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德福
唱响发展主旋律谱写跨越新篇章———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建矿27周年、投产17周年发展纪实
文/王德福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在全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之际,潞安集团常村煤矿迎来了建矿27周年、投产17周年的生日。27年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由一个单一的煤炭矿井发展成为包括一座主体矿井、五座整合煤矿、一个多经三产公司、一个后勤服务中心在内的现代化大型煤矿企业,用新时期的常村速度谱写了跨越腾飞的华彩乐章;17年来,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建等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产量从投产之初的30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55万吨,销售收入突破65亿元,实现利润11.7亿元,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一个本质安全、精品高效、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型能源基地,屹立在太行山麓,漳水河畔。
安全是煤矿发展永恒的主题,更是矿井快速发展的根本前提与保障。作为一座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常村煤矿从矿井投产之初,就以安全理念为引领,技术装备为支撑,制度机制为保证,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牢筑矿井安全发展之基。
思想引领行动。多年来,常村煤矿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狠抓安全文化建设,提出“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等一系列安全理念,始终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同时,大力实施安全攻心教育,通过安全宣讲、亲情感化、岗前仪式、6S管理、安全责任承诺等多种手段,使“安全第一”的理念扎根于全矿干部员工的思想深处,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提升现代化的装备水平是改变矿井安全状况的治本之策。随着正规生产的不断推进,常村煤矿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矿井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着力打造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矿山。实现了矿井综采装备重型化、辅助运输快捷化、煤流运输集控化、系统控制网络化、监测监控自动化,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制度是链接人与物的粘合剂,是实现矿井本质安全的重要保证。常村煤矿在多年的实践中,按照“以人为本抓安全,超越安全抓安全,源头治理抓安全,系统管理抓安全”的理念,全面构建了以“安全文化、安全质量、安全监管”三大支撑体系为主线,以强化“安全文化建塑、安全质量保证”等六大保证系统为重点,坚持“安全目标、安全风险、安全质量”等九项否决为主要内容的“369”安全管理体系,牢牢掌握了矿井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近年来,常村煤矿大胆创新,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安全防护、应急救援的“PCPR”新型安全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了安全管理的坚固屏障。2010年全国首座井下应急救援示范采区落户常村;2011年5月全国首次井下永久避险硐室72小时载人试验在常村矿取得圆满成功。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精品,管理造就一个高效发展的现代化矿井。
从建矿之初,常村煤矿就紧盯国际领先技术,响亮地提出“高装备更需高管理”的口号,走上了以科学管理促进企业高效发展之路。针对矿井发展中存在的干部思想僵化、人员设备不协调不配套、资金短缺等现状,矿党政领导冷静分析,制定措施、完善制度,从更新观念抓认识、整章建制抓基础、强化培训抓安全、细化管理抓成本、挖潜堵漏抓增收等五个方面狠抓基础管理,确保了常村矿井在建设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中,走出一条用人少、效率高,具有中国煤炭工业特色的新路子。
1997年,常村煤矿达到部级安全高效矿井和部级质量标准化矿井标准。
1998年,常村煤矿达到行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标准。
1999年,潞安集团第一个年产300万吨综采队在常村煤矿诞生。
踏着时代的节拍,在“十五”期间,常村煤矿实施了以“扩大煤炭生产规模”为主体的三年三大步发展战略,推行了安全上水平、生产上规模、队伍上等级、管理上档次、经营上规模的“五上”工程,2003年至2005年,矿井煤炭生产规模一年提升100万吨,2005年煤炭产量达到622万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十一五”期间,常村煤矿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时期,审时度势地提出全力打造国际化新潞安第一品牌企业的目标,实现了矿井集约高效发展的大跨越。
步入“十二五”以后,常村煤矿瞄准“集约高效、正规有序、稳产高产”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矿井自动化、现代化、信息化、精品化建设水平,在宏观上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大超前管理格局,在微观上狠抓富有成效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煤炭产量、销售收入、利润、人工效率大幅提升,综采单面日生产能力1.5~2万吨,全员直接功效183.1吨/工,资源回收率保持在93%以上,成功闯出了一条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矿井集约高效发展的新道路,在中国煤炭史和潞安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全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常村煤矿从建矿以来,就秉承“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自觉对标赶超国内外先进理念、管理、技术、经验,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大理念、机制、技术、管理“四大创新”力度,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超越发展战略。
常村煤矿顺应全国煤炭安全发展的要求,从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入手,不断加大理念创新步伐,使“安全第一、安全制胜”“安全是最大的绩效”等安全核心理念内化为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构筑起了矿井科学发展第一防堤。与此同时,围绕瓦斯治理、生产布局、系统优化、采掘衔接,水平接续等制约矿井发展的难题,常村煤矿以安全为基点,高效生产为主线,巧打“科技兴安、科技兴企”创新牌,先后完成矿井电力调度指挥系统等设备改造工程、综采工作面初采瓦斯“六部管理办法”等技术革新百余项,为矿井安全、集约、高效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常村煤矿,创新不仅仅是理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更包含着管理和制度的变革。2006年,按照“螺丝就是工资,工资就是螺丝”的管理理念,常村煤矿率先在潞安集团推行内部市场化改革。通过精心培育内部市场主体,着力构建三级市场体系,建立内部专业市场,全面创建了预算管理、内部市场化、综合考评“三位一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运作流程的全面再造。
企业赶超先进的步伐永无止境。2012年以来,常村煤矿结合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全面导入“方针、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不仅有力提升了矿井“大超前、精细化”管理水平,而且使各部门之间明确了工作责任、理顺了管理秩序、清晰了管理层次,为矿井全面开展“精细化、精益化、精确化”的“三精”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革新蔚然成风
在太长高速路上,有一座高高的土山,山体上由灌木丛构成的“绿色常村、生态潞安”八个大字格外显眼。这里本是常村煤矿黑色矸石山,如今却变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色家园,这正是常村煤矿追求“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开采”的一个缩影。
常村煤矿早在2004年就建成了现阶段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新的煤矸石制砖企业,每年可生产标砖1.3亿块、消化矸石30多万吨,不仅可以节约用地3000多平方米,而且有效地满足了周边地区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在实现了废物再造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对于过剩的矸石全部实行外排填沟后,进行覆土复垦,改善了周边生活环境,增加了农业用地,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针对矿井生产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常村煤矿牢固树立环境建设与矿井发展同规划、同落实的理念,矿井“三废”全部做到了达标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多次被授予全国资源利用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常村煤矿先后完成拆墙透绿、环境美化、健身设施、文化娱乐等大小工程百余项,实现了从常村社区到工业区的全部绿化、美化、亮化、景观化、生态化,全矿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59%,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9.57平方米。走进常村矿区,天蓝、地绿、人和,一片安逸祥和的景象。
从1997年的“300万精神”到如今的党建工作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推行,常村煤矿党委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常村煤矿崛起、跨越、腾飞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党建工作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是新时期潞安集团党委对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全面创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潞安集团首批推行党建工作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单位之一,常村煤矿按照“抓班子、带队伍、创环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了党委、部门、支部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完善了党员、干部、员工三个主体的全新考核办法,形成了组织推进、目标引领、流程控制、制度保障、业务管理、考核评价、奖罚激励、网络办公八大支撑体系,实现了党委工作精确化、部门工作精细化、支部工作精简化的目标。
一子动,满盘皆活。党建工作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行,不断引领推动党建工作迈向新的高度。矿井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执行力显著增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打造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先进的党员队伍和职业化的员工队伍,全面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提升,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温馨舒适的生活、服务环境,稳定的治安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文明煤矿、全国文明社区、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标兵……
全国劳模牛树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军华、“感动中国的矿工”常选斌、全国“十佳时代男性”刘日……
一项项全国全煤的荣誉称号,一个个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先进典型,跃上常村、潞安、中国煤炭发展的光荣榜……
回首往昔,常村煤矿跨越发展令人赞叹;展望未来,在搏击“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征程中,常村人将继续以崭新的姿态、创新的思路、必胜的勇气,立足新起点、实施新战略,实现企业高起点上的大跨越。
(责任编辑:古伟锋)
作者单位:(潞安集团常村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