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神圣使命 建设第二故乡

2012-04-29 00:00:00陈小玮
新西部 2012年9期

在阿里采访期间,记者一路坐的都是援藏干部田建文副专员的专车。

田建文的司机贡觉师傅告诉记者,今年3月,田专员到普兰县蹲点维稳,一蹲就是一个月。他曾登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检查指导普兰边防连的工作,遇到身体极度不适时,只有靠吸氧来缓解一下。记者注意到,车的后备箱放着一个小型氧气瓶。

作为第六批陕西援藏干部领队,田建文操心的事儿可不是一两件。除了维稳,还要了解民风民情,探索援藏方式方法,确定援建项目,等等。百忙之中,田建文就第六届陕西援藏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新西部》:第六批援藏干部是18年来最多的一批,这批人员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田建文:阿里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环境恶劣,边境线比较长;阿里也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发源地,民族宗教工作非常复杂和艰巨。为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省在选派第六批援藏干部时,严格按照中组部、人社部对援藏干部选派资格的条件要求,选好配强援藏干部。这批干部共40人,40岁以上的14名,30岁以上的25名,30岁以下的1名。两名县委书记的年龄分别是37岁和44岁,都比较年轻。40名干部中有博士1名,研究生学历的6名,大专以上学历的34名。

此外,针对阿里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力量缺乏的情况,我省加大了医疗卫生、畜牧、路桥等专业技术类干部的选派力度,专业技术干部从第一批只有两名到第六批20名,比例逐年提高。

为进一步做好干部援藏工作,我们还根据阿里地区建设发展和阶段性工作需要,选派干部短期赴阿里帮助工作。2011年,陕西省审计厅选派了3名审计干部帮助阿里进行项目审计、培训审计干部;陕西省高法选派3名干部、陕西省药监局选派了两名干部帮助阿里开展工作。2012年,陕西省司法厅选派了两名律师赴藏工作。通过长短结合,突出需求,更好地为阿里阶段性工作服务。

《新西部》:第六批干部进藏时,恰逢两个特殊的时间点—“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前者收尾,后者开创新局面,请简单地介绍一下陕西在“十二五”期间的援藏规划内容。

田建文:陕西省历来重视援藏工作。2010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援藏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干部人才、项目、智力、技术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阿里的支援力度。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省委两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援藏工作,在自身财力紧张、发展压力大的(陕西也是受援省)情况下,计划每年拿出约78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援藏工作,并召开了全省援藏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陕西省2010年-2015年援藏建设规划》。

《新西部》:项目援藏基本上是援藏的一个重头戏,现在陕西援藏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已完成的项目有哪些?对其作用如何评估?与前五批援藏相比较,第六批援藏工作的亮点有哪些?

田建文:“十二五”期间,陕西省计划安排投资5.34亿元(含陕西西藏中学建设项目1.35亿元)共38个项目,用于阿里地区及普兰、噶尔两县基本建设,项目涉及社会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干部人才援藏、深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最具亮点的是特色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发展特色农牧业,二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四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五是发展商贸物流业,六是开发优势矿产资源。

同前五批援藏相比,第六批援藏工作具有机制新、人数多、资金大、领域宽、管理严等亮点。比如在资金上,前16年陕西省援藏资金共计2.6亿元,而第六批三年内投资2.4亿元。另外,通过招商引资为阿里地区引进项目22个,资金达7451万元。同时,争取陕西省地市和省直部门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截至目前,宝鸡、延安、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市及省直单位省委组织部、国土资源、公安、法院、卫生、司法、科技、农业、广电、教育、交通、林业等省直部门已落实对口帮扶资金1520万元。

再比如管理方面,我们更加重视援藏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健全组织、严格制度、开展活动,对援藏干部进行教育管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改革创新,发展边疆经济;艰苦奋斗,建设第二故乡”的援藏理念。要求援藏干部必须带头改革创新,把内地先进的理念带到边疆,影响和带动边疆人民解放思想,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思考问题,发展经济。

《新西部》:“智力援藏”是援藏工作的一个方面,这两年来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田建文:陕西省与阿里地区达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智力援阿工作的意见》,决定2010年到2015年间,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中小学校长的挂职锻炼工作以及专业技术干部进修、学历升级教育和干部理论培训(单独办班)工作,并将把阿里地区独立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独立科级单位负责人纳入挂职锻炼的范围。截止2011年底,陕西省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为阿里培养各类干部和技术人员达128人次。通过智力援藏,使阿里地区的干部职工及农牧民群众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增强了本领。

《新西部》:阿里地区有1100多公里的陆路边境线,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也决定了维稳工作的重要性。怎样看待阿里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田建文: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就是空谈。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有能力建设西藏,有能力维护西藏的稳定。阿里与印度、尼泊尔毗邻,处于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在我们看来,援藏干部是维护稳定的中坚力量,维护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于稳定方面的工作,我们认为无条件可讲、无折扣可打、无借口可找。在维护稳定的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有礼有据有节,决不允许任何势力有损国家的安全。应该说,维护稳定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我们必须珍惜。我这个领队必须走在最前面,做出好样子。

两年来,我省援藏干部都是主动请缨,奔赴维稳一线。在维稳过程中,我省有的援藏干部亲人去世丧事尚未料理完就返回工作岗位;有的援藏干部身患痛风,手拄拐杖坚守在维稳一线;有的援藏干部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强拉、丁嘎山口,蹲点布防长达40天。我们的援藏干部为阿里地区寺庙稳定、边防稳定、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西部》:人是需要一些精神的,尤其在阿里这样一个被称之为“西藏的西藏”的世界第三极的地方。“延安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是陕西援藏干部的精神支柱,您觉得这两种精神的共通点在哪儿?日前在阿里牺牲的噶尔县委书记张宇是陕西援藏干部的优秀代表,在他的身上,又有哪些闪光点值得当代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田建文:“延安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确是我们援藏干部的精神支柱。我们进藏时,省委明确提出,要我们做“延安精神”的传人。

“延安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尽管形成的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形态不同,但两者却存在本质的相同之处。从形成的思想、理论资源来看,都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生成的方式来看,都与实践紧密相关;从形成的主体条件来看,那些始终坚持与群众保持血脉联系、始终要求自己的实践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个人和群体,都会成为这些精神的凝结者和集中体现者(毛泽东、张思德、进藏十八军官兵、先遣连官兵、孔繁森等等)。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和“老西藏精神”,要求我们的援藏干部要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赤胆忠心,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西藏人民服务,在雪域高原把我们陕西援藏这面旗帜举的更高一些,把我们陕西援藏工作队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友爱,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模范团队。靠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靠我们的团结拼搏去争取成绩,为陕西人民和阿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宇同志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是“延安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忠实实践者,是新时期孔繁森式的领导干部。我们第六批援藏干部将以张宇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不忘肩负的神圣援藏使命,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和更加扎实的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援藏任务。

《新西部》:张宇书记的牺牲令人痛心。阿里地区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以上,地广人稀,高原缺氧,特殊的自然条件对身体健康影响极大,很多干部都是用意志克服身体的不适,坚持工作。应该说,援藏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援藏干部身体健康也息息相关,那么,怎样保证援藏干部在阿里身心健康地工作?

田建文:援藏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援藏干部身体健康确实是息息相关的,在做好援藏干部的保健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高度重视援藏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建立了援藏干部在藏在陕期间的年度体检制度,每年各体检一次,并给每位援藏干部配备一台制氧机。二是要求每位援藏干部每天早晚给家人电话报平安;援藏干部之间相互结对子,每天早晚互致问候,互通信息,相互提醒。三是对县上援藏干部,援藏干部领队每晚各打电话一次,询问生活及身体等方面的状况。四是对身体不适的同志,援藏干部领队要求及时检查治疗;对患有重大疾病,当地医疗条件无法医治的,通过省委组织部请假,建立医疗绿色通道。五是要求大家戒烟戒酒,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出差时切实提高警惕,提醒司机谨慎驾驶,最大限度防止意外。六是定期举行谈心、谈话、聚会,并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醒大家在注意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本专题策划实施过程中,得到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恩主等陕西援藏干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