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有预设,更多的是生成。预设是文本的延伸,生成是正确的学生观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片段一】
(新课开始前老师和同学玩一组相反意义的游戏)
师:(出示表格)我们班这学期的人数和上学期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其他班呢?
生:我们班增加了2人,四(2)班减少2人。四(3)班不多也不少。
师:你觉得像这样记录能一下子看出是增加还是减少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进行记录呢?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并交流汇报)
生1:要添上“增加”或“减少”。
生2:我用“↑、↓”来区别增加和减少。
生3:我用“+”来区分多少。
……
师:你觉得哪一种记录方法是最具有数学味的?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思考】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特别关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这节课开始前,教师设计了师生做相反动作的游戏,在笑声中为学生初步建立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负数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你有更好的方法进行记录吗?”“你觉得哪一种是最具有数学味的?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有了新的思考,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要添上‘增加’‘减少’”“用↑、↓来区别增加和减少”……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也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深刻的体验。
师:这里是几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气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突出温度计)。这是什么?(温度计)你会看温度计吗?怎么看?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
师:看温度计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思考】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的生成性来自于我们课堂的开放和平等。课堂中我们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他们就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肯定自己。在创设了生活情境后教师随即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会看温度计吗?你是怎么看的?又该怎样读呢?”同学们开始介绍自己看温度计的方法:“一小格的温度是2摄氏度。”“‘0’以上越往上数数字越大;‘0’以下越往下数数字越小。”等等。这样的生生互助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也让更多的学生有了自我展现的机会。
接着我又抛给学生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上海的气温刻度是4,北京的气温刻度也是4,两个温度一样吗?怎样才能正确区分开?读温度计时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这就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负数的数感。通过教学我发现:这种设计是有效的。
【片段二】
师: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你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分类)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是按什么分?
(教师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还是负数?
生1:0是正数。
生2:0是负数。
生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师::0在实际生活中用来表示基准,比如海平面、零摄氏度等,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思考】
0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也是构建负数概念的关键。当学生的认识、理解发生偏差时教师没有一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是让生成决定课堂,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概念,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巧妙联系温度计、海平面引导学生理解0是正、负数的分界线,是判断正、负数的标准,从而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优化了学习方式,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项交互的复杂活动过程,是一个生成与预设并重的活动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与发展。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加以把握,才能在教学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我们的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师生发挥潜力、表现个性、充满创意的生命历程。
(责编 金 铃)