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模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2-05-03 06:18杨丽英刘玉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子女心理健康因子

姜 哲 杨丽英 刘玉路 孙 蕾 刘 佳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我国长期以来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资料显示[1],我国10%~3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身心疾病。幼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认为,儿童早期的生长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要原因,而父母养育方式构成了儿童早期生长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能影响儿童智力、人格和行为的发育,甚至对于某些心理和行为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2]。

对于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的关系,虽然国内外的学者进行过很多研究[3],但从本研究角度出发的较少,本研究通过SCL-90和自行设计的青少年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文选取青少年调查问卷中关于家庭生活模式方面的3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了解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比较在不同家庭生活模式中教养的子女的心理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哈尔滨市6所中学的学生,包括初中生、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及职业高中各个年级的学生共2174名,回收有效问卷2151份,有效回收率为98.94%。

1.2 研究工具 ①症状自评量表;②青少年调查问卷,由本研究自行设计,涵盖了有关青少年基本生活信息、家庭生活状况、学校生活以及网络对其生活的影响等内容的调查。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1.3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对被试详细解释量表的指导语和介绍问卷的填写方法,排除教师对学生调查的干扰,进行团体纸笔测试,并当场收回全部问卷。根据调查问卷中青少年家庭生活状况所选答案,将结果分组、分角度同86年全国青少年常模进行统计学比较。

1.4 数据处理 资料统计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单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子女与父母的交流方式比较 对子女与父母的交流方式问题设置了4个答案,以此分析其与1986年常模的差异。A:子女可以与父母面对面随时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B:子女不主动交流,家长主动、子女能交流;C:子女被动接受家长教诲;D:子女与父母基本没有交流。

表1 与父母不同交流方式的子女SCL-90因子比较

表1 与父母不同交流方式的子女SCL-90因子比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因 子 1986年常模 A B C D躯体化 1.34±0.45 1.35±0.43 1.44±0.48*** 1.46±0.51*** 1.54±0.66***强迫症状 1.69±0.61 1.72±0.55 1.91±0.62*** 1.93±0.68*** 2.05±0.74***人际关系 1.76±0.67 1.52±0.53*** 1.73±0.59 1.79±0.65 1.85±0.73抑 郁 1.57±0.61 1.43±0.48*** 1.64±0.61** 1.68±0.63** 1.80±0.76***焦 虑 1.42±0.43 1.40±0.46 1.53±0.57*** 1.58±0.62*** 1.64±0.76***敌 对 1.50±0.57 1.56±0.66** 1.74±0.75*** 1.77±0.70*** 1.91±0.90***恐 怖 1.33±0.47 1.32±0.48 1.43±0.54*** 1.43±0.52*** 1.51±0.66***偏 执 1.52±0.60 1.45±0.52*** 1.62±0.64*** 1.67±0.63*** 1.71±0.69***精神病性 1.36±0.47 1.32±0.38*** 1.45±0.47*** 1.49±0.52*** 1.55±0.62***

表2 不同居住模式学生的SCL-90因子比较

表2 不同居住模式学生的SCL-90因子比较

因 子 1986年常模 A B C D E躯体化 1.34±0.45 1.40±0.49*** 1.53±0.46** 1.40±0.45 1.43±0.46** 1.48±0.56强迫症状 1.69±0.61 1.82±0.62*** 1.99±0.65** 1.81±0.66* 1.81±0.59** 1.96±0.76*人际关系 1.76±0.67 1.64±0.61*** 1.77±0.62 1.63±0.58** 1.60±0.57*** 1.69±0.60抑 郁 1.57±0.61 1.54±0.59 1.76±0.67 1.57±0.55 1.53±0.53 1.73±0.66焦 虑 1.42±0.43 1.49±0.57*** 1.60±0.53* 1.43±0.54 1.43±0.45 1.59±0.67敌 对 1.50±0.57 1.66±0.73*** 1.77±0.81* 1.66±0.72** 1.65±0.68*** 1.97±0.94*恐 怖 1.33±0.47 1.39±0.53*** 1.40±0.53 1.35±0.51 1.35±0.48 1.50±0.61偏 执 1.52±0.60 1.55±0.59 1.73±0.64* 1.52±0.61 1.52±0.57 1.65±0.65精神病性 1.36±0.47 1.40±0.46*** 1.62±0.60** 1.36±0.46 1.37±0.41 1.43±0.43

表1显示,子女与父母基本没有交流的有248人,占总人数的11.53%。9项因子得分中,交流越少因子得分越高。除人际关系项外,其余8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以下简称常模)(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子女与父母交流较好的学生因子得分除强迫症状、敌对两项因子外,其它7项显著低于常模,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人际关系均有统计学意义。从横向看,人际关系因子得分与常模无明显差异,提示学生与父母以外的人交往无障碍,只是与父母交流存在问题。

2.2 学生不同居住模式比较 将子女与家长不同居住模式分为5类,以此分析其与1986常模及相互之间的差异。A:子女与父母稳定长期一起居住;B: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子女个人独居;C:子女与祖父母同住;D:祖孙三代同堂;E:子女寄居亲属家。

选A项占167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8.01%,大多数学生为与父母长期稳定一起居住,其余4种居住模式分别为:B51人,占总人数的2.37%;C149人,占总人数的6.93%;D226人,占总人数的10.51%;E47人,占总人数的2.16%。虽然其余4选项只占总人数少部分,他们的居住模式仍具有代表性。表2显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留守独居的子女,9项因子分普遍高于其它居住方式,尤其在强迫症状方面已接近阳性值。提示留守子女现象已经给青少年带来心理方面的问题。寄居亲属家的子女敌对因子得分最高。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学生可能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因子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除了人际关系障碍方面和抑郁方面低于常模外,其他因子高于常模(P≤0.001)。寄居亲属家的子女,强迫症状和敌对因子得分较高(t=2.46,t=3.40;P≤0.05)。所有居住方式的子女的强迫症状、敌对得分都明显高于1986常模,提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强迫症状和敌对情绪较多。

2.3 认为父母对其是否了解的SCL-90因子比较 见表3。

表3 认为父母对其是否了解的SCL-90因子的比较

表3 认为父母对其是否了解的SCL-90因子的比较

1986年常模 A了解 B不了解躯体化 1.34±0.45 1.34±0.42 1.50±0.55**强迫症状 1.69±0.61 1.72±0.55 1.98±0.68**人际关系 1.76±0.67 1.53±0.52** 1.79±0.67抑 郁 1.57±0.61 1.43±0.47** 1.73±0.67**焦 虑 1.42±0.43 1.40±0.47 1.59±0.64**敌 对 1.50±0.57 1.54±0.63* 1.84±0.82**恐 怖 1.33±0.47 1.32±0.46 1.47±0.60*偏 执 1.52±0.60 1.45±0.51** 1.69±0.67**精神病性 1.36±0.47 1.32±0.38** 1.51±0.53**

表3显示,认为父母对自己不了解的学生为90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89%,9项因子得分高于常模,并且有7项因子分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认为父母了解自己的学生为125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8.11%,除了强迫症状和敌对症状外,其它7项因子得分都低于常模。其中5项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青少年学生处在心理转折的时期,面对社会、家庭方面的变化和不断增加的学习压力,很多矛盾和问题突显出来,给这一群体带来很大的心理问题,研究显示,因心理障碍问题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4]。

本研究显示,强迫和敌对等因子均分普遍高于全国常模。揭示这两方面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子女能否与父母很好的沟通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沟通良好的学生在其它方面没有明显的心理症状。主动沟通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理解、信任的前提。若是在这一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中,采取专制型养育方式的父母,不听取子女的想法,而是一味地灌输家长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过度干涉或指责子女的行为或做法,将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导致产生反感甚至逆反的情绪,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回避、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5],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出现。本研究提示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交流方式和习惯,这一时期青少年有很多思想和行为需要正确的引导,父母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帮助与指引。但有研究表明,家庭给予青少年的支持并不够,约四成青少年认为父母并未给自己很多情感支持,43%的青少年有困难也不会与父母商量,家长经常向小孩发脾气的比例占8.9%[6],家庭方面的情感支持若减少,会对学生早期人格塑造和培养产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信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父母的关爱、理解可减少其不良的心理反应,相互理解、支持,可以帮助其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更好的应对压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子女的居住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如果父母的教育有问题,可能会给子女带来部分精神压力,尤其在强迫症状方面。另外本研究显示,留守子女独居明显的影响其心理健康。虽然,此次调查只在哈尔滨市几所中学进行,子女独居的数量只占2.4%,但也反映出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问题。尤其与老人或亲属同住的子女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他们不能与父母同住,较少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许多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言行举止得不到良好的规范和约束,虽然寄居亲属家的学生相对于与父母同住的可能会较早独立,自由、放纵使得其性格中凸显更自我的一面,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父母创造与子女共同居住的环境,并给予子女更多关怀和情感,适宜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变化,发现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为子女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人格品质,形成积极、乐观、独立、自信的性格创造条件。

[1]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85-187

[2]郑立新,彭金维,奚燕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9-161

[3]周东明,谭红专,李硕颀.726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2):144-146

[4]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5]罗范,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2):166-182

[6]师保国,雷雳.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青年研究,2007,19(10):23-27

猜你喜欢
子女心理健康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