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琴
在人生发展中,可能无时不在做选择,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选择职业的问题。因为职业不只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大学毕业生及社会其他就业人群职业取向与人才市场、应聘单位现实需求的不配套却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尤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职业取向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相悖之处。因此,如何指导大学毕业生选择与自己职业期望、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成为了众多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
职业取向,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1],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职业、追求职业及其所达到什么水平、程度的主观向往。职业取向若能与个人的兴趣有机结合,个体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将大为提高,社会资源也能得到合理使用,即实现所谓的“人职匹配”。而职业兴趣则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接触和掌握某种职业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关注,并且具有向往的情感,并被研究证实了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相关研究[2]指出,个人职业兴趣特点如能与实际职业取向类型相匹配,将可以促进人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探索与创造欲望、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和稳定性。
围绕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情况,对湖南科技学院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测查,以期研究结果为同类院校大学毕业生进行合理职业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1 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科技学院2010届文、理、工、经济类、艺术类的中文、法律、物理学、通信工程、国际经贸、美术等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52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4-5月。有效问卷501份,占回收问卷的96.3%。其中男生253人(50.5%),女生248人(49.5%)
1.2 方法
1.2.1 职业取向调查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可划分为6职业取向类型:现实型、科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3],他对这6种职业类型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形成了著名的霍兰德职业理论。该理论经过几十年的验证和检验,符合逻辑和实证的科学标准,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研究依据此理论,设计开放式问卷,由被试填写一份毕业后打算或正准备从事的职业,并参照霍兰德的分类标准进行相应归类,得出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类型。
1.2.2 凌式中国职业兴趣问卷 凌式中国职业兴趣问卷(Ling’s Chinese Vocational Interest Test,简称LCV IT)[4],凌文辁教授参照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框架,根据中国国情筛选项目,历经多年研发而成的适合于中国16岁以上人群使用的职业兴趣测验。量表分为3个部分:对一些具体活动的喜好;对一些具体活动的能力;对一些具体职业的喜好,3个部分共计126个条目,采用4级李斯特式由被试进行自评,也分为现实型、科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6种兴趣类型。该测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 数据处理 对所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一维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2.1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的总体特点 经χ2检验,样本人群职业取向的总体差异极其显著(χ2=272.329,P<0.01),表现为企业型、社会型职业取向的大学生占大多数,分别达到抽样总人数的37.9%和26.9%,研究型、艺术型职业取向的人数比次之,而现实型、常规型职业取向的人数最少,仅分别占抽样大学生的2.8%和5.2%。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比例学生将“创业”作为职业取向的类型。
2.2 不同职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职业兴趣的差异比较 见表1。经一维方差分析,除社会型职业兴趣得分无显著差异(F=2.232,P>0.05)外,各不同职业取向大学生在其他职业兴趣类型得分上均具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现实型、研究型两类职业兴趣得分最高的依次为常规型、艺术型和社会型3类职业取向学生;艺术型职业兴趣得分最高的依次为现实型、研究型和常规型3类职业取向学生;企业型职业兴趣得分最高的依次为常规型、现实型和社会型3类职业取向学生;常规型职业兴趣得分最高的依次为艺术型、现实型和研究型型3类职业取向的学生。该结果初步显示,样本人群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符合情况不理想。另外,样本总体职业兴趣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常规型、社会型、企业型。
表1 不同职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职业兴趣的差异比较
表1 不同职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职业兴趣的差异比较
注:*P<0.05,* * P<0.01,下同
?
表2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情况[n(%)]
2.3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情况 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中,大部分研究常选出被试在职业倾向6维度中得分较高的3个维度作为个人职业倾向的类型组合[5]。据此,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匹配情况,本研究将被试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程度分为3组:完全吻合组、基本吻合组和完全不吻合组。分组方法举例为:如果某个被试为研究型职业取向,且该被试研究型职业兴趣类型得分在其6种职业兴趣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则视为该被试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完全吻合,归入完全吻合组;如果研究型职业兴趣得分居第二或三位,则称为基本吻合,归入基本吻合组;如果研究型职业兴趣得分居第四至六位,则称为完全不吻合,归入完全不吻合组。依此此归类,得出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情况,见表2。
经χ2检验,样本人群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总体吻合情况差异极其显著(χ2=51.7,P<0.01),完全不吻合组所占比例(76.2%)远高于其基本吻合组(20.0%)与完全吻合组(4.0%)。完全吻合组因总体样本较少,各单类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完全吻合的比例也较低。基本吻合组以企业型、研究型及社会型职业取向大学生为主,而完全不符合组以企业型、社会型、艺术型职业取向的大学生为主。
经进一步分析,除现实型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情况无显著差异(χ2=2.714,P>0.05)外,其他各类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情况差异均极其显著(P<0.01)。具体表现在:企业、社会、艺术型职业取向学生完全不吻合的情况远高于完全吻合及基本吻合的情况,研究型职业取向的学生是唯一吻合及基本吻合情况(合计6.2%)超出不吻合情况的样本类型。
3.1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的总体特点 从研究结果来看,大学毕业生企业型、社会型职业取向者所占比例最高,而现实型、常规型职业取向者则相对较少。结合霍兰德职业类型理论[6]中关于各类型职业取向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一成不变的技术性、事务性职业兴趣较低,而喜欢与人打交道的社会型工作。另外职业取向更显功利性和利益化,对管理他人及与经济打交道的工作趋之若鹜。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填职业取向直接为企业型职业取向大类中的“总经理”、“CEO”或“商人”等,而无具体职业类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追求权势、经济利益的心理倾向,这与当前社会风气、职业声望等有很大关系,这一点让人担忧。
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职业取向类型,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仅为1.1万,而2010年就已增至10.9万;另有相关研究发现近年个别专业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开始超过选择对口专业。这说明相比以往,现代大学生创业意识更强,敢于自主创业,富有冒险精神。另外,这也与近年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在高校推行创业指导课程,并推出多项优惠政策,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也不排除部分学生渴望通过创业获得事业成功、取得较好经济收入、锻炼管理才能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
3.2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选择与个人兴趣相匹配,即“人职匹配”的重要性。但本研究显示,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的吻合情况极不理想,职业取向与兴趣完全吻合与基本吻合的只占样本人群的少数,这与孙丽华[7]、谭卫华[8]等研究结果一致。结合抽样学生的职业取向情况可以推断,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取向过程中对职业兴趣考虑较少,而单从社会因素、经济效益和职业地位、声望等因素考虑的情况较多。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定位的考虑普遍较晚,且没有计划性,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想都没想过或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哪种类型的职业。
当然,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吻合度低的另一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不恰当(与个人职业兴趣不符),因而导致了他们为工作与专业对口而继续放弃对自身职业兴趣的考虑。因为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不仅职业选择存在问题,而且在入校前的专业选择就存在盲目性。丁聪[9]对2009届毕业生的研究发现,高达45%的学生不了解报考的专业,20%的学生不喜欢就读的专业,33%的学生重新调整专业,报考志愿时只有8%左右的学生进行了职业倾向测试。薛瑞泽等2000年的调查也表明,35.8%的学生学非所愿[10]。
另外,取样大学毕业生职业兴趣倾向依次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常规型、社会型、企业型,这一结果与余良等人对贵州省在校大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结果极为相似[11],而与周亚娟[12]、李翔宇[13]等人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测查地区、取样代表性有较大关系。本研究取样的湖南科技学院为偏理科、工科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职业兴趣倾向中的现实型、研究型得分较高,显示出了学校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是有效的,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学生对理科、工科方向的职业兴趣。至于在取样人群有文科、经济类等科系的情况下,学生社会型、企业型职业兴趣得分不高的原因,有待做进一步分析。
上述事实是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业抉择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折射,同时也深刻反映出我国当前高校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李健英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理念模糊,无法很好地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做方向性的选择[14]。而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对他们影响深远,埃里克森将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踏入社会的变化过程称为“危机”[9],这一“危机”将直接影响青年个体未来的走向。不少学者也提出,毕业后的首份工作决定着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能量启动质量高低,更影响着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速度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因此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将职业兴趣与专业、职业取向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专长,应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3.3 建议 鉴于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取向上的明显偏差及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吻合度低的现实情况,结合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方式陈旧、过程短暂、内容不全、队伍不够专业等现状特征,本研究认为,高校可从如下方面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以帮助大学生将职业兴趣与职业取向有机结合,实现“人职匹配”:重点加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分年级、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指导;以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课程、学生社团活动中提升学生对自身职业倾向的认识,举办模拟招聘、创业企划大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兴趣、职业性向等专业测量工具引入职业指导过程,避免职业选择的盲目性;结合毕业生就业心态进行职前心理辅导;高校职业指导要与中学阶段接轨,为进入高校后的职业兴趣培养和发展道路做好铺垫。
[1]张小建.职业指导的操作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76-77
[2]刘广珠.企业管理人员职业兴趣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0,6(9):33-35
[3]刘铁英,许兆瑞.大学生职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9,59(4):198-199
[4]方俐略,白利刚,凌文辁.HOLLAND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1996,28(2):113-119
[5]莫文,张海燕.广西城市高三学生的职业兴趣调查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2(3):34-37
[7]孙丽华,诸东涛.大学生职业兴趣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37-38
[8]谭卫华,陈沙麦.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24(10):46-50
[9]丁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0]薛瑞泽.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9(2):78-82
[11]余良,赵守盈.贵州省高校在校大学生职业兴趣调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5):63-67
[12]周亚娟,谢坚.贵州师范大学本科生职业兴趣倾向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44-48
[13]李翔宇.在校大学生职业兴趣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2(11):324-326
[14]李健英.大学生职业兴趣调查与职业指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54(9):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