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动为主动

2012-04-29 00:00:00唐琳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5期

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也提倡设计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我先将10颗玻璃球装入一个盒子里,然后和学生玩猜一猜的游戏(游戏规则:请一个小朋友来抓玻璃球,不要被老师看见,老师能一下子猜出他抓了几颗),顿时学生情绪高涨,争着来抓。游戏结束后,我提问:“谁知道其中的秘密?”有的学生说:“老师已经在盒子里面放了10颗玻璃球,每次先数一数盒子里还有几颗,再算出来的!”“你真聪明!”我追问:“你知道10的分法有几种吗?”……这样导入新课,学生们能饱含激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课堂教学几种分法后,学生有些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巩固10的几种分法,我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同桌玩拍手游戏,配上与内容相关的动作、儿歌(一九一九是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九四九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帮助学生记忆。学生们沉醉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记住了10的几种分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都非常注意创设一种有吸引力、充满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得到具体感受,激发起相应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重视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把知识看作一个“静态的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那么,就会扼杀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在交流第三种情况(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全部放绿球,但是有两位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应该放很多绿球和放一个红球。这时,我马上按照那两位学生的想法在口袋里放了 15个绿球和1个红球,并让那两位学生亲自摸一摸。事实胜于雄辩,最终那两位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问题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得到逐步解决。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亲身体验到了要做到“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一定要在口袋里全部放入绿球。这种数学思想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他们通过亲身探究自己构建起来的,是他们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由于重视了教学过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渗透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总结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判断、概括等,自己发现、自己推导,寻找解决办法,从而不断获取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动力,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首先练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题,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再出示“36-8”引发学生的思考:“这道题和前面练习中的题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用个位上的6减8时不够减)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自己动脑筋想出办法来。学生们积极地动起手来,并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打开一捆小棒是10根,和6根合起来是16根,从16根中拿走8根,最后还剩28根;(2)打开一捆小棒,从10根中拿走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6根合起来是8根,最后还剩28根;(3)先从6根中拿掉6根,再打开一捆拿走2根,剩下8根,最后还剩28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打开了一捆),这正是退位减法的关键所在。这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动手动脑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了思维空间。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组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四、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如在超市购物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购物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既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总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我们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实践,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