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 合作 延伸

2012-04-29 00:00:00杨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5期

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及新一轮课改的纵深发展,更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课堂的生命活力,让课堂成为每个儿童学习的舞台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从笔者参与学校调研听课情况来看,教师的放手让中高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增强,课堂中他们经由独立思考、小组学习、合作互动、汇报交流等活动充分地展示自己,获取知识,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得到极大地提高。难道自主学习模式只适合中高段学生吗?对此,笔者对如何让低段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以《认识时分》一课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阐述。

一、“预习”与“唤醒”,实现有效参与

【实践】周五要执教《认识时分》,周四晚我布置学生根据预习单预习:(1)阅读课本第88、89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划出来,不懂的做个记号。(2)玩一玩家里的钟,看看你发现什么。周五上课前,全班像一场钟表展览秀,“玩过钟面你有什么发现?”笔者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叽叽喳喳起来:“我知道钟面有大格,还有小格”“时针短,分针长”“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1小时等于60分钟”……

【观察与反思】

第一,低段学生会预习吗?从理论上说,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和初步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他们能读懂数学文本。从实践上说,一学期来笔者适时安排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循序渐进地指导预习方法后发现,二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大大增强,他们能根据预习单进行预习,从最初的阅读数学文本到渐渐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低段学生预习有效吗?学生课前玩钟面,学生和数学文本亲密接触带来的“萤火虫”一样闪光的思维告诉我们,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生活经验,更有数学原有认知,这些支撑着他们的前期探究。预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由“要我学”变“我要学”;预习,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这些前期的“唤醒”让他们或多或少学到了一些,或深或浅感悟思考了一些。前期的“星星之火”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它会点燃每个学生的自信,它能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它会转化成学生内心的认知驱动力,真正实现课堂上人人有效、高效地参与。

二、 “探究”与“合作”,实现有效互动

【实践】

活动一:认识钟面。

[研究提示]: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

[课堂剪影]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面,带着问题,仔细观察钟面,然后将你们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第三组生1:我们小组先讲给大家听,钟面上有12个大格。

生2:钟面上还有一些小格子,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生3:钟面的小格一共是60个。

第六组生1:我们组还有补充,钟面上还有时针和分针。长的指针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师:钟面上的60个小格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第六组生2:我们刚才是一个小格一个小格数出来的。

第二组生1:我们组不是这样数的,可以5个5个地数。大家跟我一起数。

第二组生2:也可以10个10个地数。

活动二:探索时针和分针如何计时以及时和分的关系。

[研究时针提示]:

1.时针走一大格,经过多长时间?走两大格呢?

2.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大格,走了多长时间?从12走到7呢?

3.你还有什么发现?

[研究分针提示]:

1.分针走一小格,经过多长时间?走一大格呢?

2.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格,走了多长时间?从12走到7呢?

3.你还有什么发现?

[课堂剪影]第五组学生抢先汇报,他们是分工合作,一个学生拨钟面上的指针,其他成员补充汇报。

生1:时针走一大格,经过1小时,走两大格是2小时。

生2:时针从12走到4,走了4大格,走了4小时,从12走到7走了7大格,走了7小时。

生3:分针走一小格,经过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

生4:分针从12走到4,走了20小格,走了20分钟,从12走到7走了35分钟。

第五组生2:我们组还有补充……。

【观察与反思】

1.低段学生活动设计,删繁就简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在数学课堂中,一个探究活动环节从学生看懂要求到自主学习、汇报交流等环节最少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如设计的活动太多,就会让原本简单快乐的数学学习变成“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因此删繁就简的活动能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探究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低段学生认知地图,浅显易懂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研究能力的考虑,给予必要的研究提示非常关键,本节课设计的两个活动都有研究提示,浅显易懂的研究提示像一个认知地图引导着学生向知识生成的纵深处漫溯,同时还让低段学生在小组交流时能有的放矢地互动。“你还有什么发现?”又让探究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宽广的自由生成的探究空间,让他们的互动碰撞更加精彩。

3.低段学生探究活动,适当留白

自主探究是合作交流之始,如果没有学生个体对时针和分针的独立研究,就没有讨论中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更没有全体学生主动的、积极的交往互动。课堂中适当留白,既给予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也给教师“课内补课”的机会,个别去辅导知识和能力稍欠缺的孩子,为他们与全班孩子的互动提供保障。课堂也会因每个孩子的精彩探究而呈现生命的活力。

4.低段学生小组交流,人人参与

教者参与小组活动时发现小组交流形式多样,有的小组是组员轮流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小组让组内基础差的孩子先说。不同层次的孩子因为有了自己的思考,课堂上都有话要说,小组交流人人参与,真实有效。给学生建立和谐的小组交流平台,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自我的提升。在小组交流中,学困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也调动了小组内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成了老师的“助手”。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并且都能感受成功,享受快乐。

5.低段学生汇报展示,灵活分工

从本节课的展示情况来看,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更多展示的是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谐的组织能力和质疑提问的能力,基础稍差的学困生在和大家分享组内的研究成果时虽说表达还不够流畅和准确,且边操作钟面边讲显得手忙脚乱,但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一样在课堂中悄然开放。不同水平层次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关注、尊重每一个儿童,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绝伦正是教育的朴素情怀。

三、“拓展”与“延伸”,实现持续发展

【实 践】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师:课后,把你们的收获、你们的困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吧!提示:(1)可以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做成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在班级展示区。(2)1分钟、1小时的时间还可以做什么事?去试一试,写成数学小日记吧!

【观察与反思】

1.低段学生课堂总结,引导反思

一节课的结束不代表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束,而是新的思维活动的开始。引导低段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样的回顾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而且能让他们顺利链接下一个思维过程,从而保持数学连续不断的探索性,持续保持学生旺盛的探索热情和兴趣。

2.低段学生课后拓展,形式多样

虽然低段学生动手能力不太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限,但形式多样的课后拓展题比完成千篇一律的家庭作业更让他们动心,学完本课,学生将他们课后实践的1分钟、1小时所做的事写进了日记,他们还将数学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示在手抄报上。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在潜移默化的反思与拓展的过程中体悟到数学的奥秘,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的魅力。

《礼记·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根据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持之以恒地培养低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关注低段儿童的学习心理,满足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需求,从儿童的知识原点出发,让每一个孩子可以触摸到知识的生成,体验到酣畅淋漓的探索与发现,并激发儿童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那么一定能早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