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解构性

2012-05-08 03:44郑彩香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知识型萨拉维多利亚

一、对本质的解构

《法国中尉的女人》(以下简称《法》)以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复杂、变幻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查尔斯·史密森是位古生物学家,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和丰厚的物质财富。他的未婚妻蒂娜·弗里曼年轻、清秀,颇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在外人看来,两人的结合是门当户对、幸福美满的,但萨拉·伍德拉夫的出现使得二者平静的恋情出现了裂痕。萨拉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相貌平平的她甚至声名狼藉,但萨拉神秘的气息和独立的性格却深深吸引了查尔斯。面对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几经思想斗争的查尔斯解除了与蒂娜的婚约,毅然展开了对萨拉的追求。

初看起来,小说似乎要重复着一个关于三角恋爱的老套故事。但福尔斯却出人意料地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结局。第一种结局,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查尔斯和萨拉最终有了完满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结局代表了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固定模式。第二种结局,萨拉永远失踪,失望的查尔斯在痛苦中反省,最终与未婚妻蒂娜重归于好。这种结局体现了传统道德对爱情从一而终的要求。第三种结局,萨拉失踪之后,查尔斯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她,此时的萨拉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贫穷、伤感的落伍女子,她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出于对自由的考虑,萨拉同意与查尔斯保持恋爱关系,但拒绝与他结婚。这种结局体现了争取女性自由解放的女权主义观点。

福尔斯对小说结局的处理一反以往小说的固定安排和人们对小说的通常看法。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应当由具有连续性的开头、过程和结尾组成,这个结尾或是完满的,或是悲凉的,或是让人遐想的,但在形式上它总是固定的“一”而不是“多”。这种对小说形式的看法起源于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的叙述学里得到了完整的概括,从而深刻影响了作家的写作和读者的理解。福尔斯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说就是一种游戏,游戏的乐趣就在于过程的随意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小说的最大危险就是它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与此相对应,福尔斯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塑造和屈从权威,而是创造和实现自由。在此,福尔斯对传统叙事理论的突破,体现了他对本质主义的反对,在他看来小说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说小说有什么本质,那就是自由,是对本质约束的突破。

本质主义是西方传统思想的核心特点。人们总是希望在不定中寻求稳定,在未知中寻求必然,因此,当古希腊哲人面对变化莫测的世间万物时,对确定性的寻求成为了他们思考的最高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种确定性是理念所赋予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是由形式所赋予的;在基督教看来它由上帝所赋予的。不管是理念、形式,还是上帝,它们都是万事万物本质的别名,是本质使得万事万物“是其所是”和“如其所是”,人类理性的目的就在于认识本质,对本质的认识构成了真理的全部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构成西方漫长传统的本质主义具有如下问题:首先,“本质”是人们误用语言而产生的幻觉,不同的事物之间也许存在着某些家族类似性,但却不存在共同的本质。其次,寻求本质是西方传统哲人的重要任务,但不同的哲學家对什么是本质却没有统一的看法,这说明即使存在本质,人类有限的理性也无法对其认识透彻,因为它存在于彼岸的超验世界。最后,虽然人们对什么是本质没有共同的看法,但都想以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这体现了文化霸权主义,容易造成真理的白色恐怖。

后现代哲学家通过艰深、晦涩的哲学话语说明了本质主义的谬误和危害。在《法》中,福尔斯则通过开放式的结局,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反本质主义的深刻内涵:本质是一种形式的规定,这种规定限制了人的思想,压制了人的自由。开放性的结局就是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僵死的规定,它是多元的,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选择,从而展现生活的无限可能。

二、对历史的解构

福尔斯以其鲜活的笔法和细腻的刻画使我们仿佛真实地置身于维多利亚时代。那一时期,随着政治改革与工业革命的良性互动,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的中心。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使人们开始感受到理性的强大力量,上帝的权威开始被人的权威所取代, “上帝死了”的口号在社会中逐渐响起。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上帝死了,任何行为都是可被允许的”。上帝这一最高立法者的形象在人心中的淡化带来了人类信仰的缺失,而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又让人感受到了追求财富的快乐,纵欲主义渐渐滋生。因此,那个时代出现了福尔斯在小说中所描述的荒唐景象:一方面人们在正式场合里宣扬着妇女的神圣形象,另一方面妇女在社会中被欺凌成廉价的泄欲工具;一方面这一时期英国的教堂数量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多,另一方面妓院的数量也达到了历史之最。

在《法》中,福尔斯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总体状态,更在风格上成功地模仿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小说的第一章,以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迷》作为引言,女主人公萨拉在寒风凛冽的莱姆湾的出场也颇具哈代的风格;在多数时候,福尔斯用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惯用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进行表述,让人强烈地感受到19世纪现实主义的小说风格;在描述中,福尔斯还引用了大量关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史料,使读者相信他们所读的一切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然而,正当人们对福尔斯描述的历史深信不疑,对查尔斯与萨拉的爱情故事深深着迷时,福尔斯的笔锋急转直下,小说的第十二章,作者突然发出了“萨拉是谁?”的疑问,并坦言小说中的所有故事和场景都是自己的想象和杜撰。面对叙述的巨大转变,读者不禁会产生疑惑:福尔斯所描绘的故事是真是假?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吗?福尔斯在《关于一部未完成小说的笔记》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坦言自己对历史小说没有兴趣,《法》是他自由的创造,而非对历史的复现。在小说中福尔斯还通过查尔斯之言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真实的态度:历史是人们为了掩盖真实而建立起来的虚幻,这种幻觉与吸食鸦片产生的虚幻无异。对此,哈钦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指出了福尔斯制造强烈反差的真实目的,即为了促使我们对传统的历史观进行质疑和解构,告诉我们史实知识只是虚幻的建构。

对历史知识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观点。传统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固定事实,研究历史学或者说历史知识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记录、整理和编纂,以文字的方式再现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对此,后现代主义发出了严厉的诘难。福柯认为,人类知识的建立依赖于“知识型”(episteme),知识型类似于一种特定的理论范式,人们通过这种理论范式决定知识的对象、形成知识的方法、判断知识的标准。因此,知识型构成了决定样态的核心因素。通过细致考察,福柯发现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知识型,但不同的知识型之间并没有任何的连续性,一个知识型对另一个知识型的取代是偶然的、无规律的,因此知识型的更迭也不能代表理性的进步。通过对人类知识发展的考察,福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与传统观念迥然不同的历史图景:人类知识和历史的发展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不是整体性的,而是碎片化的;不是理性必然的,而是偶然任意的。由此,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知识都是某种特殊知识型虚幻的建构,人类想再现客观历史的企图只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奢望。

福柯思想的魅力在于其详细的考证、严密的论证和深刻独到的视角,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理论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深奥且抽象的。福尔斯则以文学家独特的方式,通过带领读者进行思想旅行,让读者由自身思想经历深刻体会到历史知识的虚构特性。他先以生动的笔法和详实的刻画故意展示出一幅看似真实的历史画面,这种展现方式正是传统历史知识所具有的特点。而正当读者欲将其视为对历史的记录时,福尔斯脱下了伪装的外衣,真诚地告诉你,故事是他的虚构。通过制造强烈的冲突和剧烈的转折,福尔斯让读者深刻体会了虚构的真实性和真实的虚构性,从而使读者对传统的历史观有了重新的质疑与审视。

三、结语

相对于传统思想对永恒本质和普遍真理的寻求,后现代主义认为本质并不存在,真理是多元且相对的,对固定本质的寻求会带来对自由的压制,对普遍真理的实践会带来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和真理的白色恐怖;相对于传统思想致力于对客观历史知识的建构,后现代主义则不断向我们原有的历史观发出挑战,揭示出历史知识的虚构性和历史图景的碎片性。福爾斯认为,任何杰出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深厚的哲学理论作为支撑。在《法》中,福尔斯将深刻但晦涩的后现代主义哲思化成了笔下鲜活、具体的故事,从而以生动的方式不断唤醒人们沉睡的理性,让人们打破成规和权威的束缚,实现自由的解放与个性的发展。而这在福尔斯看来也正是小说家进行创作的最高目的——“我们的第一原则是自由,而不是权威”。

[参考文献]

[1] John Fowles.玊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玔M].NY: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9.

[2] Linda Hucheon,.獳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玔M].NY: Routledge, 1988.

[3]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

[作者简介]

郑彩香(1967—),女,吉林松原人,研究生,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知识型萨拉维多利亚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维多利亚风
伦敦塔桥:维多利亚女王和男侍卫的“证婚人"
萨拉的烦恼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研究
“二货”拍照欢乐多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策略
Vikor methods basic in risk management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in Yemen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征与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