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桥市长》的空间叙事和主题探究

2012-05-08 03:44卿军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查德卡斯特市长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作为英国一位跨世纪的著名作家,生于1840年,卒于1928年,在其充裕的一生见证了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时期,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辉煌和衰退时期,经历了社会的风雨般变革,创作了一部部文学精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精美的诗篇和散文,而且关键是创作了流芳百世的小说佳作。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创作按照他自己的归类,分为几类,其中关键的一类是“性格和环境”小说,也即威塞克斯系列作品,主要包括《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在这“性格和环境”系列小说中,《卡斯特桥市长》算是风格独特的一部作品。不仅题材是托马斯·哈代小说中唯一一部围绕城镇背景的,而且也反映了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农村文明向工业文明、农业化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变革和人性的异化。也主要揭示了威塞克斯人在工业化浪潮中同当时社会环境产生的冲突,小说 《卡斯特桥市长》使这种社会与环境的冲突达到了最顶峰,在这部小说中,托马斯·哈代通过运用空间转换叙事方式叙述了维多利亚时期工业化进程中威塞克斯农村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占领的悲剧性过程。小说讲述了亨查德的发家致富过程,他从一个性格暴力、碌碌无为的农民割草工人一步步爬到赫赫有名、光芒万丈的市长宝座,但最后因为性格的缺陷和命运的无情捉弄,境况瞬息万变,最终一败涂地,失去立足之地,在孤独中凄惨而死。亨查德年轻时就是一个普通的割草工人,没有特殊优点,在一次酒醉的状态下,竟然破天荒地把妻子和女儿以区区几个便士的低廉价格卖给了水手纽森,酒醒之后,幡然悔悟,发下痛誓——从此滴酒不沾,进而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生意蒸蒸日上,成为万人瞩目的卡斯特桥市长。即将大喜之时,前妻的出现改变了命运,加上苏格兰人法尔弗雷的出现,亨查德的命运开始变得难以预测,先是极其辉煌,但很快便急转直下,亲人、事业、爱情一一离去,最终流离失所,悲惨抑郁而死。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人物的身份意识和命运变换以及主题彰显的是托马斯·哈代多种叙事策略娴熟运用的结果,其中的空间叙事策略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小说《卡斯特桥市长》的た占湫鹗吕砺厶卣

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物质形态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是人类文学创作的两条重要脉络。按照传统的叙事学说,时间这一维度常常成为叙事的主要特征,而空间往往被忽略。根据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书的阐释,根本性地转变了传统叙事学“通过时间消灭空间”的看法,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发展与演变的静止性平台,相反,它是动态的、发展的一个过程,突出强调空间的社会性。1945年,随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赛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文的出现,小说的空间形式在学界首次被提出,标志着文学空间研究的开始。他主要就空间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反驳了以往对小说中空间形式疏忽的欠妥性,坚决反对空间在文学创作中的次要性、中立性和不可视性观点,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有语言的存在空间、故事情节的物理空间和读者的接受空间等。现代语境下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是相互转换的,某种意义上,空间是时间的定格和停滞。这样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完全可以具有打破时间先后和事物因果发展的这种传统叙事特征,突出空间的叙事形式。具体来说,空间形式指作家通过多重故事情节的设置、蒙太奇手法、片段特写、文本并置等形式模糊时间特性,通过这种叙事策略舍弃传统的线性叙事策略,从而采用时空并置以空间为主体的形式。这种空间不仅指具体的物理空间(有形的环境、地点等),还包括无形的精神空间(心理空间、情感空间、感知空间等)。伴随着《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发表,学界对叙事空间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已是新时期文艺领域的大潮之一。作为传统小说的《卡斯特桥市长》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小说中多次提到故事发生的时间,如亨查德醉酒卖妻就是一个明显的时间界限和标志,故事情节很多都是以此为参照的,似乎不符合空间形式分析的特征,但按照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形式和相互联系,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时间是空间的另类表达,小说中隐喻式的空间观念比比皆是,因而小说中的空间叙事是完全有必要予以解析的。

三、小说《卡斯特桥市長》的空间叙事分析

作为传统的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具备了传统的空间形式,包括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但是,新的空间形式理论需要打破传统的以唯物主义为本位思想的空间原则,正是唯物性的一元论限定了空间理论的突破。相反,空间理论的突破需要唯心论思想的注入,为之提供开阔思路。空间的存在指沉淀在人类意识深处的一种图式体系,从根本上说它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不仅仅包含客观的外在物体。这样传统叙事学中具体的故事发生地点、场景布置、物件摆设这一类立体的三维空间概念放置在现代叙事学的条件下,就有了新的外延与内涵。简单地说,小说中的叙事因素具有了意识形态特性,以停滞共时性和唯心性为特征,以突出主题为目的。这样,从另外一个层面,可以把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空间叙事因素分为意象类(实体物)和抽象类(虚化物)。

《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意象类空间可以分为故事地点和具体物件等,这一类空间形式在作品中不同层次的转换和浮现,达到烘托主题或渲染气氛的目的。首先是大空间的跳跃式转换,故事的开头发生在19世纪英国的乡村部落,那里人们过着衣食无忧但也不富裕的乡村生活,民风淳朴,清闲地体验着“笑谈风声”。这也是主人公亨查德的出场背景,这样的境遇之下,一个普通的割草工人会有怎样的结局?令人着实难以想到日后的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尤其是在小镇上酒醉卖妻的场景设计更是令人称绝,不仅使我们瞬间明晰当时整个社会风貌,更使我们明白亨查德这一主人公的特性——暴戾无常、刚愎自用,更是与以后的显赫无比不成对称。紧接着就是时空的大转换,多年之后,故事移到了卡斯特桥,从农村到了城镇,虽然英国当时城乡的结合比较紧密,外在的自然界限不是很明显,但是社会环境已经完全变了,亨查德再次出现已经是身份高贵的市长了,身份地位的变换以社会环境的变换为基础,显得自然协调,也预示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又近了一步。在卡斯特桥这个大的空间之下,又出现诸多具体的场景如市政厅、粮仓、咖啡馆等,这些空间因素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随着人物性格的刻画、情节的发展、主题的延伸等位出现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深意。

而小说中的抽象空间也是屡屡出现,主要以亨查德酒后卖妻的场景和那个卖燕麦粥老太太的寥寥话语为代表。故事当中,“酒后卖妻”一定程度上是小说的一条空间大线索,它是一切故事的起源,也是主要人物心理空间的主要容纳物,不仅是亨查德内心的阴影,也是世俗群体潜在的话柄和攻坚手段,在这种意义上,时间的发展只是为了证明空间的存在,这一空间因素始终伴随小说全篇,而卖燕麦粥老太太的几次出现,凭借其俗气的眼神微妙变化和寥寥数语,显示了时空的转换和社会空间的巨大变化以及人性空间的异化变质,也预示着亨查德最后悲剧的必然性,其悲剧不是个人所为,不是运气,性格等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当时整个英国社会变迁和人类思想意识退化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空间促使个人小空间的变形。

四、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为维多利亞时代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托马斯·哈代用自己犀利的笔触和娴熟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部部鸿篇巨制,抒写了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社会转型编年小说,主要反映了当时英国宗法制社会下农民群体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之下,表现出的迷茫、痛苦、无奈、蜕变等,控诉了维多利亚时期辉煌之下隐藏的社会危机和道德沦丧,同时揭示了社会变革的不可阻挡性,更突出了社会的悲剧色彩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以《卡斯特桥市长》为代表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融合空间叙事学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拓展加深了作品主题范围和深度,更明确了一系列社会批判主题,高举起反抗宗法社会的大旗,箭头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道德的守旧、宗教的伪善性、婚姻的悲剧性、社会的腐朽性等。因此,从《卡斯特桥市长》中我们不仅感受的是时空的转换和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运用,更是对作者关注社会和民众的悲悯意识的敬仰,托马斯·哈代没有沉浸于亨查德悲剧的虚幻设计,使其具有浪漫主义的结局,而是勇敢地使其接受社会的洗礼,他的命运就是社会现实的缩影和时代的印记,当然作者的同情意识还是伴随着作品进行的,不过作者传达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风情的描绘和人性命运主题的彰显。

[参考文献]

[1] 哈代.卡斯特桥市长[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2]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3]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 [美]约赛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絒M].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5] 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6] 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作者简介]

卿军(1969—),男,四川蓬安人,本科,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阅读、翻译、写作等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查德卡斯特市长
两个大忙人
还您一包炒腰豆
你是市长?
市长先生
英国议员候选人因骂奥巴马被退选
英国十大闹鬼城堡
淡忘
跳舞的老鼠
干杯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