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昨天表示,陈光诚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可以像其他中国公民一样,依法通过正常途径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美国国务院随即赞扬中国的决定,并发表声明称,陈光诚已被一所美国大学授予奖学金,美将优先给予陈光诚和直系家庭成员办理签证。
我们认为,陈光诚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留学,这个结局对他本人和对中国社会都无害。由于陈光诚本人明确表示这是他的个人愿望,美国使馆也证实了他的愿望在十几个小时里有了上述改变,我们支持这一安排得以依法顺利实现。
事态的进展证明了中美外交当局合作处理棘手问题的意愿和能力都在加强,在保护个人自由方面,中美两国的政治主张远非像一些人所宣扬的那样有很大差别。
陈光诚事件之前的僵持,更多是因为它涉及了社会秩序。当它仅仅涉及个人自由时,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这件事值得各方都进行总结。美方通过与陈光诚的直接接触,已经了解了与他做沟通的特殊困难。这种困难直接导致了奥巴马政府受到反对党及舆论的猛烈批评。
陈光诚家乡地方政府经历了很多压力和麻烦,这件事提供了一个经验:不与任何批评、包括带着敌意的批评刻意对抗,对付各种骚扰的最好办法就是依法办事。
在华美国外交官及美国记者在与中方人士私下接触时,几乎都认同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都理解在中国解决一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会牵动不同的道义面,而它们很可能是矛盾的。他们知道让中国基层的问题都获得圆满解决非常不易。
但在涉及公共传播的场合,很多人往往会立刻换成中国人熟悉的“西方态度”。他们宣扬“普世价值”,并把中国的现实置于这些“普世价值”的对立面。他们把中国简单化成一个与民主和自由对立的国家。
少数中国人也随这些西方政治的代表性力量起舞,把中国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大潮及中国与西方十分丰富立体的关系都抽象为以价值观为轴心的斗争。中国的大事小事现在都有内外舆论力量试图将它们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驻华使馆对干预中国内部的事情表现得较为活跃,这有中国社会自身的原因,但美国使馆在这当中的主动性也不难看出。美馆似乎在表演美国在道德上的“完美”和“无所不能”,并将中国贬低成“失败”和处处都应向美国盲从学习的国家。这不是中美境况和美国使馆力量的真实展示。
通过陈光诚的事情,中国人可以看到美国舆论的偏激。这种偏激实际也在推动美国驻华使馆对实事求是的偏离。
希望陈光诚本人也有能力做反思。走进中美高层关注视野的他,应对自己的真实位置保持清醒。他还应当清楚,促成他人生这次戏剧性转折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不断增加的弹性。没有这些弹性,什么样的外部力量介入都没有用。
希望这件事情成为中国内外进一步看懂这个国家的一段特殊经历。
环球时报201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