资千万的家族企业创始人,竟然多年保持这样的晚餐标准,这也许值得一掷千金的国企老总和每个小家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