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敬君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第二中学霍林郭勒029200
【摘要】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的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才”,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关键词】初中历史,因材施教
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当代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学中即要完成知识目标,又要完成能力目标。那么根据学生整体及个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就成为我们教师必须时常运用的教育方法。
1.根据学生的整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初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根据本阶段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既传授知识,又提高相应的能力。具体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我们不能单单简单的把知识告诉学生,而应把知识进行联系,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水平能力,不仅满足于教学方法的生动活泼,而应注意从教材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
如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虽是两课但都在围绕一个问题,即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从而挽救资本主义。单纯从两课的课题《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来看,是看不出两课之间的联系的,就容易把它们分别讲授,使学生机械的接受记忆,但这只是完成了这两课的知识目标,而没有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忽视了能了目标。在上这两课时我根据本阶段学生的特点,把这两课内容以一个命题的形式出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各自走上了什么道路?产生了什么影响。以此命题为线让学生阅读课本,并独立完成找出答案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把问题深化,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等历程有较辨证和全面的认识。这样在上课时就既完成了课标的知识目标又是适应了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了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又完成了能力目标。
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同一阶段的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即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智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差异决定对同一阶段的学生不能同一对待,而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搞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局限,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正确的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成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大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孔子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并要求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适时进行有效的激励。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参差不齐的常规教学班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进行分组,能力与性格相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出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长的最优方案。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以便依次分层、划段设计练习及作业。如在布置作业要求时,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练习,还要有相应的提高思维、概括能力的训练,对于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作业就要灵活多样,使其能涉猎较多的内容,而对基础知识较差能力底的学生,只要求完成较基础的练习和容易达到的能力训练,以增强其信心,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把学生根据其个性特点分了若干学习小组,一般4到5人,在做练习时,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比如在复习七年级下册,有的组综合性较强,要回答:在隋的灭亡唐的繁盛中得到那些启发?有的组综合能力一般只要回答出:隋炀帝的暴政有那些表现?贞观之治的原因?这些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在汇报时不同的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同时在交流中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都有了成就感那还能没有兴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使学生尽其所能,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拾级而上,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在乐学中步入属于个性的天地。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精华思想,放之四海皆准,它在不同的时代发挥了作用,人类进入21世纪,时代变了,学生变了,我们教师更要掌握这一思想,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