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王文凤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死亡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心肌急性缺血导致心前区疼痛、发热、急性循环衰竭、心律失常等表现,属于中医学理论中“真心痛”等范畴。近年来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十分重要,我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其中男74例,女56例;年龄45~78岁,平均(59.35±11.62)岁;梗死部位包括心尖部16例、前间壁25例、广泛前壁22例、前侧壁31例、高侧壁15例、下壁及后壁21例。全部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同时排除严重心脏并发症、肝肾功能障碍、严重高血压、精神病史、智力障碍、听力、语言障碍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操作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
1.2.1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扩张冠脉、抗心律失常、溶栓等对症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气阴两虚型给予生脉注射液;瘀痰阻络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阳虚寒凝型给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1]。
1.2.2护理方法治疗期间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首先减少探视人数和时间,保持病房环境安静,防止不良刺激。经常巡视,对心律、血压等异常变化及时报告,以便医生掌握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遵医嘱给予溶栓、镇痛等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控制输液滴速。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2]。指导患者以滋而不腻、补而不燥为饮食原则,以低脂、低蛋白、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为宜。急性期给予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做到少量多餐,防止过饱增加心脏负担。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日常饮食中可加入蜂蜜,必要时给予番泻叶泡茶饮、口服麻仁丸等,保持排便通畅,并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排便,以防诱发再次心肌梗死意外[3]。指导患者调摄神志,戒躁戒怒,做到心胸豁达,正确面对疾病,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嘱患者家属和探视人员减少言语刺激,避免带来情绪剧烈波动。强调静养的重要性,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避免一切不良刺激[4]。
1.3统计学方法数据均录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死亡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危急重症,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和护理上各有特点和优势。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治则以扶正祛邪为法。在治疗期间需掌握扶正补养之法,切忌盲目大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发生便秘后,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心肌梗塞发生后,心肌血流不畅,以致血不养心、心不藏神而发生失眠不寐,对患者康复不利。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1]耿文怡.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716-1717.
[2]徐洁芳.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3):107-108.
[3]周霄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9):895-896.
[4]杨晓萍.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197-198.
河南省民权县中医院,河南商丘 4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