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华 白 瑾
2008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通知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共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1]。2009年4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2家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要建立定期选聘制度、岗位培训制度、配套保障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正常流动制度、齐抓共管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确保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得以长期顺利进行[2]。
《长效机制意见》的出台重点关注了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要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疏导,但心理疏导应该怎样进行,并没有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两年学者们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价值的探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心理方面的关注很少。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主要建立在心理需求满足的基础上,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行为及其持久性,也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反过来讲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现状对于《长效机制》的贯彻落实,对于大学生政策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1.1 对象 2010年3-10月,课题组随机抽取西安市3个区县,对18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3分,有效率96%。其中:男生82人,占47.4%,女生91人,占52.6%;户口所在地:城市(城镇)户口91人,占52.6%,农村户口82人,占47.4%;毕业院校:985院校毕业生10人,占5.8%,211院校19人,占11%,其他重点院校26人,占15%,普通院校118人,占68.2%;担任村官时间:1年以下28人(16%),1年76人(43.9%),2年67人(38.7%),3年以上2人(1.4%);受教育程度:大专13人,占7.5%,本科150人,占86.7%,硕士研究生 10人,占5.8%;独生子女 33人,占19.1%,非独生子女140人,占80.9%;生源:本地生源114人,占65.9%,非本地生源59人,占34.1%;专业:涉农21人,占12.1%,非涉农152人,占87.9%;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147人,占85%,非党员26人,占25%。
1.2 研究方法 采用SCL-90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如大学生村官的性别、户口所在地、毕业院校、担任村官的时间、受教育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生源、专业、政治面貌等9方面。第二部分是被试的职业体验。课题组设计了任职动机、自信心的变化、才能发挥、价值感、目前最大困扰、对管理存在问题的看法、资金保障方面的认知、政策执行中需要改善的方面等8个角度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感受。同时试图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受到以上几方面的影响。
1.3 测量方法 问卷通过市、区县组织部门举办的大学生村官在职培训发放。
1.4 数据统计 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1 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现状 结果显示,躯体化异常6人,强迫1人,人际关系敏感3人,抑郁7人,焦虑6人,敌对1人,恐惧3人,偏执3人,精神病性3人。异常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见图1。
图1 大学生村官SCL-90调查结果
2.2 大学生村官总体心理健康调查状况结果 见表1。
表1 大学生村官SCL-90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表1 大学生村官SCL-90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
表1可见,大学生村官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惧、偏执等方面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
2.3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的比较 将大学生村官按照不同性别、户口所在地、毕业院校、任村官年限、受教育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生源、专业、政治面貌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学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受到任职年限、受教育程度、专业的影响。比较而言,任职年限为1年和2年的村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大专和硕士学历的村官,涉农专业的村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涉农村官,见表2。
表2 大学生村官人口统计学变量与SCL-90因子分的方差分析结果(ANOVA)
2.4 职业体验对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政策执行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两方面会影响村官的心理健康,见表3。
表3 大学生村官职业体验与SCL-90因子分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3 大学生村官职业体验与SCL-90因子分的方差分析结果
?
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大学生村官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惧、偏执等方面与青年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显示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不高;任职1~2年的村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1年以下及3年以上村官;本科教育程度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大专和研究生的村官;涉农专业的村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涉农村官;从事村官工作后更无助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更自信和没有变化的人。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知、任职动机和行为影响了心理健康 绝大部分村官到农村任职的想法很现实,其中120名村官抱着“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积累经验、等待机会”目的走进农村。大部分村官主要基于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的考虑,功利性也比较强。出路成为绝大部分(128人,占73.9%)村官目前最大的困扰。因为《工作意见》和《长效机制》都明确了3年后村官的出路:担任村干部、择优推荐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或报考公务员加分)、自主择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报考研究生享受加分)。在这5个出路中,公务员和报考研究生加分成为多数大学生村官的首选。姚琳曾对山西省某县12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村官任期满后,有75%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3]。另外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大学生无法就业。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将到农村任职作为权宜之计或跳板,没有长期留在农村发展的动机,在本研究中有24名村官“迫于就业压力”走进农村。村官个人期望值较大,成就欲望强烈,容易急于求成。生活上的困难、对农村工作的不适应、个人成才道路不顺利、得不到社会认可这些负面信息极容易使大学生村官缺乏自我效能感,容易产生悲观失望、迷茫等心理现象。另外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时间不长,大部分村官尚没有到3年期限,村官之路是否顺利、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还处于未知状态,村官们都在观望,部分村官选择离开岗位。如山东临沂市2008年选聘了2000名大学生村官,占当年全国计划的十分之一,到2010年8月,已有800余人选择离开[4]。担任村官1年以下的村官由于有较为强烈的工作欲望和行为动机,担任村官3年以上的村官由于适应了工作和农村生活,所以心理压力较轻,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3.2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行为缺乏社会支持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形成了“官本位”、“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衣锦还乡”、“跳农门”的价值取向,人们把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生活看作是有出息的表现,很多农村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做城里人,鼓励孩子从农村到城市发展。建国以来,大批农村青年通过考大学、经商、打工、结婚等各种方式进入城市,他们的举动也赢得了村里人的赞赏和羡慕。因此大学生村官政策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即使被选聘的大学生也很少有人认为到农村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大学生到农村任职难以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
3.3 各级政府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在:选拔中专业不对口,学无所用,用所不学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村官认为管理上也存在问题,对村官多头管理(94人)或无人管理(46人)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社会保障没有及时办理(61人);很多村官认为,对村官的待遇(38人)和培养(18人)等各方面还需要改善。大学生村官网上反映个别地区不能按时发放生活补贴,还有些地区发放的补贴与省市文件不符[5]。
3.4 农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抱有怀疑、冷漠、不支持的态度和行为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对部分村干部而言是一种挑战,因为一些村干部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保持村干部的身份,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乡镇干部,甚至有更大发展。大学生学历高,有专业知识、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令他们感受到一种危机,他们很不情愿接受大学生村官,更何况要抽时间帮助大学生村官熟悉村务,提高处理村务的能力,甚至让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决策。有些干部虽然并没有这些想法,但也认为大学生村官从小专心读书,对周围的事情很少关注,不熟悉农村事务和风土人情,不适合在农村工作,甚至认为大学生村官给自己带来负担,对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帮带工作很不情愿。一些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不以为然,认为大学生是娃娃,不了解农村,难以处理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务,对大学生村官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还有部分村民把大学生当外人,难以接受大学生村官进村。甚至有些干部和村民从内心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难以认同,对大学生村官有抵触情绪,以上这些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都带来消极影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情绪,使大学生村官容易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6]。
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要善于体察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调整职业认知和期望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工作效能。
[1]中共中央组织部等4家单位联合印发大学生“村官”政策指南[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44-52
[2]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2家单位联合印发大学生“村官”政策指南[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70-83
[3]姚琳.“大学生村官”情感教育问题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474-476
[4]大学生村官网www.cunguannews.com
[5]大学生村官网www.54cunguan.cn
[6]刘宏军.关于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