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争议让数学像花儿一样绽放

2012-04-29 00:00:00孙文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5期

数学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也被视作理性的王国,枯燥的数字、图形和抽象的逻辑思维往往使数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匮乏。新课程改革已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了学生,意在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基于此,笔者尝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而课堂争议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精神,更让数学之花在数学课堂上尽情绽放。下面,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巧设善意“陷阱”,让学生学会争议

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千差万别的,争议是不可避免的。记得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有个学生提问:“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真让我暗中惊喜。我笑而不答,装作也很苦恼的样子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大家认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据理力争,最后形成了两种意见:多数学生认为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小部分学生认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见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辩论,来为自己的结论寻找依据。大部分学生认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形状不一样,怎么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再说,如果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取长方形这样的名字,那直接叫平行四边形好了。小部分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而长方形完全符合这样的条件,并且长方形不但对角相等而且四个角都相等,更加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标准,所以长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

这时大部分学生都无言以对,我适时总结:“刚才的同学说得非常对,长方形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但它比较特殊,所以我们称它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大家可以再想一想,像长方形这样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学生在之前争论的前提下,慢慢就分清了哪些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创设融洽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争议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种开放式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在我校中高年级,很多老师抱怨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不愿意发言,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从众,随声附和。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难为情;另一方是由于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学生往往不能深入思考问题。所以,更加要培养学生敢于争议的习惯。在这方面的培养,应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培养开始,因为发现问题才是争论的起点,当然除了发现问题,还要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勇气,这也是“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出点错,让学生去发现并指出,以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习惯,并对这种行为加大表扬力度,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敢于发起争论,久而久之,班级里就会形成一种敢于质疑、敢于争议的良好学习风气,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得到发展。

三、思维碰撞,让学生善于争议

让课堂成为一种平等空间,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哪怕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错误,也要给学生发现错误,自我修正的机会,而不是一直持否定的态度。新课程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我想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论调大概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去发现真理,在发现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如果能将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有不善于思考的学生马上就跳出来说:90度、360度。但马上就有不同的声音出来反对:还是180度。有争议,学生便动起手来,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一个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案让我不得不对学生的独特想象力与创造力刮目相看。学生也在这些争论中获得了知识,其实数学课堂上的这些争议,目的不在于争议本身,而在于在争议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此达到教学的知识性目标甚至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出一些数学拓展题、开放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争议。

争议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有时更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要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课堂争议,让学生从争议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学生的争议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争议才变得更加精彩;因为有了争议,课堂才充满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争议,师生才更具灵性和个性。“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将是笔者一生教学中不变的追求。最终,让课堂争议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使数学像花儿一样绽放。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