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瑜 赵政
一、核心概念
1.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由“civil society”转译而来,是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话语,其概念源远流长,伴随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几经变迁。古希罗时期,公民社会指这一时期所特有的城邦文明国家。17、18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为反对专制王权从个人权利角度来界定,认为公民社会是外在于国家的社会组织,并以政治自由作为其主旨。19世纪西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普遍胜利,在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空前发展的条件下,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黑格尔第一次将公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中剥离出来,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观。马克思揭示了公民社会成员的物质生产活动决定政治国家活动和历史的实质。现当代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则从经济领域转向文化批判领域。
按照现代政治哲学观点,所谓公民社会就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自由、平等、法治、契约、参与、公正等为价值支撑,以尊重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由独立于国家、具有自主和自治能力的个人家庭领域、社会经济领域和社团组织有机结合构成的社会系统。
2.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概念源于西方,对其内涵的界定存在不同的流派:派伊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公民平等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加强,并成为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主体,同时政治体系能力不断提高,能有效满足社会的需求,协调和解决社会的种种分歧;阿尔蒙德则明确地提出政治发展指的是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民主化两个命题,衡量政治发展的标准是政府的能力和人民参政的情况;亨廷顿则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政治制度化以适应扩大了的政治参与的要求,他强调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的作用。借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并吸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认为政治发展是指伴随着社会力量的壮大,一个社会的政治系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趋势,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由传统向现代不断发展前进的动态过程。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框架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就中国政治发展而论,应该包括两大命题:第一、从国家层面讲意味着国家力量的增长、政治体系能力的提高,表现在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和政治稳定的有效维护;第二、从社会层面讲意味着社会力量的增长,公民法律意识、权利观念、参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促进一种包含契约、法治、平等理念的政治文化的塑造。这也就是新时期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逻辑框架。
三、公民社会对中国政治发展提出的挑战
改革开放 30 年来,由于体制改革的深入,过去国家社会高度一元化,政治经济集中的局面不复存不在,这位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市场化、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世俗化以及社会生活的非政治化出现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对我国传统上的集权体制构成了挑战。从本质上说,我国公民社会对中国政治发展构成的挑战主要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对集权体制的挑战,是社会力量对国家力量的挑战。而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公民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社会必然会对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构成挑战。
政治发展理论源于西方,在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问题,因此不能脱离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从西方语境中引入的政治发展理论在指导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时必须寻找新的切入点,为中国政治发展找到新的动力,以解答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困境。
四、公民社会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动力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公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构成国家的基础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中世纪公民社会发育催生了自由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生长,可见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依赖一定社会条件。针对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理论与现实困境,除了在政治领域寻找动力资源外,更需在非政治领域的经济社会领域寻找新的动力资源。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将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和推动力量,必将发挥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功能,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动力。
1.公民社会维护政治稳定
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政治稳定。正如小平同志所言:“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穩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掉。”_可见,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有效治理与政治的稳定,然而改革所导致的利益在各阶层之间的分配不公平,出现了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的现实,加上我们在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心理适应问题,导致近年来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度降低,政治离心力加剧,社会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多,影响到政治发展的顺利推进。
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的影响因素是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以及现代化进程的速度等。而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能够使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私人经济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公民社会的自治能力和平衡能力将有助于弥补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造成的社会失序现象,保障了社会的有序发展。因此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恰好可以调节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张力,起到缓冲社会动荡的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公民社会推动政治民主
民主作为现代政治的强势话语,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从价值追求看,民主表现为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从制度层面看,民主“一直是根据政府权威来源,政府所服务的目的和组成政府的程序来界定。”_当前,追求政治民主已成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潮流,成为普适性价值共识。公民社会以独立的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为依托,以自由、平等、民主、契约等为价值支撑,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影响国家权力运行。所以公民社会的独立存在为民主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它既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基础,也是推动政治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资源。
首先,公民社会能形成政治民主的社会制衡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监督政府行为、限制国家权力扩张。公民通过意见表达、示威、舆论监督等途径,密切关注政府的行为,并对国家权力施加压力,约束其行为的任意性,使政府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从而有效的防范了公共权力的滥用,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形成力量的平衡。
其次,公民社会能够促进政治参与。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离不开广泛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_,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要想有效化解各方的利益矛盾,扩大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就必须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可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亨廷顿提出:政治参与的水平会随着现代化的推动而越来越高。政治参与的扩大,就必然要求政治体系能阻止和疏导这种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并且能将现代化所产生的新社会势力吸引到组织系统中来。公民和团体通过参与表达各种利益诉求,并实现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与控制,但是这种广泛的政治参与需要受到政治体制的规范和影响,使其得到很好的整合,这样会有效的推动我国民主化的进程。总之,“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衡量国家善治与政治文明程度的一条重要标准”。 深入持久的政治参与必然成为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再次,公民社会能形成弹性机制,可以有效化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公民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体能广泛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和角色群体,從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吸收的功能,迅速吸收社会所释放的能量,把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还能进行横向的不同群体的对话协商。有效缓解了国家与个人的矛盾,提高了抵御社会动荡的能力,进而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达成宽容与妥协。总之,这一弹性机制的形成,势必成为一种稳定的隐性力量,为政治民主保驾护航。
最后,公民社会实行自治机制,为实现民主自治奠定了基础。“公民社会发展了自主自治、自我对话协调的机制,并致力于通过和平的、理性的方式解决利益冲突,公民社会的理性自律精神使得它本身具有调节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态化的功能和作用。”_因此,这种自治功能与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相结合,能够有效强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在壮大社会力量的同时,巩固了我们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3、市民社会塑造政治文化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_特定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系的必要基础,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实现政治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需要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的社会生长机制。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民社会正是这种机制。因为“现代政治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市民社会的土壤之中,才能形成普遍的公民精神,最终实现政治文化形态的转型。”_
我国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并且以自由、平等、民主、契约等理念为价值支撑,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公民在公民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强调个体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允许个性的充分发展,允许各种思想、文化同时存在,是一个崇尚理性多元的社会。这些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作为公民社会的权利主体和道德意识主体,以契约精神结成社会团体,为社会注入了活力,培育了公民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奠定了基础。这样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生长点,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克服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确认了独立人格、权利平等、民主法治、社会责任等观念,建立起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社会,对塑造适应我国政治发展进程的政治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保持一个活跃的、强大的、参与性的公民社会,不断扩大社会自主领域,限制国家活动范围,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是增强国家能力、建立“强国家”的前提;对于我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建设政治民主的动力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