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可 郭迪金 吴志平/四川省农业厅植物检疫站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我国对内、对外重要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于1988年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四川于2011年在内江市隆昌县首次发现。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同时还危害玉米、甘蔗、小麦、大麦及禾本科杂草,如防治失时或不防治,能造成水稻减产20%~3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我国防控稻水象甲已有很多比较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四川属新发现区域,其在四川的发生发展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后才能形成实用技术。为帮助于各地尽早掌握防控稻水象甲的相关资料,尽快阻截控制稻水象甲的危害,笔者根据近两年防控稻水象甲工作的体会以及其他省的经验,为大家提出在四川防控稻水象甲的要点并推荐目前防控稻水象甲的农药。
2012年四月,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下发了“稻水象甲防控(试行)方案”,明确提出了稻水象甲的防控原则和目标。防控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控制已发生区,严密监测阻截区域,保护未发生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减少危害损失,简单的说就是“控制发生区,保护未发生区”;防控的目标:延缓稻水象甲的传播蔓延速度,压低发生区内虫口密度,降低危害,确保不大面积成灾,简单的说就是“延缓传播,降低损失”。笔者认为,防控稻水象甲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时刻想到它不同于普通病虫害,它的传播会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产,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有检疫阻截稻水象甲的意识并负起相关责任;在战术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准备,技术部门推出的技术所达到的目标就是控制虫口数量,降低危害,减少损失,不大面积成灾。
目前的资料显示稻水象甲在四川只发生一代,(川南、川东南地区)初步表现的规律是:3月中下旬出现越冬代成虫,在田边杂草和刚揭膜的秧田中可查到成虫及危害状,4月下旬灯下出现成虫高峰;4月中旬~5月上中旬移栽本田可查到成虫及危害状,水稻栽秧15天后至分蘖末期,田间可查到幼虫危害状及幼虫和土茧;水稻抽穗初期,第一代稻水象甲成虫从稻田迁飞到稻田附近田埂和荒坡土表下越冬。
根据上述初步表现的规律,每年3月上旬就要着手进行田间灯光诱集监测,3月下旬要加大田间调查,还没有发现过稻水象甲的地方,一旦查到疑似症状,就要仔细查找成虫,以便确定虫情发生区域。已经出现稻水象甲的地方,要根据虫情发生情况适时采取措施,有效实施防控。
按照上述的原则和目标,防止幼虫造成损失是实施防控稻水象甲技术的重点,其防控最佳时期是水稻移栽后10天之内。一般在秧苗移栽后至封行前,只要查到典型的稻水象甲成虫为害状,不管查没查到成虫,均建议用颗粒剂防控。如果没有查到成虫为害状,但是这一生长期如出现“坐兜”现象,一定要下田拔秧、洗兜查幼虫和土茧,找到幼虫或土茧就要立即补撒颗粒剂防控。
防控稻水象甲成虫的主要目的一是压低越冬代成虫向本田迁移的数量,二是减少一代成虫迁移越冬的数量。主要掌握好两个重要防控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越冬代成虫出现至栽秧后15天内。这期间又分为两段时间,一是秧田期,二是本田期。秧田是诱集部分越冬代成虫的地方,一般在出现典型为害状或查到成虫后10天左右施药可集中杀死部分成虫。秧苗移栽本田后7~10天内,还有部分越冬代成虫直接从越冬地迁入为害,可结合防控其他水稻病虫害“一枪药”兼治。第二个时期是一代成虫迁飞至越冬地前,这一时期水稻一般处于抽穗初期,也可结合防二代螟虫等水稻病虫害“一枪药”兼治,能有效减少越冬代成虫数量。
推行统防统治防控稻水象甲,是控制稻水象甲种群数量及其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在统防统治的各个“统一”之中,最重要的是“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行动”。因为不论防控稻水象甲幼虫还是成虫的最佳时期都很短,错过最佳防控时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效果很差。所以由政府统一组织专业化队伍在统一的时间里,开展统一防控行动,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可供选择防控稻水象甲的农药较多,一般是按“高效、低残留、经济实惠”的原则来选择,第一次选择时要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适宜当地实际情况的品种后再大面积推广。现将目前我国已获登记防治稻水象甲且尚在有效期内的药剂及使用方法(表1)整理介绍,同时还将全国其他各省曾经选用或正在使用的部分药剂及使用方法(表2)也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表1 我国已获登记防治稻水象甲农药及使用方法
表2 其他省份使用的部分防控稻水象甲药剂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