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2012-04-29 00:00:00寒烟凝绿
家庭百事通 2012年5期

任珍珍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在一家公司得到了一份人力资源部行政助理的职务。对于这份不易的工作,她特别珍惜。就在她第一天到公司报道时,她正好赶上主管在大发脾气。

任珍珍只好在一旁等待。一会儿后,她听明白了主管大发雷霆的原因:单位要组织员工分批外出旅游。第一批要去云南丽江这条路线。一位负责事务的助理员工在向主管汇报时说:“初步统计了一下,愿意去丽江的有十多个人。”主管问:“精确一下,到底多少个?”助理说:“还没有一一统计,差不多十五六个吧,肯定不会超过20个。”主管接着问道:“每个人要多少钱?”助理诚恳地答道:“几家旅行社报价都差不多。每个人差不多就是3000元的样子。”主管终于发怒了:“差不多差不多,差不多到底是差多少?”主管说完抬头看到呆在一旁的任珍珍,就转头对任珍珍说:“行了,这个工作还是就交给新来的助理去做吧。”

任珍珍领来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任务,丝毫不敢大意。她跑前跑后,统计人数,联系旅行社。只半天光景,她就向主管汇报:“去丽江的人数一共是18人,男职工10人,女职工8人。我上午一共找了5家旅行社,在打听了各家旅行社的信誉度和反复比较价位、旅游路线后,暂时订下了两家旅行社。一家每人收费3200元,一家每人收费3500元,后面这家虽稍贵了些,但旅游的景点和住宿条件要好一些。最后选哪家,请您决定。”主管听了任珍珍的汇报后,非常满意。通过这件事,主管对任珍珍也有了一个好的印象。

从此,主管总是能听到任珍珍非常明确具体的回答。“15分钟后就会整理好这个材料为您送来。”“接客户的班车在7时50分肯定能到。”“来参加这次发布会的一共有10家企业,其中总裁8人,副总裁2人,助理有12人。”由于任珍珍回答总是细致认真而不是模棱两可,主管越来越欣赏这个新来的员工。公司有什么事儿也都尽量交给她做。同事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做事认真的小同事,还开玩笑称她为:小认真(任珍)。最后,连企业的老总也听说了她的名字。

企宣部的主管是一个说话含含糊糊的人。一次,老总给他布置任务:“这个活动方案是经过大家讨论最后确实的最终方案。你负责带领你部门的员工执行,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可以直接找其他部门的负责人。这次活动对公司意义重大,你一定要办得圆满。”这位主管说:“应该没问题,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老总又问:“一定要落实名单上邀请的嘉宾和媒体,要请到场。”主管说:“我觉得差不多吧。以前或多或少都有过联系。”听到这样的话,老总正色说:“什么叫差不多?差不多是差多少?我要的是一定而不是差不多。你这样的回答明显是缺少自信的表现。我不能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缺乏信心的人,这样我不踏实。从今后,你的工作暂时由人力资源部任珍珍负责。这次活动就由你协助她来圆满完成。 ”主管眼圈红了。

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差不多先生”,代表了一种做事不追求更高境界的作风。“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于是,他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写成千,把山西看成陕西,他临终前甚至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在职场上,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差不多先生”。他们凡事不求认真,工作中一直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马马虎虎,不注重细节。长此以往,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工作质量逐步下降,最终被残酷的职场竞争淘汰。而只有那些做事一丝不苟,对工作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员工才能最后存活下来并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