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

2012-04-29 00:00:00尹杰金雷
世界教育信息 2012年2期

摘 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之一,学院以提高质量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企业首选的学生”。通过参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学院一方面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在办学体制、校企合作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师资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学院也在积极发挥示范性建设院校的作用,搭建平台,宣传并扩大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努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服务。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海外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2-0015-04

一、积极参与海外培训项目,

广泛借鉴海外职校办学经验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领导能力,教育部于2008年底启动了为期5年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请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什么要参加该项目培训?

苏志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迫切需要。事实证明,国家越来越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2011年8月14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从全国遴选出包括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10所高职院校作为特邀职业院校代表参加,这是高职院校首次参加直属高校工作会议。2011年8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到香港职业训练局下辖的中华厨艺学院及旅游服务业培训发展中心参观,这一行动为我们传递出一种令人振奋的信号: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提升内涵、优化结构、强化特色的关键时期,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分享国际经验、具有现代治校理政理念的院校领导队伍。所以,当“高职院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设立的时候,我们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2006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时,学院就已经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要想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就必须要走一条与传统高校不一样的人才培养道路,必须用企业的标准、企业的场地、企业的设备,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这条人才培养道路就是如今我们所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当时我们对此仅有模糊的意识,但该模式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却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2008年启动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先进人才培养理念的平台,让高职院校有了更多接触世界、打开视野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该项目要求,凡是参加项目的高职院校领导均要将海外学习内容与所在院校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遴选标准相结合,即参加项目学习的高职院校领导要结合本院校的办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发达国家的同行学习,回国后再落实到争创国家级示范校的项目建设中。这种“带着课题出去,带着成果回来”的举措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我和学院的张慧波副院长等几十个高职院校校长第一次到德国培训调研时,我们根据各自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预先确立了调研目的,制定了调研计划,走访了很多德国企业,收获颇丰。回国之后,我们立即就启动并实施了相关方案。自2007年起,我院成为“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美人员行前培训工作站,承接了该项目赴美人员行前的调研、计划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学院既是“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在这里我由衷地感谢负责该项目组织与实施工作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实施三大行动,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秘书处单位,贵校是如何通过“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在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苏志刚:我们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学习,虽然时间短,但收获很多。通过带着问题的学习和交流,这个项目提升了我们的治校理政理念,拓展了我们的教育国际化视野,增强了我们的比较研究能力,还为我们分享了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学院领导的办学能力与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作为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秘书处单位,为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学院在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第一,发挥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职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之一,已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培训教师7 000余人,目前已经辐射到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我院通过“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平台,把从海外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到的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成功经验融入师资培训的专题项目中。比如,我院开展的国内师资专题培训项目有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交流、基于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教学与学生管理、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我们认为,充分利用我院师资培训基地可以扩大海外培训成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第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09年,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牵引,我院接待了来华考察的美国社区学院协会代表团。代表团中随行的很多社区学院均希望与我院开展师生互派学习、教学资源共享等合作。2010年,管理140多所两年制社区学院的美国加州社区学院总校校长杰克·斯考特(Jack Scott)博士来我院考察,他回国后就立即着手推进美国帕萨迪纳城市学院(Pasadena City College)与我院共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011年5月,我院与美国欧文斯社区学院合作,成功开设了学分转移形式的海外短期课程,这项合作课程受到该校国际处和带队教师的一致好评,他们希望该项目今后继续拓展下去。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院还积极开拓与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瑞士、韩国等国院校的职教课程开发、海外专家团队引进等合作。

第三,受国家商务部委托,我院于2007年起先后承办了12期“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管理研修班”和“发展中国家物流管理研修班”,为来自83个发展中国家的363名司局级干部及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这些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研修班的授课内容中,我们推介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作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和经验,使学员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了全面、直观的了解,同时也深入了解了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联系。在研修班结束后的反馈中,各国学员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育人模式,尤其是对我院在改革中形成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中国现代高职教育新模式表示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扩大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努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了解到,贵校正在探索海外办学,请问贵校到海外办学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进一步的打算?

苏志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使命就是要配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本土化实用人才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企业向外求发展步伐的加快,为配合企业的发展需求,我院也在尝试探索一条海外办学之路,即为中国境内的高职院校所在地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海外业务提供人才服务。目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担负的海外实用人才培养的任务,不但满足了我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大大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为驻外企业培训了大量本土化人才。

四、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世界教育信息》:参加过“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的高职院校领导人数很多,初步形成了高职教育智囊库。贵校作为智囊库成员中的一份子,是如何把国外学到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应用到贵校的教学和管理当中去的?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经验?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苏志刚:我们认为,高职院校领导要带着问题参与项目,要将取得的收获学以致用,要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符合本土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进而推动整个职业教育战线的发展。我院领导作为智囊库成员中的一份子,通过参加该项目,我们深切体会到,海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中有如下经验:一是注重实用性、灵活性、独立性、创新性等;二是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三是切实落实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四是在人才培养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五是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作项目等。

我们将以上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学院的办学实际加以融合,借鉴运用,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也积累了若干经验。一是探索形成了符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的素质教育新模式——成功教育,即把缺乏自信的中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符合社会需要的阳光自信的大学生;二是提出“校园项目实训做”的教学模式,即将学校的有关庆典活动、校园信息化建设等项目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项目,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共同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提出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工作坊”,帮助学生开展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产品开发、科普人文活动等创新实践和能力提升项目;四是成功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加强了对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总之,“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打开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助推了学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2008年,我院从香港职业训练局引进了具有国际资质的香港电机工程专业证书,目前已有两批学生获得该证书,这一举措为学院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搭建了平台。2009年,我院牵手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PTC),引进了相关行业证书,同时成立了国内首个PTC职业教育中心,严格按照PTC行业标准来培养高技能人才。

作为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智囊库成员,我院希望能够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我相信,这支由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组成的并经过海外培训的队伍,在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形成长效机制,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贵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头羊,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并使之可持续发展方面,在吸收海外的先进做法并形成长效机制方面,具有哪些经验?

苏志刚:我院领导团队的核心骨干不但参与了“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还把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落实到本校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头羊,我院充分发挥在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的影响力,通过我院的师资培训基地,将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及我院的成功经验辐射到整个职教战线,甚至通过正在运作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管理研修班”,辐射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我院的办学思想既要遵循中国国情又要渗透育人理念,只有持续下去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使职业教育国际化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领导参加“高职院校海外领导培训”,取得了可喜成绩。您觉得针对中职学校领导也开展这种培训,它的意义如何?

苏志刚:这肯定很有意义。但是,目前就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状态来看,我建议最好先在国内探索出符合国情、具有辐射功能的“中等职业学校领导培训”模式。具体做法是,先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对该项目进行先期评估,然后按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各区域分别选5~6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领导培训”项目的培训代表,最后再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牵头选择一些职业教育国际化较为突出的中等职业院校承办。当然,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派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到国外学习借鉴先进职教理念。

六、在国际化发展中

关注中国职业教育的本土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职业教育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如何关注本土化?

苏志刚:我认为,这些年已经基本上明确了职业教育国际化路线的发展思路,现在需要有人把它梳理出来,形成规范。在本土化方面,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制定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标准。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要靠真正有技能水平的教师,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标准,规定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师不能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二是中国职业院校要在董事会或理事会的管理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校运行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

《世界教育信息》:最后请您给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提几点建议。

苏志刚:一是希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能举办更多的、面向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海外培训项目,加快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步伐,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希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加强对我国高职教育向国际辐射以及海外办学的指导和支持,以项目化的形式,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试点。

编辑:覃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