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亏谁也不能亏老区

2012-04-29 00:00:00陈廷一
老区建设 2012年3期

金寨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金寨留下战斗的足迹。万里作为刘邓大军筹粮先遣官,也在这里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

秋季的一天,万里和他的秘书来到金寨县。

“万书记,县委朱书记带着他的班子迎接你来了!”

在一个山坳前秘书提醒万里。万里回过头去,只见县长、副县长、副书记、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办主任等八九人,风尘仆仆地向他这个省委书记靠来。

“万书记,来前也不给我们打个招呼。”朱成书记接着向万里逐一介绍了身后的八九位要员。

万里逐一握了手说:“这一段工作强度太大了,想换换脑子,随便转一转,看一看。不需要你们这么多人来陪我,金寨还有60万人口,你们该干啥干啥去。让县办主任陪我就可以啦!”

一行人来到一幢没有院墙的土坯房。房门斑驳陆离,不成样子,老爷子躺在门口旁的柴草上晒太阳。县办王主任走上前去:“老人家,这是省里的万书记来看你来了。”

老人面无表情,只是坐了起来。万里也随手拉了一把柴草垫在屁股下,与老人面对面地坐下来,唠起家常。

万里问:“老人家,你们村红军烈属、军属有几户。”老人掰指数,说有7家。

“你家是吗?”

老人说我爹死时我才13岁。父亲是被国民党杀害的。

“现在家里有几口人吃饭?”老人说四口,我和我屋里,还有两个没出阁的闺女。

“生产队一年能分多少粮?”老人伸出三个黑指头,每人每年不到300斤粮。“这300斤粮能吃多长时间?”老人说瓜菜代的吃、节省着吃,顶多能吃9个月。其余3个月就要饿肚子啦。“你家现在一天吃几顿饭?”老人说一顿。

“你吃过了没有?”老人点点头,说是吃过。

望着老人菜色的脸,万里拍打拍打屁股站了起来,老人下意识地说屋里坐吧,万里说我要看看你的家。

老人推开了门,叫声娃她娘,有人来。

万里进了屋,两眼一扫,家徒四壁,这边是锅,那边是床。母亲和两个闺女坐在床上,缩坐在一起,身旁边的被子已露出了棉絮。

老人说,客人来了,烧锅茶待客!母亲正要起身,发现自己和女儿没穿裤子。原来他们全家只有一条裤子,今天穿在了老头的身上。

母亲起身的一瞬间也让万里和同行尴尬万分。万里借机转到灶台旁,他顺手揭开锅盖,里面是菜粥,一股发了霉的刺鼻味儿直冲过来,从这家出来后他一言不发。

我们再看看另一家吧?万里向身旁的王主任提议,接着王主任又把万里领到了一户红军老战士家。

这家老红军姓陈,陈老先生14岁参加工农红军32师,膝下无儿无女,时下已经71岁。他与老伴相依为命,两位老人骨瘦如柴,营养极其不良。

万里问家里的粮够不够吃?

老人叹了口气,现在真有生不如死的想法。总盼着这穷日子能过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就盼着吃顿饱饭,可是一年不如一年。你们都是上边的人,给中央反映反映,老人说完眼眶中涌出一汪泪水。

万里再也看不下去,慌忙转身出门

一个礼拜后,金寨县委的救济报告上报到省委。万里毫不犹豫地挥笔写道:拨批金寨县救济金120万元,救济棉14,5万斤,救济棉布108万尺,救济粮50万斤。

消息传到金寨,老区人奔走相告。当陈姓老红军领到救济粮时,才知道当时到他家做客的就是省委书记万里,他激动地说:有这样讲真话的干部,我们党有救了,安徽有希望啦!

摘自《中国作家·纪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