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波 李亚红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作为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的一部分,同样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偏远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条件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应该受到关注。针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对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在人口学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测量,探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1 对象 为云南、湖南、湖北、新疆、安徽、广西等省市的民族地区农村的老年人。本次调查共访谈150多位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另外,为进行对比研究,访谈了部分城镇老年人。有效样本的年龄为53~88岁,部分样本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卫生及关键因素调查问卷,问卷由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量表3部分组成。此次调研采用的量表中文版经国内学者使用的结果表明,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为了避免测量过程中的顺序效应,问卷采用拉丁方对施测顺序进行了处理。鉴于民族地区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文化水平大多较低,甚至很大部分都是文盲的情况,在征得老人同意后,由调查者将问题读给老人听,对于一些过于书面化的用语,用当地的语言进行转化、翻译成口头语言。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表1 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2.1 民族地区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2。
民族地区农村无人赡养的老年人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有人赡养的老年人抑郁因子得分(t=-2.470,P<0.05),即无人赡养的老年人抑郁症状较有人赡养者严重;从心理健康总分上来看,民族地区农村有人赡养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无人赡养的老年人(F=-10.501,P<0.01)。
2.2 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2.1 人口学变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整体上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只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显著低于男性(t=-2.134,P<0.05)。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年龄与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306,P<0.05)。受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441,P<0.01)。从心理健康和经济收入的关系来看,SCL-90得分与经济收入显著相关(r=-0.373,P<0.01),表现在经济收入与抑郁关系显著(r=-0.482,P<0.01),与焦虑关系显著(r=-0.432,P<0.01),与偏执关系显著(r=-0.412,P<0.01)。
表2 民族地区农村和城镇老年人SCL-90结果比较
表2 民族地区农村和城镇老年人SCL-90结果比较
因 子 农 村 城 镇 t P躯体化 1.67±0.59 1.11±0.44 3.563 <0.01强迫症 1.50±0.61 1.13±0.43 2.348 <0.05人际关系 1.11±0.47 0.91±0.41 1.548 >0.05抑 郁 1.45±0.55 0.72±0.31 5.255 <0.01焦 虑 1.33±0.57 0.64±0.33 4.817 <0.01敌 对 0.99±0.56 0.62±0.29 2.630 <0.05恐 怖 0.82±0.61 0.47±0.38 2.321 <0.05偏 执 1.12±0.62 0.67±0.33 2.928 <0.01精神性病 1.04±0.56 0.61±0.40 2.989 <0.01
表3 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比较
表3 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比较
注:*P<0.05,**P<0.01
项 目 总 分 F 客观支持 F 主观支持 F 支持利用度 F性 别 男 34.64±6.19 0.20 7.56±2.30 0.11 20.33±4.02 1.10 6.75±1.80 0.18女 33.71±7.31 7.79±2.05 18.93±4.80 7.00±2.15年龄(岁) 50~60 28.63±6.44 3.48* 6.37±1.92 4.21* 16.50±4.04 2.86* 5.75±1.91 2.31*61~ 70 33.93±6.34 6.60±2.72 20.80±4.09 6.53±2.10 71~ 80 36.62±6.01 8.57±1.60 21.00±4.11 7.05±1.53>80 35.33±4.23 8.50±1.23 18.67±3.45 6.82±1.87受教育程度 文盲 33.40±6.36 0.28 7.80±1.87 0.08 18.70±4.64 1.67 6.90±1.37 0.02非文盲 34.63±6.54 7.58±2.31 20.25±4.14 6.80±1.99居住地 农村 33.81±6.91 0.64 7.45±2.23 0.47 19.87±4.81 0.02 6.48±1.82 2.73城镇 35.32±5.71 7.89±2.21 20.05±3.26 6.82±1.87婚姻状况 已婚 35.31±5.92 6.51** 7.73±2.24 1.27 20.71±3.67 10.60** 6.87±1.89 0.71再婚 23.33±2.08 5.67±1.53 12.00±1.73 5.67±1.53丧偶 30.00±7.07 8.00±1.41 14.50±3.53 7.50±2.12
2.2.2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具体情况见表3。不同年龄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都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50~60岁组与61~70岁组在获得的主观支持上61~70岁组显著大于50~60岁组(P<0.05);71~80岁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上显著大于50~60岁组,显著性水平依次为P<0.01、P<0.01、P<0.05;80岁以上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显著大于50~60岁组,显著性水平为P<0.05;71~80岁组在客观支持上显著大于61~70岁组,显著性水平为P<0.05。
不同婚姻状况组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上差异显著(P<0.01)。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已婚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上显著高于再婚组(P<0.01);已婚组在主观支持上显著高于丧偶组(P<0.05),可见无论是已婚组还是再婚组在主观支持上都显著好于丧偶组。其它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从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来源的关系来看,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配偶的支持和照顾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显著(r=0.288,P<0.05);父母的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331,P<0.05);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照顾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r=-0.344,P<0.05)。在对遇到困难后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和安慰的来源项目进行频数分析时发现,同样是对配偶、其他家人、亲戚、同事、党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6个选项进行选择,但获得经济支持6个选项只被选了77次;而获得安慰6个选项则被选了106次,说明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获得更多的是精神安慰而不是经济支持。但无论是经济支持还是安慰,亲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其他家人。
3.1 赡养情况与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进步,女儿也逐渐扮演起老人的主要赡养者的角色,但是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赡养情况不容乐观,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者仅为2.0%,但无人赡养的老人比例却达到27.5%。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能力与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子女的孝顺对于维护和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增进老年家庭赡养功能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1]。有无配偶陪伴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目前老年人空巢现象严重,失去了配偶的陪伴,儿女又不在身边的现状将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因此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提高贫困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十分必要。
3.2 人口学特征与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 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群体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都较严重。邱莲2002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东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市离退休老年人低,差异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水平,个人经济状况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2]。本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低,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偏执等症状。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病性症状越发严重。但是文化水平高的老年人更善于进行心理调试,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李德明等2003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论一致。对高龄低文化水平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3.3 社会支持与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 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支持的提供者首先给他们增加的是主观支持,即对他们的尊重与理解,而非经济或物质等客观支持。到了71~80岁,经济或物质支持才显著增加。这一方面是因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导致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只能存在于精神层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被赡养时间较晚,老年早期仍然在靠自己劳动获取生活资源。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支持利用度方面可知: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到了80岁高龄、劳动能力丧失、行动不便时,支持利用度才显著增加,才能安然地享受社会给予的支持。可见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存在年龄阶段性特征。丧偶组的老年人主观支持状况最差,因而需要给无配偶陪伴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主观支持,如尊重,安慰与理解。
岳春艳等2006年用中国学者吴振云等编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对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3个因子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都显著相关,并且主观支持相关最大[3]。本研究没有得到相同的结论。但是心理健康与父母的支持多少显著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维持自己生活已有困难,年事已高,父母的年龄就更高,需要他们照顾,给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造成更大的负担。另外亲戚和其他家人是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遇到困难后最主要的经济和安慰提供者,分别占到了所选总次数的58.5%和54.7%。这与贺寨平2006年的研究结论一致[4]。其他家族成员的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这说明由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与维持也是需要付出的,由于礼尚往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他家族成员的支持和照顾,不同于父母,儿女,配偶的那种义务性的付出,因而这种礼尚往来的付出可能也成为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负担。李德明等2003年的研究表明“绝对空巢”环境导致老年人一系列心理问题[5]。本研究表明,对于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而言,由于贫困这一特殊原因,尚须赡养年龄更大的父母的老年人反而心理健康更差。可见研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国外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存在积极作用,并表现在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和作为中介因素两方面[6-7]。因此,本研究提示应该增加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
[1]王大华,申继亮.老年人孝顺期待与亲子间的社会支持[J].心理科学,2003,40(3):400-402
[2]邱莲.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8):517-518
[3]岳春艳,王丹,李林英.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53-55
[4]贺寨平.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何种人提供何种社会支持[J].河海大学学报,2006,8(3):9-12
[5]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407
[6]Krout J A.Rural versus urban differences in health dependence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J].Int JA ging Hum Dev,1989,28(2):141-56
[7]Thoits P.Conceptual,methodological,and theoretical problem 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J].J Health SocBehav,1982,23(2):1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