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魏里阳:煤海瞭望者
文/本刊记者
虽是盛夏,乌海市不显闷热,一场大雨过后,空气温润而清凉。
乌海之行让记者更感“清爽”的,是与乌海能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魏里阳的一场轻松而酣畅的访谈对话。
原本估计二十多分钟的访谈时间,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在话题的转换与观点的碰撞中,思维开阔、谈锋甚健的魏里阳让记者充分领略和体悟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人生感悟。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对乌海能源公司发展现状的洞察、发展大势的把握和高屋建瓴的战略构想。
坦诚、阳光、宽厚、理性、激情、务实……之前从资料中勾勒出的印象一一得到印证。
魏里阳在去年二月履职之时,乌海能源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组建两年多来,虽然集团化战略显示出明显优势,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客观而言,一些固有的痼疾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基础不牢、结构失衡、自产煤不足等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巨大阻障。特别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波动的困扰,企业的发展方向需要从战略上进一步廓清。
严峻的形势迫使乌海能源人必须作出新的战略抉择。
“董事长的职责是把握企业发展战略和方向的”。作为企业掌舵人,魏里阳不失本色与使命,他登高望远,纵览全局,显示出了一位舵手的见识和谋略,为乌海能源这艘煤业巨舰校准了航向。乌海能源的发展掀起了新的一页。
他对乌海能源公司员工最大的影响是思想上的引领。他敏锐、深刻、超前的观点和论断,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掀起了层层波澜,深深触动着全体干部员工的灵魂。
刚上任十多天,魏里阳就深入基层展开密集调研。他亲自下到井下工作面查看细节,认真听取汇报,与基层管理者广泛交流。
经过深入的调研,结合细致的数据分析,他在去年4月16日(当时任职还不到两个月)的公司一季度生产经营分析会上,对公司的经营格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将之概括为“两条腿走路”:自产煤量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市场资源的获取,来支撑以设计产能544万吨焦炭生产为核心节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种经营状况致使企业盈利质量不高,盈利基础不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回旋空间不大。
随着工作的开展和体验的加深,魏里阳于去年10月中旬又提出了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五个不适应”,从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工作行为,内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系统、技术装备和产能五方面,深刻而清醒地指出了影响企业科学发展的痼疾与“短板”。
“五个不适应”论,全局性与深刻性皆备,震撼性与穿透力并存。这种深入灵魂的自我反思,深深触动了广大干部员工的心灵,为乌海能源公司变革求新、突破自我的新一轮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何解决这“五个不适应”难题,破除种种发展阻障,使企业进入一个平稳有序的发展轨道?
去年年底,魏里阳向神华集团汇报工作时,首次提出“三年调整期”发展战略构想,认为乌海能源公司需要3~5年的调整,以解决“五个不适应”为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理顺关系,调整结构,挖潜扩能,解决产业链“头小肚子大”的失衡问题,为后续发展创造条件。这个提议得到集团公司有关领导的肯定。借此,乌海能源公司决策层在企业发展方向上形成了共识,将三年调整发展作为重大战略部署,在公司上下全力推进实施。
可以说,“三年调整期”战略构想,是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谋划,是一种练内功、壮筋骨的强基固本之举,是一次着眼长远的谋篇布局。“三年调整期”战略,必将在乌海能源公司的发展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三年调整期”之后企业下一步如何发展?魏里阳的视线早已投放在了更长远的地方。在他的统筹下,企业正在制定十年发展规划蓝本。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公司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魏里阳着重强调,当前要着实开展好“六项研究”,突出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六个目标”。
魏里阳指出,这“三个六”与公司确定的三年发展战略调整期的思路与目标是一致的,与今后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也是一致的。因而,这“三个六”被解读为既是对当前工作的重点安排,又是对今后公司更长远发展的一种战略铺垫和预设。
从对公司“两条腿走路”这种“经营格局”的概括,到“五个不适应”的提出,从“三年调整期”战略的构想,到“三个六”的工作部署,在上任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魏里阳通过对公司发展现状的全面而深刻的梳理和诊断,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为乌海能源公司更好发展赢得了主动。特别是他在全局认识上的层层递进、切中时弊,策略上的有的放矢,体现出魏里阳求真务实、孜孜以求的可贵精神,显示出他洞察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谋略,昭示了一种不辱使命、敢于担当的品格。
魏里阳无疑是具有科学和理性精神的人,也是最具实事求是品格的人。他对乌海能源公司鞭辟入里、抽丝剥茧的分析,都是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的。正如乌海能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传利对他的评价:他对公司经营发展态势的精确把握,对未来发展走势的科学研判,对公司宏观战略的悉心构建,都是建立在科学、精确的数据分析对比的基础之上的,是用数字来说话的。
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分析会议上,魏里阳特意拿2008年与2011年的生产、销售、成本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向干部员工阐述由于生产、销售结构的变化以及产品结构的失衡,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挤压,使大家非常清晰地了解了企业的经营现状和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访谈中,魏里阳以大量的数据阐释他的观点和判断,一串串数字脱口而出,显示出他对企业整体经营现状的稔熟,他也以此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魏里阳无疑也是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的人。他深感责任重大,时刻在反思自己能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对此有一种清醒的警觉。他告诫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把握规律,抢占机遇,逆势而上,争取在新一轮的经济剧烈变化中,赢得发展机遇。
他说,乌海能源公司所属四家子公司中,乌达、海勃湾两个公司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企业,具有如此鲜明特征的企业是需要代代传承的。我们承载着企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不能让企业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毁掉。而是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承前启后,使企业的基础更加牢固,让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企业历久弥新,做强做大。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魏里阳无疑更具有独特的管理思想与体悟。他说,作为董事长,引着大家一起往前走,把握的一条原则,就是遵循“引以无形——转有新形——显以有形”这种潜移默化、由浅入深、转化升华的路径。他认为,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如短时间内确立过高目标,员工会有抵触情绪,会反感。不树立具体的量化的目标,而是通过参观学习,对标交流,吸取先进的东西,弥补自己的“短板”,使企业逐渐出现新的转变,最后达到实实在在的质的改变和提升。比如,三年调整之后,产量要提升1000万吨,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结果。
他对一名合格管理者的体会有三个标准:一是德高望重,不令而行;二是恩威并用,有令则行;三是要极力回避以权压人,滥施淫威。这也是他最推崇并身体力行的管理准则。
魏里阳1983年于西安矿业学院采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石嘴山矿务局工作,从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采煤队长、矿长,再到石嘴山矿务局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他职业生涯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与煤炭有关的。多年的职业锤炼和积淀,使他对全行业的发展态势有一种客观而理性的认知。
“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作为能源支柱产业的煤炭工业,在管理上不是强化了,而是弱化了。”他认为,目前煤炭市场低迷,其实是回归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情形。供给猛增,需求萎缩,成本的控制弥补不了价格下降的幅度。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好转,行业间的交融有些无序,搞电的,制药的都来挖煤,秩序出现混乱。在利益面前,行业的自律性减弱,导致的结果是产能过剩,最后必将导致价格战和拼成本,引起市场无序竞争。
魏里阳认为,国际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拿产量可以很好调控市场,但在目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内煤炭行业这种内在的自律很弱,大家联手过冬、抱团取暖的机制远未形成。
对于目前备受争议的进口煤,魏里阳指出,进口煤由于价格优势赢得国内市场,这是一种市场调节行为。用政府行为来干预是行不通的。因为企业都在追求低成本和利润最大化。
纵观魏里阳的职业经历,可谓丰富多彩,波澜跌宕。他曾担任宁夏石嘴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和宁夏自治区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官场到商场,丰富的阅历使其视野更为开阔,更为深邃,对于企业及市场有一种更加独到的理解。这种角色及思维转换之后的成熟,赋予他在企业战略决策上更多理性色彩,更加清醒和务实。
回顾过往人生,无论担任何种职务,无论角色如何转换,魏里阳都忠诚履职,不辱使命。他坦言“做官是为了做事”,从商亦然。
“为人正直,能干”,这是魏里阳始终坚守的处事信条和人生目标。他清楚记得1983年大学毕业,在与同学们临别交流时说:如果你们到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为人正直,能干”,我就满足了。
魏里阳坦言,这么多年来,他就是按照这句话的要求一路走过来的。他喜好饲养信鸽,常以信鸽不死必归的精神陶冶情操,启迪自我人生要有一股韧劲。
魏里阳自嘲自己命运不济,是劳碌的命。在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煤炭市场第一次“寒潮”时,他正在宁夏石嘴山矿务局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经历了五年最艰难的时光。煤炭“黄金十年”时期,他被调任地方政府部门任职。目前刚回到煤炭企业时间不长,又遭遇新的“寒冬”。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带着厚重的人生积淀,带着深沉的思考,带着殷殷重托,带着不曾褪色的激情,魏里阳又回归到了他最熟悉的领域,去追逐新的梦想,实现新的人生超越。
这对于乌海能源公司来说,又是何等地幸运,幸福!
(责任编辑:厉克庞永厚)
社长、总编厉克一行专访魏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