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芬史学武
(1.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不同性别的城市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对比研究
宋爱芬1,2史学武1
(1.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通过抽取新疆4个城市的4所幼儿园、小学共404名儿童进行入学准备测试,其中,男191名,女213名,平均年龄6.31岁。结果发现:男童在认知与一般知识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成绩好于女童。具体而言,男童在观察、逻辑推理、符号表征和逻辑关系认知等项目的通过率显著高于女童,大肌肉运动技能也显著优于女童。建议:转变教养观念、丰富女童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父亲参与、男女儿童结伴活动等有利于城市女童的认知发展、知识积累和身体运动技能提高。
性别差异;儿童入学准备;认知差异;动作技能
前苏联心理学家C.Л.鲁宾斯坦(1922)认为人的理性结构是在人的自主活动中确立的,心理的发展也正是这些活动的结果之一。在活动理论中,心理是主体生命活动的形式。人的积极性表现为个体不仅完成着外部的实践活动,而且也进行着内部的心理活动。儿童在活动中不仅改变了外部环境,也改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同性别的幼儿,由于身体特征和教育环境不同,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上有分化。男孩往往更喜欢汽车、飞机、坦克等玩具,喜欢打仗类的角色游戏和大肌肉运动如奔跑、跳跃、攀爬等。女孩往往喜欢彩饰、贴画、玩偶等玩具,喜欢“过家家”之类的角色游戏和小肌肉运动如折纸、拼图和绘画等。女孩被赋予恬静、乖巧的期望,不被允许进行运动量大、危险的活动。而男孩则被赋予勇敢、坚强、勇气等期望,被引导从事一些智力型或力量型的活动。那么,这些在活动中形成的心理特点是否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产生影响,或者说是否能够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中体现出来。为此本研究以不同性别儿童为对象,考察儿童入学准备的性别特点。
对幼儿性别差异的研究内容多样,所得结论也不一。叶晓璐采用同伴提名法对幼儿园大班150名5岁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受欢迎幼儿中女孩显著多于男孩,在被拒绝幼儿中男孩显著多于女孩[1]。也有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幼儿在创造性想象、非形式推理能力和延迟满足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4]。关于幼儿阶段同伴侵害发生特征的研究结论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阿拉斯柯(Alsaker)采用同伴提名法在120名幼儿中鉴别出12名受侵害者,男孩多于女孩[5],而有些研究则得出整个幼儿期同伴侵害无性别差异的结论[6][7]。鉴于以往研究所用样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研究者选择的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难以判断不同性别幼儿在与未来学校适应相关的领域是否存在差异。为使幼教工作者能够按性别特点做好早期补偿教育,需拓展研究领域和范围,开展进一步研究。
1.1 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新疆四个城市的四所幼儿园和小学(昌吉州、博乐市、和田市和库尔勒市),其中一所幼儿园为地州级实验幼儿园、一所是与前者规模相当的私立幼儿园、一所县级幼儿园,还有一所普通小学。共完成了404名儿童的入学准备测试,其中幼儿园学前班322人、大班34人,小学一年级48人;男191名,女213名。平均年龄6.31岁,年龄范围在4.9-7.5周岁。其中,男童平均年龄6.35岁,年龄范围在4.08-7.42周岁,女童平均年龄6.25岁,年龄范围在5.0-7.5周岁。
1.2 研究工具
使用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教授研制的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SRTB-CV)。该工具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划分,从学习品质(Approach toward Learning,AL)、认知与一般知识(Cognition and general Knowledge,CK)、情绪与社会性(Emotion and Social,ES)、言语能力(Language,L)、身体与运动技能(Motor Skills,MS)五个方面测试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该测量工具的Cronbachˊ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7,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57-0.80之间[8]。
2.1 城市儿童入学准备的性别差异
将城市儿童在SRTB-CV每个分测验上的得分转化为Z分数,然后将五个分测验的Z分数相加,得到儿童在SRTB-CV上的总分。进行不同性别城市儿童的SRTB-CV测验总分和各分测验得分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新疆城市儿童入学准备的性别差异
统计发现,儿童认识与一般知识、动作技能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市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其他分测验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2.2 城市儿童入学准备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
2.2.1 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城市儿童在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各维度的通过率,见表2。
表2 新疆城市儿童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各维度通过率的二比例差异性检验
经计算统计检验量U值(单侧检验)[9],并与临界值U=1.645(P≤.05)比较,发现城市男童在数概念、记忆、逻辑关系认知、辨别、符号表征、类比推理、知觉观点采择、种属关系和逻辑推理维度的通过率均高于女童,其中观察、逻辑推理、符号表征和逻辑关系认知等的通过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城市女童仅在生活常识维度的通过率略高于男童,但差异不显著。
2.2.2 运动技能领域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运动技能领域分测验包括精细运动、感觉运动和大运动三个测试项目,分别采用筷子夹球、抛接口袋和双足立定跳远任务,不同性别城市儿童在这三个任务上的原始分见表3。
表3 新疆城市儿童运动技能领域各维度差异的T检验
经独立样本T检验,并与临界值T=1.96相比较,发现在抛接口袋和双足立定跳远两个项目的得分,城市男童显著优于女童,特别在双足立定跳远项目上,男童的优势更加明显,尽管筷子夹球项目得分也是男童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3.1 运动技能领域各维度性别差异原因分析
城市男童在认知和一般知识领域各维度和大肌肉运动领域的优势,与男童后天教养方式带来的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家庭教育资源和生理年龄相当的前提下,男童往往被教育文化许可做很多丰富多样的活动。文化的宽容使男童动手实践时的胆量大、空间范围广、刺激种类多、活动内容丰富。男童能在较大范围内活动,在活动的多样性、冒险性、挑战性方面,能获得相对更大的自由。活动使男孩的动手能力强、运动技能高,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与一般知识水平。很多研究发现,认知发展和一般知识是预测未来学校适应尤其是学业成就的重要指标[10-13],男童在观察、逻辑推理、符号表征和逻辑关系认知等方面相对优势,为其学校的学习成绩奠定了基础,如果学校教育与他们的优势适切,将会提高其学业成就。
3.2 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各维度性别差异原因分析
儿童的身心成长是在生命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女童如果活动范围小、内容缺乏丰富性和鲜活性,容易固化其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影响其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文化对女童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很多限制,女童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提醒。这些要求一旦被内化为女童的活动标准,将使她们不敢从事活动量大、风险性高的活动。只看不动的结果,会导致其认知能力发展和生活知识积累受限,还会束缚她们的手脚,造成身体机能和活动水平下降。本研究中城市女童与未来学业适应密切相关的维度表现出相对劣势,为儿童教育工作发出一个重要信号——亟需加强女童教育。
4.1 改变过多限制城市女童活动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女性提供了广泛参与各领域工作的基础条件,为此,应转变传统教养观念和方式,为女童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条件,在活动中培养女童的男子气度,使女童兼有细致耐心和独立果断的个性特征,并锻炼其大小肌肉运动技能。
4.2 鼓励女童与男童一样,从事具有冒险性、探索性的游戏活动
有意识让女童在活动前进行选择和决策,在活动中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和因果关系。引导女童在阅读、听讲故事和玩游戏等过程中,进行独立分析、综合和判断,掌握事情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养成爱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
4.3 父亲参与
一般来讲,母子互动中较多涉及孩子的言语、认知和一般知识等内容,较少涉及动作技能。而父子互动中则更容易有跑、抓、球类、制作修理等内容。因此,提高父亲参与孩子生活的程度有利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可以编排系列的父女游戏活动对父亲进行培训,提高父女共同游戏的活动质量。
4.4 鼓励女童与男童共同活动
开展男女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既有利于女童获得大肌肉运动技能,也有利于学习男童的思维方法和问题解决技巧,优化思维品质、健全个性。
[1]叶晓璐.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特点及教育启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0,23(3).
[2]丁芳,贾文萍.不同学习品质对小学三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发展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5):1237-1240.
[3]李凤杰,孙东媛,涂平.小学生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0,27(27):7.
[4]张奇,马艳苹,张黎.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
[5]Alsaker,F.Bully/victim problems in day-care centers,measurement issu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ren’s psychosocial health.Post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New Orleans,La.,March 1993
[6]Kochenderfer,B.,&Ladd,G.W.Peer victimization:manifestations and relations to school adjustment in kindergarten.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6,34(3):267-283
[7]Snyder,J,Brooker,M,Patrick,M.R.,Snyder,A,Schrepferman,L,&Stoolmiller,M.Observed peer victimization during early elementary school:continuity,growth,and relation to risk for child antisocial and depressive behavior.Child Development,2003,74(6):1881-1898
[8]盖笑松.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与实践[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9]陈森,唐可.百分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J].中南林业规划,1994,(4).
[10]Gredler G 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11]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Reconsidering childrenˊs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1995
[12]盖笑松,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
[13]张向葵,孙蕾,李大维,盖笑松.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G61
A
1671-6469(2012)04-0068-04
2012-06-10
新疆教育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0702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XBH0009)。
宋爱芬(1968-),女,河南扶沟县人,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入学准备与学校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