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

2012-04-29 00:00:00
新西部 2012年9期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发展,日渐凸显出这一科技媒介带给人们的便利和快捷,就连曾经古板教条的政府机关,也开始纷纷利用这一优势媒介,比如微博、官网、QQ群等网络互知手段,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这不啻为社会的一大进步,老百姓可以将自己的诉求第一时间,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反映给政府决策者和社会管理机构,让合理的诉求得到尽快解

这一网络问政形式,大体产生于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自此各省市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开启了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做宣传、做决策的先河,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逐渐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一种执政新风。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然而,对于网络问政这一产生不久的形式,既有不少人认为其具有远大的前景,必将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有许多人认为,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目前的网络问政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内容,充满了随意性和责难。目前的网络问政,大多局限在“问”的层面,甚至言辞激烈的如临大敌。可以说,全国几乎大半省市县政府都设置有省市县长信箱、留言栏(室),但问者多多,应者聊聊,几近成为一种虚拟的摆设或秀色可餐的“静物画”。

网络问政作为当下的一种社会形态,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目共睹,它不仅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支撑,更需要民众善意地维护这种制度,以及执政者和管理者拥有积极为民解忧的理念。否则,这种顺潮流而为的社会良性互动,难保不会流于形式主义,甚而走向它的反面。谁来问政?向谁问政?是否可以问出结果?谁来回答疑难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摆在政府和民众间的一道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